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窥古法针灸

 天健子 2024-04-23 发布于山西
导读针灸有心法,必得师承授验,方能有效若桴鼓针入痛止之效,本文介绍古法针灸,知其病之由来,经络所过,交经巨刺、疏导穴道配以动气针法,取效甚捷。

有一些同道看过“台湾针灸四大派”一文之后,问我什么是古法针灸。中医本身是一门经验学科,是术科(不能光说不练),理论搞得再好,临症犹豫漫无定见,对病人来说最重要是把病治好。难得是技传有缘。正是手底下见真章。

古法的传承,不是现在的针灸课程,记记穴位,针一下去就用通电的就了事(更甚者还加照灯)。古法传下来的是法门。针灸的治疗原理,运用患者本身的气,使之得到调整。整体上是从经络去看一个疾病。

不要忘记『经之所过必主其病。』疾病形成最初由于气血的淤阻,其次经络的堵塞,到最后病理性产物的沉淀产生。古法殊胜的地方是有自己的思辩方法和独到的见解。为什么要传承,就是要从师,书上记载的是事实,你没有亲眼看过,动手做过,怎会有经验,其他心得,体会就根本谈不上。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二》曰:

『千学不如一见,是以从师习道,必经师率而视症,以冀见广识多,使遇症无疑。』

我有一位朋友程女士,也是学习中医的。她左手手腕桡侧长了一个腱鞘囊肿。刚巧她出席一个本港中医某学会的聚会,与她其中一位老师论及此事,突然老师用力抓着她手腕用另一只手暴力按在囊肿上使之破裂。程女士当时剧痛难当。还差点哭了出来。后来查到此法正是通行本全国中医教材的方法。

结果约一个月后同一位置囊肿又出现。后来在闲谈间论及此事。我一想『经之所过必主其病』,桡侧是手太阴肺经所过,是气逆故留水液以成囊肿。找患侧,用尺泽。她是行家自己在家中,自己扎针。隔了一天,告诉我用过针后,晚上开始咳嗽,吐出很多痰。到明早起床。奇怪的事发生手上囊肿消失。

同样效果一个霸道,一个王道。差就差在古法的法门。

先让大家来看一个医案。引自『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第四卷。针灸验案(赵熙之弟赵杰医案)。

五十三、足趾外伤肿痛村人黄三妹。于壬申五月,因跣足行路,碰伤左足大指,肿痛难忍。扶杖缓行至余门,乞余针刺。余审其患处适在足太阴脾经部位,与他经无干,因令坐倚阶侧,用金亳针泻左足太白一穴,边行泻,边令伊以手搓揉其患处,须臾,肿消痛止,释杖试行,已无患矣……。

以上为山西雁门缉庵赵熙(18771938年)所记述。

诸君看了以上的医案有什么感觉。没有!没关系请看下文。

第一届全国董氏奇穴学术研讨会,其中由杨维杰博士所撰『董氏奇穴及学术思想应用』一文中有关『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所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本人(杨维杰博士)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首见于1975年版『针灸经纬』,老师(董景昌先生)亦甚赞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大陆虽亦有类似手法,但首见于1988年『黄河医话』名之为『运动针法』并自谓首创,实则已晚于本人13年,晚于董师则更久矣。近年来大陆及国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事实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版吕景山先生(为施今墨老师、祝谌予教授之高足)着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已经引证本人著作及动气针法。

董师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

例如三叉神经痛,董师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

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

动气针法效由

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适合于十四经,不但适用于止痛,用于内科,亦有着效……。看来董景昌先生动气针法其来有缘由。不要以为,这不起眼的针后动一动患处的动作,临床上可有可无,用之得法,效果之快。匪夷所思。

左足膝痛

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男病人找笔者。左足膝痛,诊过脉后。在右手用董氏五虎穴(大拇指侧),左手就用尺泽直下两寸的扭伤穴,并告之要行走一下。他半信半疑。走了两三分钟。脚和膝都变轻松了。

外感风寒

古法看待病症,有自已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外感风寒轻症(伤风)没有全身症状,以咳嗽鼻塞或流鼻水为主症偶有精神不振(并非头痛项强)。在古法的传承里,风寒从风门进入肺俞,再送至肺经,往本经井穴之前,从络穴至大肠经。如是病邪一经一经下去,便有一经的症状。风寒初犯肺经,就有咳嗽脉浮恶风寒鼻流青涕或有汗或无汗,这一切是寒邪所致(因风送寒来;寒随风入,故风寒并称)又因邪客其经是由于气血的淤阻,其次经络的倒塞,不能把肺经的经气传至大肠经。

喉咙肿痛

肺经经络的倒塞,令喉咙肿痛(常见即扁桃腺发炎),《灵枢· 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从肺系(喉咙),横出腋下……知道了之后立即在少商商阳刺络(一般放两三滴血)之后叫病人喝一点水。马上喉咙痛楚得到舒缓。

由经络的倒塞从而产生病理沉淀物,再具体一点若出现经络的倒塞现象。在经络循行位置上便会出现痛觉过敏现象。在这一个基础上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皮下结节、条索状物。表皮会看到色素沉淀、不正常纹理就会产生。

假如直犯足太阳膀胱经,则项强肩背腰痛,或患者自觉全身骨节痛(广东方言谓之骨火),想一下足太阳为六经之外藩统荣卫而总六经。伤寒者卫阳为寒邪所伤,故名伤寒。除了动气针法外有没有其他思路。

试观周左宇老师『针灸配穴思路』共中两例……

周左宇老师『针灸配穴思路』

第一例

唐薇薇,二十六岁,业商,自诉双肩疼痛一周,系吹冷气所致,次日不能活动,前举及转向背后困难,曾被针后溪、肩贞等,效果不良。检查分析:两手臂上举疼痛非常,只能前举平乳部,不能再高,脉皆紧,舌苔白,由于生活失常冷气过度,卫气失固,外邪侵入,气血不能畅行而痺痛,痛位为小肠经所过之处,为断肩关节风湿。

针灸:取接经治疗法,取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飞扬提插捻转,并活动患部(动气针法),当时效果显着好转,十分钟后,两手臂运转自如。

第二例

胡慧莲,女三十一岁会计自诉右侧腰连腿痛已十六日,夜间较重,日间稍轻,近日来因疼痛夜不成眠,腰背无法伸直,不能翻身,行走时腿如电击于胆经麻痛,曾被针灸治疗环跳承扶等穴,效果不佳。检查分析:状容痛苦,面色尚佳,右腿举高四十度,试验髋部局部红肿,并有压痛,脉弦实,舌苔薄白,因劳累过度并受风寒湿邪侵入足少阳胆经经络经气痺阻所致之坐骨神经痛。

针灸:以接经取穴法,取上接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以提插捻转手法,三分钟后患侧有热感,五分钟后,腿可举高八十五度,次日同上法用针计二次愈。

接经配穴

这是接经配穴。接经就是经脉上下相互接连的手足同各经脉相接连,接经配穴法,应先行诊断为何经之病症,再取其同侧或上或下所接的经脉,或取手足同名经(手太阴病取足太阴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当然这是一招半式,也不要轻视之。

三阴交,三、八同身寸之差

理所当然的想法最要命,不相信。很多同道,三阴交是在内踝上三寸。《明堂经》所载内踝上八寸。六朝以后就变了样。南朝刘宋医家徐文伯的针刺妇人泻足太阴(内踝上八寸),补手阳明(合谷)而至引产。后世把足太阴和三阴交两穴混同一穴。三、八同身寸之差,效果呢!针刺八寸的针感依足太阴经上窜入腹。三寸呢!局部胀麻。

复溜、交信前后问题

在古法传承中足少阴肾经复溜和交信平行复溜在前交信在后。问题是大陆统一教材,与此相反。但194010月所出版承淡安前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153页的图和156页两穴的记述是复溜在后胫骨部交信在长总趾屈筋部。即和古法复溜在前交信在后一致。

砭石石材之误

再举一个中医界理所当然的想法。请看一下现在针灸学全国通用教材。砭石(即针石、鑱石)是锐利的小石片用以。《山海经》:

“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另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所以经过中医学院出来的学生都会认为砭石不过是石头,比较好一点或滑一点硬一点的石头。

结果呢?1978年山东出土春秋时期曾候乙墓。出土十三枚砭磬(乐器)。其中两枚损坏,要进行修复工作,比对国内石材后来抓到泗滨浮石,交由音乐专家复修(重做两枚砭磬)其中一位音乐专家范业伟教授。本身一直受中风后遗症之苦。就因打击砭石所做乐器及后不治而愈。

这事引起注意,比对历史上砭石资料,才确认泗滨浮石即自东汉之后失传的砭石(灰灰黑黑的石头有用?)民间的刮痧是砭术的旁支。因砭石在皮肤上轻擦皮肤上会变红和有轻快感(非一般按摩),后来由于砭石失传,人们用其他材质要做出相同较果,用力使皮下出血。

试想一下用石头去排脓、放血、按摩。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不会,为什么祇有中国能发展出针灸。因为我们老祖宗找到别的民族没有的砭石。一种有35种元素能发出超远红外线和超声波脉冲的砭石。所以理所当然就是一叶障目。中医又怎会进步。新的是从旧的蜕变过来。不要以为中医去套用西医的东西就是进步。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