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不同年段特点,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4-21 发布于浙江
图片本文共4808字,仔细阅读需13分钟
编辑/程聪雪   统筹/孙习涵

周日

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当前教育中颇为强调的一项思维能力和心理品质,然而一个具有未来优质人才品质的孩子,必须敢于质疑,敢于推翻,敢于大胆地发出不同的声音。家长们可以采用递进式的方法让孩子学习区别、分析、质疑和决策,培养批判性思维模式,跟上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成长需求。

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朱莉·海姆斯(Julie Haims)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十多年,她发现过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学生只会学习,不会独立思考。

“一个学生说,她很想能有机会思考一下正在学习的东西,可是没时间。我问她,是否考虑过不用每门功课都考A。她看着我,那神情就好像我暗示了什么不雅之事似的。”

分析问题原因,她发现美国很多中上产家庭都存在过度养育问题,一个直接表现就是代替孩子思考。她把这种教育方式命名为“知更鸟妈妈”。

在自然界里,知更鸟妈妈辛勤地抓了虫子,然后用自己的嘴嚼碎了,一口口地喂给知更鸟宝宝们吃,结果养成了囫囵吞枣的坏习惯。

图片

“知更鸟妈妈”比喻的就是家长喜欢直奔结果,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用自己的思想替代孩子的思考,结果让孩子陷入惰性思维模式,养成了只知其一,不究其二的思维习惯。一味让孩子听话就是典型的“知更鸟妈妈”的思维模式。

因此,对家长们来说,如果我们真心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致命的大错误,让孩子只听大人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教孩子能够靠自己的思辨来判断事物的对错,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一种能力属于高阶思维模式,也是在我们现阶段教育中颇为强调的一项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

图片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总会不自觉地选用同一种单向的沟通模式,就是对孩子只求行为结果,不求孩子理解所以然,一切以灌输和服从为导向。

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下,当孩子年龄还小时,他们会复述家长的话,却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于是慢慢变成人云亦云的没主见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因为早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性格会向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唯唯诺诺、缺少担当型的孩子;另一种就是遇事缺少思考、叛逆冲动型的孩子。

曾经有一款来自俄罗斯的死亡游戏“蓝鲸”,专门诱导10-14岁的青少年每天完成一个任务自残,很多孩子深受其害。部分家问题归罪于孩子有网瘾,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缺乏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孩子自己不具有判断力,没办法明辨真伪和对错。

不是所有打游戏的孩子都会跟着别人犯这么严重的错误,这个案例的核心问题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更能够明辨是非,不轻易听信他人,让自己掉进如此不可挽救的陷阱。

图片

批判性思维是对所获取的信息和内容进行反思、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本来一家人决定这个周末一起去看一部电影,可是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不想去看了,因为同学们都说这是一部烂片。

这时大部分家长会做两种选择,一是逼孩子去;二是随孩子的意愿不去了。但这两种做法都是欠缺的,因为等下次孩子遇到另一件事需要做决策时,他还是会沿用这一次的懒惰思维模式,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其实,看不看电影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一起搞明白做一个决定背后所隐含的逻辑和道理。也就是说,当孩子提出 “我不要去看电影”时,家长应该带领孩子一起讨论该理由背后的合理性,论证一下该理由的可靠度。

如果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孩子用事实、找论据来评估他人的观点,那么这个可能引起家庭争议的话题不需要花费一枪一弹就能和平地解决了。

同时还可以教会孩子一个道理:在做任何行为决定前,都要认真想一想,这件事是自己想去做的,还是因为别人想做我跟着去做的?我做出决定的理由是什么?有事实依据吗?只要孩子采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问题,他就不容易偏信偏听,还能避免行为上的偏激,思想上的偏见。

图片

批判性思维提倡深挖信息、分辨理由、找出可靠证据,得出合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允许孩子大胆质疑,跳出别人预设好的论点圈子。

在家里建立起讨论、甚至辩论的模式,对孩子抛出的各种观点和决定,家长可以提出合适的问题,然后聆听孩子的思考,最后回应孩子的决定。

这样的亲子沟通自然就会形成一个思考、分析、举证、解决问题的理性对话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亲子大战。

孩子不听话一直是家长养育的一大心病,但是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其实不算犯错,孩子说不出不听大人话的理由才算犯错。用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的大脑里始终会有一扇门敞开着,这扇门就叫独立思考。

这不仅对亲子关系有益,而且对孩子的学习,比如写作、逻辑思维、辩论能力和创造力都有极其重大的正面影响和推动作用。

图片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任务

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前任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在年度开学典礼上说,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毕业生们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教育不应该止于知识,而更应该始于思考。

一种对孩子很好的教养方式是“不紧贴着孩子”,因为只有当家长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时,孩子才能用眼睛观察、用脑子提问。其实,这样的教育正是在身体力行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与之相反的,是为数众多的家长仍旧在沿用传统的养育观,逼孩子听话,也因此让孩子失去了独立面对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孩子更容易犯错。所以,家长的思维模式极大程度地决定了孩子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稀有能力。

图片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就拥有了一种自卫的武器,然而这是一种必须通过后天培养才能养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在英美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一些简单的实例中去学会分辨“事实”和“观点”,这是批判性思维最基础的元点,而且这项学习是归入到写作和语文科目里的,所以每个孩子都要学。

然而,在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中,这一内容目前还没有被引起关注,所以经常会发生大人和小孩一起把个人观点和事实混为一谈,很难做出理智的判断。

那么既然我们的学校很少教孩子批判性思维,家长就更需要学习,并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里去。

图片

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在孩子幼儿园到高中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分3个阶段、用递进式的方法让孩子学习区别、分析、质疑和决策,培养批判性思维。家长们可以看看国外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

1

幼儿到小学低年级阶段:做简单区分练习,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区分事实和观点之间的不同,也就是对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比如:

冰淇淋是牛奶和糖做的(事实)

香草冰淇淋最好吃(观点)

还让孩子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例子,比如: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事实)

苏斯博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观点)

图片

在一所学校的一年级,老师用《三只小猪》这个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例子,让孩子分辨这个故事里,哪些是事实陈述,哪些是观点陈述。这些练习看上去很简单,其实道理却不浅。

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大灰狼是坏蛋,感觉事实就是这样,根本不用多想,但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被重复了成千上万遍的观点,并非事实。

图片

这个阶段,老师还会让孩子通过一些特定的用词去判定一段陈述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有很多形容词(good, beautiful, ugly, bad...),或比较级形容词的(best, worst, greatest...)的,多数是一个观点性陈述。

而数字、统计、科学、历史、非虚构 ... 这些概念往往和事实有更多联系。

那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呢?事实就是可以被证明是真的或假的,它可以是一件事情或一个言论;而观点不一定有绝对的对错,它是一个人的想法。

当孩子明白了事实与观点的区别后,就要教他们对事实和观点做出正确的反应。对于观点,我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对于事实,我是不能改变它的。

图片

2

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进一步辨别事实和观点,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这个阶段,让孩子特别注意文字和谈话中出现的那些带有意见倾向性和概括总结性的词(think, believe, always, feel, never... ),含有这些词,说明这很可能是一个观点陈述。

老师会让学生从文章中特意去找这些词,从而判断发现哪些文章侧重于陈述事实,哪些其实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看法,并教导孩子不盲目信任某种说法。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会专门学习 Persuasive Writing,直接翻译为“劝说性写作”,比较像日常所说的 “议论文写作”,核心在于引导孩子们学会用事实去支撑他们的观点。他们经常使用下面这种练习纸。

我的观点是什么(Point of View)
开篇句子 (Lead Sentence)

原因(Reason)

证据(Evidence)


图片

告诉孩子,在说话、写文章、做研究等很多事情的时候,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懂得为自己的观点呈现理由,并为理由找到证据,再以此得出结论,这个学习过程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雏形。

到此,他们开始明白做人、做事与写文章一样,不能只看表象,只听别人怎么说,而必须从最底层的事实出发,找到证据。

同时,孩子也练就了一双敏感的耳朵,当他们听到“我觉得”、“我相信”、“你按我说的做就可以了”这类的词语时,会非常直觉地意识到,这是他人的观点,我必须自我提问,找到证据来支撑理由,否则就不能跟随这个观点。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思维升级所带来的思辨能力,比记住一个标准的对或错答案要来的更具有自我决策的能力。

图片

3

初高中阶段:懂得真实的世界真伪难辨,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这个阶段,会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也会含有很多偏见和个人看法。比如,同样报道一个事件,《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许说的都是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你我说的是一个事实,但我们的说法可能会很不一样,听众的感觉也会很不一样。

有一个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随便选了一天的《纽约时报》,问学生们这些问题:

1、你怎么确定这篇文章是新闻,还是观点?

2、所谓新闻 (news),和新闻分析(news analysis),到底有什么区别?

3、有哪些文章把事实和观点混起来了?

4、你觉得区分事实和观点容易么?


图片

学生们后来发现,其实把什么文章放在什么位置,《纽约时报》可是大有讲究,并且,一篇文章里的事实成分和观点成分很多时候也并不容易区分。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具备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这也是孩子最容易受他人影响的阶段,因此要培养孩子分辨世界真伪善恶的能力。

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会让学生从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媒体信息中去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在这之后,也许有些悟性高的学生开始对古罗马皇帝马可安东尼在《沉思录》里的这句千古名言有所体会了:

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图片

孩子的思维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幼儿园到中学,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去辨别他所听、所看、所经历的事物,那么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反应会建立在更多的理性思考上。这样的心理品质会让孩子具备别的孩子欠缺的竞争优势。

批判性思维是当前应试教育中最缺失的一项思维能力和心理品质。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习俗并不提倡个性的张扬和追求,导致很多家长认为“乖”就是听话的孩子,觉得不听话、不合作就是叛逆。

然而,一个孩子从低阶学习走向高阶学习,就是必须经历从思想上与家长脱钩的“叛逆”过程。因此,家长们也需要学习批判性思维模式,才能跟上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成长需求。

进入21世纪的家长,应该摒弃要孩子“听话”的执念了。一个具有未来优质人才品质的孩子,必须敢于质疑,敢于推翻,敢于大胆地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当他们成人时,才可能拥有良好的辩真伪、知对错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图片


本文综编自铭师馆为名校而战,小花生网
编辑 | 程聪雪
统筹 | 孙习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