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BD病理诊断思路、UC和CD的病理鉴别要点

 JUN1854 2024-04-2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二、内镜黏膜活检规范

  • 对于怀疑或考虑IBD的病例,首次诊断应在治疗开始前行肠镜黏膜活检,药物治疗可导致病变形态发生改变,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 应进行规范系统性的黏膜活检,活检部位包括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 CD可能出现上消化道改变,因此建议也进行胃镜系统性活检,包括食管、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等。

  • 每个活检部位至少取 2 块组织,在内镜所见炎症黏膜处活检。有条件者建议对内镜无炎症黏膜也进行活检。对于确定诊断后复查的病例,活检部位可适当减少。

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活动性) 慢性肠炎,如何进一步诊断IBD(UC或CD)?

IBD和非IBD的鉴别特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高度可靠

  • 黏膜基底部浆细胞增多

  • 隐窝扭曲/分枝/结构异常

  • 隐窝萎缩

  • 结肠黏膜表面不规则/绒毛状改变

比较可靠

  • 肉芽肿

  • 黏膜基底部巨细胞

  • 基底淋巴细胞聚集

不太可靠

  • 固有层慢性炎症/细胞增多

  • 潘氏细胞化生 (脾区远端) 

数据有限
  • 黏膜深部隐窝脓肿
  • 隐窝上皮内/腔内中性粒细胞增多(每个>10 个,计数10个隐窝) 

图片

图片

图片

支持UC而非CD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图片

图片

图片

支持CD而非UC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检标本的IBD病理小结

  • IBD病理特征非特异,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密切随访。

  • IBD的内镜活检-系统性多块规范活检。

  • IBD的病理学改变-慢性活动性肠炎;观察显微镜下病变模式,寻找可靠的组织学特征。

  • IBD的病理学报告-规范性术语

【参考资料】

许晶虹主题报告:IBD病理诊断思路及规范化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