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四十一讲

 天津書画艺术网 2024-04-24 发布于天津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四十一讲

第二章 南北朝书法批评的演变

第五节 袁昂的《古今书评》

袁昂的《古今书评》是梁朝书法批评的又一重要成果。除了萧衍所发起的对锺繇、"二王"的优劣讨论,袁昂的这篇文章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应梁武帝之旨,袁昂挥毫撰写了这篇评论,并在文后附上了谦逊的致辞:“奉敕,遣臣评古今书,臣既愚短,岂敢辄量江海。但圣主委臣斟酌是非,谨品字法如前。优愿照览,谨启。普通四年二月五日,内侍中、尚书令袁昂启。”

袁昂的书法评价并未局限于张芝、锺繇、王羲之、王献之这四位大师,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了二十五位书法家。他并未直接以优劣论之,而是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方式,赋予每位书法家独特的比喻,以此揭示他们各自的书法风格。如他描述王右军(王羲之)的书法如同谢家子弟,即使字形不端正,也洋溢着一种独特的风韵。而王子敬(王献之)的书法则如同河、洛间的少年,充满活力但略显拖沓。

袁昂的比喻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他形容羊欣的书法如大家婢为夫人,虽然地位显赫,但举止之间却流露出羞涩与不安。徐淮南的书法则如南冈士大夫,徒有其表,缺乏真正的内涵。阮研的书法如同失去品次的贵族,杂乱无章,无法与英才相提并论。王仪同的书法则如晋安帝,虽身处尊位,却缺乏神韵。

袁昂还对殷钧、袁崧、萧子云等书法家的作品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他形容崔子玉的书法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透露出一种绝望的意境。蔡邕的书法则骨气洞达,清爽有神。而张伯英的书法则如同汉武帝爱道,仿佛凭虚欲仙,飘逸非凡。

袁昂的《古今书评》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造诣,更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热爱。他的评价既富有诗意又不失深刻,为我们理解梁朝书法艺术的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经过对这些精炼句子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自魏晋时期以来,品鉴人物精神风貌与风度的典型手法。以南朝刘义庆所编纂的《世说新语》为例,便可见其间的密切联系。《世说新语》中载:"世目李元礼,谬谬如劲松下风。"又云:"公孙度目那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更有:"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更有赞誉王右军如"飘如游云,矫如惊龙"的描绘。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间的神似。

现代学者宗白华曾深刻指出:"《世说新语》中的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容止》,都是专注于鉴赏和描绘'人格个性之美'的篇章。而美学上的评赏,所谓'品藻'的对象,正是'人物'。中国美学正是从'人物品藻'的美学出发的。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都源自对人格美的评赏。"这确实是宗氏的独特见解,展示了中国人对审美的独特自觉。这种自觉不仅体现在对人物个性之美的欣赏上,更延伸到了文艺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尚。

以袁昂的《古今书评》为例,他在书中并未使用抽象的概念来阐述问题,而是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方式充分展示了他对每个书法家艺术精神的深刻把握。《古今书评》的风格特色品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在魏晋时期,由于所评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几位书法家,可以较为直接地比较他们的"肥瘦""筋骨”。随着书法家数量的增多,要区分他们的艺术特色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在风格类别的分析上,袁昂明显比王僧虔更为深入。王僧虔主要是以"二王"为中心进行区分,而对于"二王"之前的汉末至西晋名家,他只是简单地以"笔力惊绝"来概括。这个时期还处于风格类型品鉴的初期阶段。袁昂的评价涉及了多个方面,其中几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古今书评》一书,其评价之宗旨可谓明确。客观地审视,袁昂所著此书,在评价如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时,难掩其迎合时风的意图,略显贬抑之态。尽管对王羲之有所肯定,然其定位并未至巅峰;而对王献之、羊欣等人的评价则显得尤为刻薄。至于徐淮南(希秀)、王仪同(僧虔)、袁崧、阮研等属于"二王"系统的书家,亦难逃其微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王羲之之前的书家,如李斯、曹喜、崔瑷、师宜官、韦诞、蔡邕、锺会、邯郸淳、张芝、索靖、梁鹄、皇象、卫恒等,袁昂均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萧子云因遵循梁武帝的意见,转而学习锺繇,亦受到了袁昂的高度评价。袁昂在评价书法家时,或许受到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使得文章前后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处。

在《古今书评》的正文中,袁昂对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过于拖沓。在文章的结尾处,他却又称赞道:“张芝惊奇,锺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这种评价的变化,让人不禁猜测袁昂是否在迎合萧衍的旨意,从而对王献之的评价产生了变化。袁昂还详细描述了各位书家的风格特征,如王羲之的潇洒、王献之的拖沓、张芝的逍遥、崔瑗的惊险等,进一步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还透露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即反对模仿。他以羊欣为例,批评其书法过于模仿王献之,形容其书法如“大家婢为夫人,举止羞涩,众不似真”。这既体现了袁昂对书法艺术个人特色的追求,也可能只是针对王献之书风的批评。

尽管袁昂对羊欣的评价不高,但他对萧子云模仿锺繇的书法却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评价的选择性,让我们看到了袁昂在评价书法家时的主观性和复杂性。

虽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表现出了反对模仿的观念,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评价背后的复杂性和主观性。这种评价的矛盾和变化,既体现了袁昂的艺术观念和个人喜好,也可能受到了时代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古今书评》这部杰作,展现了对“神”与“神明”的崇高追求。书中赞誉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而王僧虔的书法则被誉为“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这里的“神”与“神明”,均是指人的精神风貌与气质。在魏晋时期,人物的品鉴尤其注重这种“神”与“神明”的展现。

东晋的杰出画家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念。他在创作时,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力求通过画面展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这一理念在《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书中记载,顾恺之在画裴叔则时,特意在颊上增加了三根毛发。有人询问原因,他解释道:“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当观画者仔细观察后,确实觉得这三根毛发犹如神明般,让整幅画作焕发出更加生动的气息。

袁昂首次关注了书写者风神、神明的表达,这与魏晋南朝时期文艺领域的整体风气息息相关。他提出的“神明”概念,将书法艺术从表现自然物象、生命形态的筋骨之力提升到了人的精神层面。这种精神包括了风度、才智、情调、生命力等综合因素的发挥。

袁昂在强调神明的同时,还对书法中的意味提出了要求。他评价殷钧的书法时说道:“如高丽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这意味着仅仅只有外表的“抗浪意气”是不够的,书法作品还需要有更深厚的内涵和滋味。这种审美理想实际上也是当时对人的精神风范的要求。袁昂所说的“精味”是魏晋以来“玄学”所追求的象外之旨,是对形象的超越。

“神明”的提出,标志着书法创造活动中主体意识的张扬。袁昂将书法视为展示人的主体精神的艺术形式,从而开辟了书法批评中从关注形式的完善到精神追求的一个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深化了对书法内涵的探讨,也使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袁昂的贡献在于他将书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展现人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的艺术形式。(全文2990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