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自己动起来?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从心理学解读拖延症

 zhb学习阅览室 2024-04-24 发布于上海
作者:王云凤

01

苹果手表有一个功能是:当你坐得比较久时,它会通过震动的方式提醒你站立。而我今天发现,这小小的提醒竟然改变了我久坐的习惯,且改变的过程,毫无觉察。这不禁让我感慨产品背后的设计师,一定懂心理学。

让我们聊聊这个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给大家看手表在提醒你站立的时候,它的提醒话术是什么:

站立时间!

起来稍微活动一分钟。

几乎每次,当我看到这样的行动指令时,当下真的能立马站起来。

为什么这句话有这么大的威力?

看看如上这句话,它先像一个朋友一样言简意赅地告诉你,此刻是“站立时间”。其次,你只需要起来稍微活”、“一分钟”。它给了我一个异常清晰且非常、非常、非常容易完成的动作。

就像它没有说:“坐太久啦,站起来活动一下”或者“站起来活动三分钟或五分钟”之类的。而是只需要“站起来,一分钟就行”。不仅行动上可完成,更更更重要的是,心理上毫无压力和负担。

谁没有一分钟呢,而且只需要一分钟,你就能避免久坐带来的各种身体疾病的危害。

一旦我们从椅子上离开,只是站起来,无论有没有活动,其实这个动作也比你久坐要好很多;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站起来后,可能并不只会活动一分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对于很多像我一样觉得跑步健康,但迟迟无法开始跑步的人来说,或许,我们第一次只需要穿上跑鞋出门就行了。

当我完成这个动作时,无形中我还挺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有一些小小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02

为什么心理上感受到的压力会对一个人行动力产生如此大的阻碍?

就像,人为什么会拖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件事一想起来就觉得头大。像是一座大山,我无法应对,本能想逃避它。

而比较明智的做法,其实就应该像苹果手表给我们的启发一样,给自己先定一个心理上没有压力,做起来毫无负担的目标,先让自己动起来,第一次感受好之后,才会有第二次,以及接下来的每一次,而做的次数多了,这个习惯就培养起来了。

但像我这样的人,有时,不太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一上来就会给自己定一个长期很难完成的目标,比如,公众号每天更新且必须是原创。

从短期来看,比如一周两周,我发现自己是能做到的,但一旦时间放长,总会有一些没有灵感的时候,天气不好状态差的时候,以及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什么内涵的时候。只要没完成之前给自己设定的标准,当天我就会产生一种糟糕的自我否定的感受,但殊不知,这个标准完全是我自己主观定的,根本不清楚大多数情况下自己的能力水平,按照自己当前能力的上限,给自己设定标准。

这是我第一次开始对“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评价自己”这个问题产生思考。

我为什么不上来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最低的能完成的标准?比如一周只要写一篇200字的文章就行了。上来就上高强度,这不是打击自己的自信心?以及为什么我会根据这个我主观给自己设定的但或许不合理的目标来定义我整个人呢?

这似乎就像,你今天有一个作业要完成,如果你写完了,你会对自己感到满意,但如果你去看电视了,去玩手机了,没有完成作业,你觉得今天自己不够好。

毕竟,从小我学到的是:今日事今日毕。这个道理帮助我很多,有效锻炼了我的执行力,但有时,如果我们能觉察到,这个目标本身就是很难完成的话,今日事即使没有毕,也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活太多了!

这让我联想到,在职场中,我很少会觉得,我的工作量大,以及同事们都觉得我的事情很多,让我老板反馈一下时,我却主观上觉得,我能完成。

似乎只要我动用了我的意志力,勤奋和努力,加班和熬夜,我就一定能完成所有交代给我的事情。

我想起来,在我考研的时候,找工作的时候,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爸常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拿出来当初你高考的精神”。虽然这句话曾支撑我渡过一些难关,让我学会咬牙坚持,但同时,它也形成了一种负面影响:我以为任何事,只要我拼尽全力,我就行;如果不行,那就是我不够努力。

但人生的路,没那么简单。有时候,没有得到,只是不适合,跟你努不努力没关系。当然,我们该努力还是要努力,问心无愧最重要。

而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自己认为的拼尽全力,那人就要放过自己。即使结果不如人意,也不要用事情的结果来定义全部的自己,来否定整个人。

就像我不能根据自己主观设定的发表的内容数量来定义自己的价值一样,这是一个客观的外界的标准,它有没有完成,跟我们这个人好不好无关

03

如果我们是根据,自己主观给自己设定的标准,来定义自己的价值,那为何,不给自己设定一个低标准呢?这样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能完成,会对自己满意的同时,也会不断积攒信心。为什么我不懂循序渐进一步步打怪升级呢?为什么上来就给自己上高强度让自己受挫而自我怀疑呢?

或许这背后跟价值观有关系。

一方面,我们知道,“法乎其上,取其中,法乎其中,取其下”,设定了高标准你或许会取得中等的成绩,而如果你的标准过低,得到的只会比更低还低,这个道理似乎不言自明。甚至《人物》在前段时间女性向前一步的演讲中,一个制片人还分享了在职场中,她是如何运用如上的道理,通过高标准激励团队做出更好的内容。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因为这个高标准,失去了行动的动力,和产生了自己能力的怀疑,那么这个标准就是对你而言有问题的。

人本主义疗法中,关注人是如何通过设定不合理的目标,导致了低自尊的情况。或许我们会把我们没有达成所谓的高目标和自我能力评价联系在一起,但我告诉大家的是:人的能力有高低这很正常,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需要的是客观看到自己现在的能力水平,看能不能通过后天的练习而提高,而不是一上来,就拿自己和别人比,只要我们不如别人能力强,就觉得自己真菜啊,进而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一旦从心理上,你觉得自己不行,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感,你会无意识发展出来一些防御机制,要么装作不在意,要么远离,而这些都无助于你客观能力的提升。但只有你能力提升时,你的自信才会一点点累积。

这也是我想说的,一方面,我们要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不要把能力高低和对自我的评价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激发我们的行动力,凡是不能促使我们行动的目标都是无效目标。

04

根据我已有的人生经验来看,“将大任务拆分成任务”这种思维,对我来说,几乎从来不管用。

很多时候,当我们在完成一件看似需要很多步骤和阶段才能完成的事时,方法论会告诉我:要将大任务一步步拆分成阶段的小任务,也就是项目管理中常常需要我们做的甘特图。但这种思维和方法,却对于我管理我的目标来说毫无作用,也无法起到指导作用。

比如说,我一年要看30本书,我每个月以及每周需要看几本,这种flag,我立一次,倒一次。反而,只要我没给自己设定目标,我还能好好读几本书。我想,归其原因:对于长期要做的事,我只能做我自发想做的事,如果一件事我本来有兴趣做,但一旦设定了一个数值目标,一有压力,我就无法行动。

而当我们没有这种数值目标的压力,而是专注于每天能完成的小目标时,比如每天读5分钟的书,我想这样日积月累下来,也会惊觉自己竟然那么长时间。

如果想为生活带来一些改变,目标的设定,刚开始一定要小,最好是毫无压力的。只要你一旦开始做第一个非常小的一小步,它也能像滚雪球一样,自动诱发未来接下来的行动。

就像李松蔚在他的书《5%的改变》所想写的一样,改变的发生不是一上来就给自己定一个彻头彻尾的计划,而是可以先从一个非常小的行动开始,刚开始只要完成这个启动任务就可以,重要的是开始行动。

我相信,只要我们为生活注入一些新的行动,我们的改变就一定会在我们看见或没看到的地方悄然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