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谢深宜∣再听《动物儿歌》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4-04-19 发布于广东

 再听《动物儿歌》

中山市黄圃镇对甫小学∣谢深宜

今天再一次听了年轻老师许老师执教的《动物儿歌》一课,年轻的老师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也很善于收集素材,课件精美,让人耳目一新。

在第一次听课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许老师笑容可掬,亲切怡人,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尽显了低年级老师的可爱可亲。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这样的课堂,听着也让人愉悦,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多肯定,自然也有提到一些修改的建议,这就是我们常规的评课,说几个优点,再提一点建议,这样的评课对授课老师会有什么帮助呢?今天许老师第二次授课,刚好做了个验证。

带着期待与思考,再一次听课,许老师这次的课堂增加了一些内容,整节课的知识点显得更加多了,以至于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也更着急了。整节课下来,以碎问碎答为主,流程顺畅,但是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究其原因,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目标,即这节课要去哪里?只有确定目的地,才知道怎么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下位目标。教师在定位一节的学习目标时,不能仅局限于一节课,而是要以新课标作为引导,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篇文章是定位在哪个学习任务群呢?

本文所在的单元是识字单元,由《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人之初》四篇课文组成,旨在通过集中识字任务。教材编排的识字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贴近学生生活。对应的的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动物儿歌》是活泼生动的童谣,运用学生熟悉的小动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带出生字,授课老师在说课时,第一课时,把生字词的学习以及形声字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把了解动物的习性、以及模仿课文“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形式,创编诗歌,基于这个学习目标,结合课标,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重难点应该放在对儿歌的品读,理解和创编上,但是整节课老师既想进行大量的文字积累,又想引导学生学会创编儿歌,结果就像蜻蜓点水,都停留在泛泛而谈上了,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寻找大概念引领

维金斯和麦克泰格特别指出,大概念的“大”的内涵不是“庞大”,也不是指“基础”,而是“核心”。这里所谓的“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同时大概念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用的概念、主题、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反论、理论、基本假设、反复出现的问题、理解和原则。许老师这节课,以碎问碎答贯穿整个课堂,如:“这个字有什么特点?”、“怎么记住这个字呢?”“有哪些小动物?”“小动物们有什么本领?”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不亦乐乎。而且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不是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就是提供了视频素材,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图片和视频里,课堂的生成显得有点呆板。还有些地方老师甚至没有提供思考的空间,直接出示了答案。如在讲“蜘蛛房前结网忙”,播放了一个蜘蛛结网的小视频,接着老师就说“通过视频我们知道蜘蛛是怎样结网的?”请同学们读出“蜘蛛结网忙”的感觉来。文中六种小动物,每一种都是以这样的形式来学习,最终学生能习得哪些迁移运用的能力呢?

三、情境创设应有始有终

许老师的授课伊始,就创设了“动物才艺大比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找出小动物的的“才艺”,学生很快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但是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脱离了这个学习情境,一个没有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教学情境,又如何体现“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呢?在评课时,我提出了建议:1.让“动物才艺大比拼”的学习情境贯穿整节课,可以设置以下活动:“谁拼?”“哪里拼?”“拼什么”“拼得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创编儿歌成果展示)”;2.结合“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设置评价量表,把最终的成果进行量化评价,把对动物习性的了解,字词的学习都贯穿在整个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谁在哪里干什么”句式,进行儿歌创作,还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身边小动物的习性,根据动物习性进行儿歌创编。

授课老师在课堂小结时,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识字的方法?学生说不出来,是的,碎问碎答,走马观花式的教学,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我作为一名有一定语文功底的老师,对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也不能说出什么来,何况是学生。这次的听课,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本质问题”“大概念”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一点实践好,以期给到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