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1师是一支具有光荣战斗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其前身为1945年10月,由太行纵队第2支队机关和3分区769团、4支队51团、18集团军总部朱德警卫团在山西襄垣合编成立的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7旅,旅长赵兰田、政委曾庆梅,下辖第19、20、21团。 1946年7月,随3纵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 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7旅。 1949年3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师长赵兰田、政委周维,所属各团依次改称为第91、92、93团。 91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建立起来的红28团和1929年江西星子、港口起义建立起来的红32团,是红四方面军的最早源头之一。 1933年7月,两团分别扩编为红4军第10师、12师。长征途中数次精简,最后编为红4军第10师。 抗战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参加过著名的夜袭阳明堡、响堂铺伏击战、强攻关家垴、南艾铺阻击战等战斗,被誉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 八路军总部赞其“太行山的拳头,主力中的主力”。 解放战争时期,769团编入晋冀鲁豫3纵7旅为第19团。该团为老红军团、百将团,作风勇猛顽强,敢打敢拼,攻必克,守必固,是军、师第一主力团,也是二野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之一。 92团前身为辽县独立营,1942年9月改名为左权独立营。1945年3月编为769团第4营,当年8月以该营为基础,与769团第5、11连合编为第51团,归太行3分区建制,不久调入太行第4支队。同年10月,编入晋冀鲁豫3纵7旅为第20团。挺进大别山后,曾一度调给地方军区,1949年春归建。 93团前身为1935年12月于陕西延长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部分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9月成立的红4军特务营(后为军委警卫营),其4连即著名的“巩固部队模范红星警一连”。抗战爆发后,改编为18集团军总部特务团。1941年11月,该团参加黄崖洞保卫战,浴血奋战8昼夜,歼敌1000余名,被总部授予“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称号。1945年4月,该团改称朱德警卫团。同年10月,编入晋冀鲁豫3纵7旅为第21团。 31师是刘邓大军的头等主力师,作战经验丰富,执行命令坚决,进攻、防御、野战、攻坚兼备。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了邯郸、定陶、巨野、甄南、巨金余、豫皖边、豫北、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张家店、宛东、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诸多战役战斗。 抗美援朝战争中,该师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等战役战斗,共毙伤敌军13720人,涌现出特等功臣胡修道、“钢铁英雄第二班”等大批英模人物和单位。 31师首任师长赵兰田,四川平昌人,出身红四方面军,富有胆略,指挥经验丰富,从解放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率领“虎师”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被誉为“虎将”。后曾任空降兵第15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北京、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逝世。 1950年11月1日,西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抽调由原二野三兵团12军、四兵团15军和原一野18兵团60军组建新的三兵团,参加抗美援朝。 1951年3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在北京正式成立,陈赓任司令员兼政委,王近山任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政委李震、副军长李德生。下辖: 第12军的31师、34师、35师三个师,军长王近山,政治委员李震;15军的43师、44师、45师三个师,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山;60军的178师、179师、180师三个师,军长韦杰。 31师由原二野三兵团11军编入12军,赵兰田任师长,政委刘瑄。 1月4日,三兵团接受抗美援朝任务后,集结于重庆,在王近山的率领下开始出川,奉命入朝作战。 1951年1月,11军31师奉令转隶第12军建制领导,随该军出川北上参加抗美援朝。3月,进入朝鲜战场。 1951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向“联合国军”发动全面反击,抗美援朝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中,31师担任12军预备队,预歼之敌美3师在我全线进攻下迅速有序撤退,致我失去战机。 在第二阶段中,31师担负战役迂回任务,于5月16日突破南朝鲜军第5师防线,截断洪杨公路,直插丰岩里。师主力91团(欠3营,该营在穿插途中掉队,暂归友邻指挥)于20日晚率先抵达三巨里以南兄弟峰、射南山地区,断敌南逃,拟由南向北与27军特务团由北向南协同歼灭下珍富里之敌,该敌原先为南朝鲜军第3军团指挥部及溃敌一部,建制混乱,战斗力不强。 91团经过一夜的构筑工事,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但与师指电台联系不上,尚不知穿插时敌情已发生重大变化。南朝鲜军第4、6军团余部也窜到了下珍富里,连同原有敌人约两万多人,且发现美3师来援。 我军领导敏锐地感觉到,联合国军的频繁后撤是在准备布置一个新的圈套,意图将我军迅速出击的部队一网打尽,再加上我军新入朝的官兵很多不了解朝鲜当地情况,后勤保障部队也无法持续供给,倘若这时“联合国军”完成包围,将我军与后备部队的联系断绝开,就会给正在突击的前线部队造成“里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困窘战局。因此,我军领导果断命令前线进攻的三个兵团立即后撤。 撤退的消息很快便传遍整个志愿军,志愿军第12军31师师长赵兰田,在接到消息后立马将命令通知给下级部队。其他部队都还来得及撤退,但是91团此时已经深入敌方内部100多公里,短时间压根儿撤不回来了。更为要紧的是,91团与师部失去了联络,他们完全不知道大部队即将撤退,全团1000名官兵还在向前挺进中。 师长的赵兰田命令作战科的5名战士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将撤退的命令带给91团。作战科的5名战士冒着敌人的坦克和炮火,最终以牺牲三名战友的代价,终于来到了91团团部。在作战科寻找91团的同时,我军93团奉师部命令拼死阻击“联合国军”一天一夜,为作战科与91团联络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5月21日拂晓,师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历尽艰险找到91团,传达命令。此时团长李长林正准备率领91团一举进攻南朝鲜军第3兵团指挥部。 接到命令后李长林决定马上转移。但是91团的位置很不利,处在3条公路的交叉点上,敌人机械化部队扑上来极为危险。而且在距我方90余公里的敌后,也不可能得到援兵。李长林在经过理智分析讨论以后,决定不打寻常牌,向东南方向走,朝着南朝鲜首都师的驻地方向前进。 东南是敌首都师防地,志愿军现在所有部队都在往北撤退,“联合国军”必定认为,深入腹地的91团得到消息也会迅速往北进军,寻找机会和主力靠拢,也一定会在91团回撤的路上设下层层埋伏。 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出奇兵向东南方向,转移到汉江附近的群山中。而南汉江的群山是敌人的后方防守薄弱区,“联合国军”对那些地方不熟,兵力较少且分散,只有一些南朝鲜军驻守在那里。 91团的将士们开始制定撤退方案:首先向三巨里地区东南方向进军,然后转移到南汉江的大山里,再迂回到敌人侧后方,经过广川,最后再向北撤出敌占区。这时,91团的电台也与31师接通了,师领导也赞同91团的迂回突围计划,告诉他们放手去干,有支援需要尽管提出,对91团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平安归来! 得到上峰的同意之后,91团开始着手实施撤退计划。为了麻痹和迷惑敌人,91团的先头部队一个连全部换上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美式枪械,带着美式小钢帽,排着整齐的队形,大摇大摆的往前走。让天空中侦察的“联合国军”飞机看上去,还以为是南朝鲜的“友军”呢。 接下来,我军规定全团将士只在傍晚出发,次日凌晨天亮前休息,白天在山地附近隐蔽起来一动不动,等到了夜晚再次开拔。行军途中保持尽可能的肃静,不允许暴露一点火光,如果正面遇到敌人部队不要惊慌,不要率先出击,没有命令不许开枪,要是有少数敌人插入部队,就用军刀匕首暗中悄无声息的把他干掉。我军还充分动用会朝鲜语的战士,让其活动在部队两翼,与靠近的南朝鲜部队搭话,不让其对我军产生疑心。 很快,91团就顺利撤退到南汉江。渡江后,91团进入大山密林中,在继续行进的途中,91团一度与南朝鲜军11师平行开进,但南朝鲜11师一直以为,这支部队是从南朝鲜首都师方向来的,未加任何防备,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会是一支深入敌后的志愿军。 当志愿军快到达元卜洞时,敌人已经发现了渡过南汉江的我军91团,敌人当初的全力围堵扑了个空,紧急调动南朝鲜军的两个师迅速出击,意图再次形成封锁网,堵截志愿军的退路。91团将士明白,元卜洞是他们撤退的唯一通道,绝不能让敌人先占领,于是加速行军,途中又接连击毙俘虏了很多前来围攻的南朝鲜士兵。 就在91团主力两个营已经通过元卜洞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了:91团2营与团部失去联络!由于天色已晚,敌人主力就在附近,91团不能全团回撤冒极大的风险寻找2营,只得先继续前进,同时派出战士尝试与2营进行联络。实际上,这时的二营早已安全通过元卜洞,只不过走到岔路口时,与主力会合的路标突然找不到了,再加上天色太晚,2营这才走错了路,与团主力分隔开来。因此他们只能继续向前行军,准备与主力部队在下一个会合点剑山团聚。 就在2营刚到达剑山,南朝鲜军就包围了上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2营来不及向首长请示,立即与南朝鲜军展开战斗。没过多久,二营成功歼敌一个排,这也引起周围南朝鲜军队的注意,敌军迅速向剑山靠拢,2营不得不突围继续向北转移。没过多久,敌军一个营又围了上来,2营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主动出击,再次展开战斗。勇猛出击的2营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歼灭敌军一个连,俘虏敌军60余人。 这时候,听到枪声的91团主力也猜到2营遇到了敌人,91团主力迅速行动,支援2营。终于两支部队再次兵合一处,共同作战,再次击退了并俘虏了不少敌人。随后,91团再次钻进大山,向朝鲜人民军驻防的五台山转移。志愿军凭借顽强的意志,终于撑到了五台山,与朝鲜人民军会合。志愿军将119名南朝鲜俘虏交给人民军看管,领取了少量粮食,休整后继续向我军大部队开进。终于在5月29日,1000多名疲惫不堪的战士在文登里与师主力胜利会师。 在剑山突围时与二营失散的六连一排,并没有被打散也没有被敌军擒获,他们潜入了深山之中,凭借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和坚强的意志,坚持向北行进,在几个月之后找到了部队,历经万难终于归建。至此,91团全体指战员在三巨里撤退中,全身而退,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深入敌后独自撤退的奇迹! 战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高度赞赏了91团的行动,认为该团干部坚强有力,严厉批评了同样撤退不及时遭敌包围而严重受损的60军180师。 91团成功完成了这项史诗般的撤退。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以后,91团的撤退突围作战,作为抗美援朝战役的经典案例之一,被编入了我国军事史教材,作为全军指战员学习的范例。 1952年1O月14日,“联合国军”动用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师共7个营兵力,在大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30余辆、飞机40余架的支援下,兵分6路,猛攻朝鲜北部金化地区北面五圣山南麓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在这两个高地以北,有个小村子名叫上甘岭,战役因此得名。 五圣山,位于朝鲜北部金城、金化、平康三角地区的中央,主峰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战线中部地区最高峰。 上甘岭地区,则是五圣山这一战略要点的前沿阵地,位于五圣山主峰南4公里处。 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全部位于上甘岭以南,互为犄角,是五圣山的屏障,由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各1个连防守。 激战至10月20日,敌人损兵折将达7000多人,终于占领537.7高地北山、597.9高地表面阵地。形势危急,第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决定,第12军第31师第91团迅速驰援上甘岭。 当时,志愿军第12军在上甘岭以东金城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拟于11月初北撤谷山地区休整。12军31师自1951年秋开赴金城地区作战,于1952年10月中旬完成了为期一年的作战任务,奉命将将防务移交友邻,全师开回谷山地区修整。正值交接工作之际,奉命紧急支援上甘岭参与作战。 上甘岭战役爆发时,31师师长赵兰田回国参加了技术兵种(炮兵、坦克兵)协同培训,李长林作为副师长实际指挥了31师的上甘岭之战。 91团于交防的第一天接受了参战任务,以两天时间将交接事宜进行完毕,并作了行军准备工作,22日出发,用两天行程抵达上甘岭地区作为15军44师预备队。 92团于23日交防完毕,次日向休整地谷山开进。行进第一天,于途中接受参战任务,参加上甘岭战役。 93团原配属12军34师位于鹭峰担任一线任务,于31日交防,撤出阵地返回谷山途中,亦奉命参加上甘岭作战,于11月1日抵达上甘岭附近塔洞地区集结。 31师在金城地区交接完毕后,师属机关大多已返回谷山,仅留15人的轻便指挥所转向15军。当时91团配属15军45师,92团配属15军44师,31师没有直接指挥作战的任务。直到93团开始投入战斗时,才逐渐明确由31师直接指挥。 李德生(1916.4.1—2011.5.8),河南新县人,红军时期担任过连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中担任过军分区团长,解放战争中担任过师长。抗美援朝时,他历任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1952年9月,李德生调任12军副军长。10月26日,李德生正准备带领35师去谷山地区休整,途中突然接到王近山的命令:我们已经上报志司,在15军统一指挥下,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负责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部队,你带31师马上赶赴上甘岭。 11月1日,李德生带31师91团接防597.9高地阵地。 11月2日,联合国军就开始展开猛攻,发射炮弹近2万发,以5个营兵力发起40余次疯狂进攻。91团8连采取小兵群战术,激战7个多小时,以亡36人、伤59人代价,歼敌1000余人。其中,在最前沿的8连4班,以轻伤3人的代价消灭敌人400余人。 至11月5日,敌人连续进攻4天,一无所获,再也无力对597.9高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当天,第3兵团首长对上甘岭地区部队部署进行调整,由第12军部队接替第15军的上甘岭地区防务,正式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具体部署是: 由第12军第31师担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防务,其中第91、第93团担任597.9高地守备任务,第92团担任537.7高地北山反击任务; 第34师第103团即返回平康以北地区,接替第31师第92团,作为第15军第44师预备队; 第34师率第106团集结于文岩里地区,第100团集结于洗浦里、后坪里之间地区,进行动员,准备继第31师之后,投入五圣山前沿阵地的反击作战; 为便于指挥,决定组织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第31、第34师的反击作战和第15军第29师的配合动作,该指挥所归第15军秦基伟军长直接指挥。 一个多月激烈争夺战中,敌人伤亡惨重,美7师损兵折将,撤出战斗西移。南朝鲜军2师、9师被打得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到12月3、4日,第106团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2个多营的猛烈进攻,从此,敌人再也无力向我大规模攻击,537.7高地北山阵地得到完全巩固。 上甘岭战役,秦基伟的功劳最大。因为他是15军的军长,上甘岭一直都是由15军的部队防御,而且第一阶段阵地战和第二阶段坑道战都是他指挥的;其次最大的就是李德生。他是后期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的指挥员,他最后指挥部队守住了两个高地。 1954年4月,31师凯旋回国,进驻浙江江山地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1960年8月,该师改番号为陆军第31师。次年11月,奉命移防苏北淮阴地区,执行海防任务并担任12军预备队。 1969年12月,改番号为陆军第36师,原辖各团改称为第106、107、108团、炮兵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