文章开始前,跟大家宣布一个新消息: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在AI迅速发展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时代,普通教师如何才能跟上潮流、应对挑战?除了提高教学能力,我认为更需要提升认知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学会走一步看几步,提前为未来做准备!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养成了长期阅读的习惯。我相信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应对未来。因此,我会在以下公众号上分享我读过的好书,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交流和进步。 《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1):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新时代教育的璀璨明珠 第一部分 大单元教学 第一章 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及其基本特征 大单元教学作为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兴起的原因在于: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及的“探索大单元教学”,揭示出教育领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积极追求与探索;二是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课程模式的推动,以及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视;三是大单元教学以其真实的任务情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以及指向概念性理解的特点,吸引着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然而,在追逐新鲜事物和潮流的驱使下,一些教师和管理者还未深入了解大单元教学的真谛,便急于实施,导致理解和实践上的困惑。因此,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深入研究和实践大单元教学,明确其定义和内涵,通过研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虽然大单元教学具有积极价值,但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逐步探索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实现教育的真正追求和价值。 一、单元 1.单元的概念 所谓单元,《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整体中自成段落、系统,自为一组的单位(多用于教材、房屋等);根据百度百科,单元的意思是指样本中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独立成分,不可再分,否则就改变了事物的性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英文中的单元(unit)是这样解释的:(1)one complete thing;(2)a group thing or people forming a complete whole but usu. part of a large group 。 因此,从字面意义上讲,单元代表着自成一体、自成段落、自成系统的独立部分,如单元房(有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等配套设备的单独住房)。在教学领域中,单元是一个核心的概念,用于描述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划分方式。在教育语境中,单元可以是教材中的一个章节,也可以是根据特定主题或教学需求而划分的教学内容集合。 2.单元的分类 在教育学领域中,“单元”这一术语的界定与应用具有多样性。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划分为两大类:教材单元和学习单元。 首先,教材单元是基于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而划分的。这类单元通常由若干相关联的知识点组成,以课时教学的形式进行组织,旨在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教材单元的设计以“教”为出发点,强调教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知识目标。教师依据教材的章节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一个相对独立且自成系统的单元结构,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其次,学习单元是在单元教学理念下形成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来划分单元,以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或大项目来统整教学任务。学习单元以“学”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动态性和发展性的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汉语语境下,“单元”一词通常指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成分或单位。而在英语语境中,模块(Module)这一概念与单元有相似之处。单元在教学设计中,通常指一个包含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集合体。不同的学者对于单元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观点。例如,魏强(2017)认为单元可分为模块单元、主题类单元、方法类单元和素养类单元等四类。这些分类方式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目标,灵活地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 此外,不同学科对单元的定义和应用也存在差异。在语文学科中,单元可能以文体或主题为基础进行划分;在英语学科中,单元则可能围绕某一话题或情境展开;而在数学学科中,单元则可能以某一数学知识点或思想方法为核心。这些不同的划分方式有助于各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 除了按学科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外,单元还可以根据其他维度进行划分。例如,按照范围可分为学科单元、合科单元和设计单元;按内容可分为教材单元和经验单元;按编制活动计划者可分为教学资料单元、教学单元和学习单元等。这些多元化的分类方式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单元教学的内涵与价值,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单元教学理念和方法。 综上所述,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不同分类方式下的单元教学特点和应用策略,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单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单元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当下教育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大单元教学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真实情境的应用,旨在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然而,大单元教学并非简单的内容堆砌或任务叠加,而是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掌握单元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界,大单元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其核心意义已逐渐显现。这一概念,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的解释中得到了深入阐述。崔教授认为,大单元不仅是一种学习单位,更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和故事,它类似于一个微课程。他以建筑单元作比,指出原有的教材单元如同钢筋、水泥等建材单元,而学习单元则像是完整的住房单元,由多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体现了其整体性和完整性。 郑朝晖老师则从处理教学内容的角度解读大单元。他认为,大单元并非新的单元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方式。与以往线性或散点式的教学安排不同,大单元教学强调整体意识,关注单元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和拓展性。他提出,新一轮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拓”与“联”,大单元教学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不仅强调单元内部的联系,还拓展到跨学科学习,进一步拓宽了“联”的范围。 其实,大单元就是一种学习单位。它是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细化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课程内容所承载的价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体设计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每个大单元都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并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微课程或课程细胞。 三、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的内涵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以更加系统、整合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1.单元教学的定义 单元教学是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结构化教学单元。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技能点和情感态度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 2.单元教学的内涵 单元教学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四、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1.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关于大单元教学,崔允漷教授的观点颇具影响力。他提出:“这里所说的单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单元,而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他对于“学习单位”、“学习事件”和“课程细胞”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崔教授进一步将大单元与现有教材中的单元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判别标准。他指出,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往往只是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的几篇课文,如果这些课文缺乏一个明确的“大任务”来驱动,未能形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学习事件,那么它就不符合大单元教学的理念。 这意味着,大单元教学不仅仅是内容的组合,更是一个具有特定素养目标、拥有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议题和特定活动方式的微课程设计。它强调个性化的课程实施,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整体发展。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围绕某一核心素养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和进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李卫东主张,大单元教学应以学科的大概念为核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整体性的单元教学。 孟亦萍则认为,大单元教学应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将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多个教学主题。教师需遵循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整合并重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 教材单元虽然具有一定的主题、知识和技能的关联性,但其容量有限。相较之下,大单元教学旨在突破教材单元的限制,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师可以基于自己设定的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真实、具体需求,跨单元、跨书册、跨媒介地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情境与任务、目标与资源、学习活动与评价的全过程整合与重构。 尽管当前关于大单元教学的严谨学术定义尚存空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实践的角度,深入探讨其基本的内涵、关键的要素及显著特征。通过实践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的积累,相信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界定大单元教学,并推动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大单元教学的基本特征 最后,在教学评价维度,“大”体现在其综合性和多元性上。大单元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转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实践操作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潜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
|
来自: leeechen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