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公与颍|扬州“欧公柳”与颍州“双柳亭”(上)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4-04-23 发布于安徽

全国只有两个地方被称誉为“欧苏旧治”,一个是颍州,一个是扬州。北宋皇祐元年(1049)三月,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由扬州太守移任颍州太守。40多年后的元祐七年(1092)二月间,欧阳修的门生、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由颍州太守任改知扬州。欧苏师徒二人在两州的宦迹行踪,成就了阜阳“欧苏旧治”的千年美誉。

  欧阳修也是一位杰出的园艺学家,他热衷园林,有着种花植树的良好习惯。他的诸多诗文中涉及宋代园林园艺和植物移植驯化的内容。此前欧阳修在滁州,兴建“醉翁亭”、“丰乐亭”,植树种花,与民同乐。在庆历八年(1048)二月至九年(1049)二月知扬州期间,他欣赏蜀冈之上大明寺的清幽古朴,在寺内创建了“平山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欧阳修在堂前亲手种下了一株垂柳,人称“欧公柳”。

  古诗文中的“杨柳”一词,蕴含着浓郁而多重的文学意象,多是寄寓离情别绪和怀念之情。后来,欧阳修创作了一首充满豪迈之风的词《朝中措·平山堂》(一题《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回忆这段往事: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北宋元丰七年(1084)十月,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时经过扬州,并到平山堂凭吊欧阳修,此时距恩师仙逝已经十余年。苏轼看到堂上仍留有欧公遒劲的书法手迹,更是缅怀感念之切,因作词《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一生多次经过扬州城,若有暇必然要去的地方便是平山堂。平山堂不仅是一处高古的建筑实体,更是恩师欧阳修当年知扬州时构建的一处精神家园。初过平山堂为熙宁四年(1071);重过为平山堂为熙宁七年(1074);元丰七年(1084),这次是苏轼第三次过平山堂。

  苏轼词作中“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乃是对欧阳公“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词句的吟诵。如今,欧阳修在平山堂前手植的柳树,历经千年,死而复植,循环往复,依然存在,被誉为“欧公柳”。

  关于“欧公柳”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的趣话,据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记载:

  宋时薛嗣昌作扬州太守时,亦与“欧公柳相对,手植垂柳一株,并自谤为“薛公柳”,人莫不嗤其不能自度,已德到如此地步!嗣昌刚离任,即被人伐去。

  此事也印证了一句老话,“百姓心里有杆秤”。谁关心民瘼,谁为百姓谋福祉,谁就被人民所怀念;一个官员的份量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百姓最有发言权。

  

  北宋元祐七年(1091)二月底,苏轼从颍州移任扬州太守。在扬州,苏轼不仅精心养护“平山堂”前的“欧公柳”,而且还在“平山堂”后侧创建了一处纪念性的厅堂建筑,意在追思欧阳修的知遇之恩,表达永远与恩师相伴的眷恋之情,并作诗《谷林堂》,取“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两字作为堂名。诗中的“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句,描述了“谷林堂”竣工时的情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