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传播 金士恒「日本陶业祖师」

 一视一界 2024-04-21 发布于湖北

在宜兴的紫砂史上,金士恒是公认的将宜兴紫砂成型技艺及陶刻装饰法向海外传播的第一人

金士恒

字子友,清代光绪年间紫砂名工。师从书刻名家瞿子冶,学习书画篆刻,诗书画印均具相当水准。

清光绪 金士恒制紫泥巨轮珠壶

赴日本传授技艺前一年所作

其所制紫砂器具有朴拙的气韵,尤其以巨轮珠壶为代表,有别于清代传统紫砂制器对均衡造型的追求,呈现出不对称、不规整的特征,散发出与同时代紫砂制器迥异的美学特点。

东渡日本

大约在江户时代(相当于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就畅销日本。宜兴紫砂器被称为“东洋装”,或径称“朱泥器”,凡镌有“惠孟臣”、“陈鸣远”等款识的紫砂小壶,在日本特别受到欢迎。日本“茶道”也以用宜兴茶具为荣。

文久年间(1861年),常滑地方的一个医生平野忠司曾在当地积极提倡试制紫砂,并指导一位叫片冈二光的陶工尝试制作。平野至今被人尊为常滑“朱泥陶”的鼻祖。

据记载,大约在明治十一年(1879年),常滑陶工鲤江高须聘请宜兴紫砂艺师金士恒去日本传授制壶技艺。

于是在光绪四年,金士恒与好友吴阿根踏上了东渡日本的客船。

金士恒甫至日本,便出尽风头。他第一次用全手工打泥片镶接成型的制壶方法让那些虔诚的日本徒弟们眼花缭乱。

金士恒于日本制

当第一把器型饱满、优雅灵动的紫砂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他轻松地嘘了一口气,然后,以竹刀在壶底书刻。

泥落而显,乃是六个大字:大清金士恒制

底款“光绪四年 戊寅三月 大清金士恒制”

日本人却有些不乐意了,多次婉转地向金士恒表示,是否可以不打这枚图章?或者,换一枚“常滑制陶”的图章?金士恒说不可,这是他的出处和来路。

日本人虽然心里不痛快,但对他的气节很佩服。

金师傅于日本不卑不亢,磊落自然,一个民间的草根艺人,就是用一枚小小的款印,展现了中华的文明底蕴。

日本陶业之祖

他们二人在日本呆了多年,还带了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等徒弟。教会了日本人紫砂的“打身筒”制法及陶刻装饰技法,使得当地的朱泥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并且在当时也出现了小型精巧的壶艺作品,被后世史家认为是日本制作宜兴风格的朱泥茶壶的开始。

清 杉江寿门制金士恒刻常滑烧茶壶

其指导的茶壶均为煎茶小壶,不求精致,但求朴野,壶身常刻满竹梅或者行书,颇有曼生遗风,日制的煎茶小壶多是采用常滑当地陶土所制,物理性不如宜兴紫砂陶土,但是日本人喜欢这种粗犷的风格,总之自成一套适合日本煎茶精神的陶风。名为“常滑烧”的茶器也因此风靡日本,金士恒在日本被尊为“陶业祖师”。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日本人的尊重、喜爱。

常滑介绍纪念牌

《常滑市志》认为,金士恒最大的功绩,不光是教会了日本艺人制壶的技艺,而且他还为了适应日本人的审美观,创作出了既保持中国茶壶本色又符合日本人的喜爱和饮茶习惯的壶艺作品。由此,他们把金士恒做出的茶壶命名为朱泥急须。朱泥是日本人对紫砂泥的叫法,而“急须”则是日本人过去对酒具的称谓。

1986年,日本常滑市举办了“金士恒展”,所展出的几十件作品中,大部分是从日本民间征集的珍藏品。据日本《砂艺掇英》记载,常滑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长都筑万年在开幕式上说:“自古以来,一直以制造大型粗糙陶器为主的制陶地——常滑,终于出现了像茶具这样精美的陶器,其背后必然有广阔、深远的文化积累,否则就是形式上的模仿,不可能出现制品本身所具有的根本魅力。而指导这一最根本部分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金士恒先生。”

金士恒的传世作品不多,但他的名字已经牢牢钉契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史上。一百年、一千年过后,壶在人在,永不磨灭。

清光绪元年(1875) 王东石制 金士恒式并铭

清 金士恒制并铭 竹根印池

清 金士恒制紫泥具轮珠壶

清光绪·金士恒制并刻紫泥延年壶及公道杯、金士恒竹石图成扇 (一组共三件)

清光绪 金士恒制印、刻竹、茶壶 (一组三件)

清光绪九年 金士恒制段泥茶灶

清光绪 金士恒制并刻紫泥笠盖壶及白泥圆壶 (一组)

清 金士恒竹根雕诗文印盒

清光绪4年 金士恒制朱泥刻诗文壶

清光绪4年 金士恒刻字紫泥拼砂茶壶 (一对)

清光绪4年 金士恒制紫泥刻竹纹壶 (一对)

清光绪7年 金士恒书法竹臂搁及椰壳水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