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个人经历讲述源起于一年前,学社会学的女友给我出命题作文让我讲讲学医心路历程,因为她觉得给朋友讲清楚男友从现代学科跳到中医行业很麻烦。先叠个甲:本人无意与任何中医黑辩论,我只是如实讲述个人经历,中医黑那些车轱辘话网上已经太多没必要来这里复读。如果看到「中医」二字就反感,请立刻关闭本页面。 为什么转中医?我出生在皖北农村,跟大多数人一样,平时很少能接触到中医。只有实在没办法了去看中医,但也经常得不到有效治疗,甚至可能被骗。在多年以感冒为主的治疗经历中,始终是西医诊断和治疗为主,动辄用抗生素,使用中成药往往也是西医医师、药店销售员的指导。只有二十里地外的一位靠拜师学艺的村镇中医给我母亲治胃病有些效果,但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至于当地市中医院的中医大夫,则一个效果良好的都没有。二十年前,我的母亲还曾经在徐州被骗子中医骗了一千元,那个年代的一千块可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药相关的人与事罕有正面形象——既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诊断,也谈不上显著的疗效,煎药和服药过程则充满了苦涩气息。然而在主流医学的反复治疗下,我和我母亲的健康状况都每况愈下。我在高三甚至休学了一个学期养病。 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山东大学化学专业,这个专业学的内容其实都是还原论的知识框架。生命科学与化学学科联系紧密,化学本科必修课包含了《化学生物学》,我还在研究生期间选修了《生物物理化学》。达到 SCI 论文发表要求要求后我导师一度劝我跟他读博。专业训练让我有了不错的动手能力和务实验证精神,然而我对科学进步论并不那么肯定(化学学科内部视野能看到现代化工产业的幽暗面),以及还原论的知识体系和唯一真理的价值取向面对复杂系统问题并不能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出于对很多问题的困惑,我一度去旁听文史哲类课程,阅读老师们推荐的书目。偶然的机会读到系统论、控制论和复杂科学的著作,觉得蛮有意思。 真正让我对中医产生兴趣的是高大夫,他是我的同校师兄,也是我的中医引路人。2015 年我读研一时,一次感冒后咳嗽缠绵不愈,非常难受。好友老刘为我推介了中医师高大夫治疗。因为当时咳得太厉害,高大夫诊完后让我等着取代煎药,拿到药后趁热就喝掉,回学校坐公交大约半小时,到了学校基本就止住了咳嗽。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医药可以有效且速效。高大夫是我的同校学长,韩语专业毕业后转行做中医。后来与高大夫请教中医治病的原理,他推荐了几本书让我回去看。看完后又请教了他几个问题,高大夫说我可以考虑转行学中医。但当时我已经对软件行业有兴趣,就暂且只把学中医作为业余爱好,几年间仅仅读了十来本中医书。 2017 年毕业入职一家通信公司,辞职后跟一位朋友一起接软件外包项目。但后来,软件行业的实际工作状况、亲人病故和疫情的多重冲击逐渐改变了我对生活和工作的认知。IT 行业的高强度工作下每天都很疲惫,一度陷入抑郁。行业内加班猝死的消息时不时就会流传,而年纪稍长一些的同事们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查不出什么显著病但这也难受那也难受。也有人会觉得自己年轻有选择、有资本拼搏,但可能实际情况也未必就乐观。有的同事看似强健,但几年高强度工作后身体突然垮掉,以至于公司内部筹集善款助其治病。过了 35 岁还未财务自由的IT 打工人,除了身体状态,还要忧心以后能否继续搬砖。IT 行业已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消费主义时代原子化的个人也就是个消费节点而已,工作到 35 岁下岗的话,忙忙碌碌 996 搞成浑身疾病图个啥? 2019 年下半年外公身体不适,做了几次检查没找到明显病变,中秋假期我给外公诊脉诊得右寸脉似有病,彼时我的脉诊技术还是特别菜,更谈不上以脉处方。于是请我舅舅和母亲带外公去查肺,发现肺部肿瘤、已是晚期,束手无策,外公不到两个月辞世。这番经历让我意识到,靠着打工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家人。到了 2020 年初,新冠(COVID-19)瘟疫冲击让我对生活与工作的意义、主流医疗的局限有了更深的反思。当时隐隐感觉到医学界应对瘟疫其实没有什么好的手段应对。翻阅医书,再读仲景先师《伤寒论》感慨万千,仲景撰书的年代也是瘟疫流行时期,仲景说的「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正是当代人的写照,而「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则讲明中医学务实的价值。然而中医学作为古老的学问,如何在当代社会夹缝中成为救人济世和立身之本?
带着上述的反思和思考,2020年初我开始认真考虑转行以中医为业,毕竟中医是少有的能靠手艺工作到70岁不失业的行当。于是咨询了高大夫转行学中医的路径,高大夫说如果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建议我考个中医研究生,学业之外跟他学习中医临床。后来我花了半年时间考了《伤寒论》专业的学硕,高大夫的硕士阶段导师也是我现在的导师,高大夫就变成了高师兄。 中医研究生录取后,高师兄语重心长讲:「学中医的路才刚刚开始」。 中医好学吗?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果真如此容易吗?清代医家黄元御由科举转医业,在《伤寒悬解自序》说:「玉楸子涤虑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甲寅之岁,以误药粗工,委弃试帖。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遂乃博搜笺注,倾沥群言。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废卷长嘘……」,又在《金匮悬解自叙》说:「《金匮》之书,言显而理晦,非精于《灵》《素》之理者,不能解《金匮》之言,昧其理而求其言,是以幽冥而莫睹其原」。自负顶级聪慧的黄元御尚且感叹学医艰难,今人学中医的难度绝非某些人想象的执方索病、学学方剂对应西医病种经验那般简单。今人学习中医学,古文阅读难度还不算大问题。真正难的是不得不面对华夏文化传统近乎断绝的艰难处境——这是今人学中医的最大阻碍。 我们仍然处于近百余年西学冲击下华夏传统快速瓦解的时期,中医学实质上是仅存的尚有活传统的古典学问与实践,其他所有传统学问包括经史之学已经被归于「国学」范畴而成为故纸堆、只在文本意义上有一丢丢发论文价值。晚近以来,国人似欲将所有华夏传统一扫而空,儒家被扣上传统守旧帽子饱受攻击,故而主流教育特别是理工科教育的结果是对传统学问十分漠然——谁还会去读四书五经?当代中国人有着浓厚的「拜科学教」意识,进步主义话语下,科学突飞猛进乃至一切疾病皆可战胜之类的观点深入人心。但西方有智识的学人如列奥·施特劳斯、埃里克·沃格林皆主张重访古典思想以应对「现代性危机」,然而华夏传统所经历的「古今之争」议题,仍未被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充分认识。事实上,士大夫群体是古代中国能维系文化与思想传承和创新的主力,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形态。 中医学靠着从儒门中人「捡漏」人才,勉强维系医学思想的绵延与革新,正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故而随着晚近以来士大夫精神衰微,医门一蹶不振。面对中医学的传统,首先要相信古代医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去著书立说,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对本国已往之历史存有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语出《国史大纲》)。阅读古代医籍,每每为古人赤诚之心所感动。 ![]() 学习中医的第二个拦路虎是现代中医学科建构,即统编中医教材。尽管当代中医学的前辈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从学科建构角度而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存在大量理解缺失。例如「相火」本是中医关键议题之一,《中医基础理论》仅留下了「肾为相火(命火)」「肝内寄相火」「君火相火」等论述,全无深入贯穿理解,对这个议题困惑两年,直到读到皂角菌先生《火证原始》一文才得到解决。《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将疾病的诊断通通证型化,而这些所谓的「学科规范」通过考试进一步强化形成思想钢印,但实际临床疗效极差。后来我给中医本科生做中医技术教学时发现,本科阶段背教材越是熟练、应试做得越好的学生,学习真正契合临床的技术时其「知识障碍」越严重。 当代科班中医教育体系中,脉学的地位几乎没有,本科五年毕业后不会摸脉的学生占据八成以上——论脉连寸关尺都不分的人,也好意思讲会摸脉?记录脉就「浮弦」之类的简短描述,且言之凿凿「学教材就这么学的」。中医学的核心议题在于疾病原理,其技术跃迁在于脉法的研发。大部分的中医概念与治法落实到脉学上才有较深入的理解,医学思想的演变史也可以在脉学思想与技术上得到体现。故而没有脉学作为支撑的当代中医学,疗效江河日下。荒唐的是,某知名中医教授就曾经在给学生授课时候说:「你别看我讲中医课,我们家人生病都是去找西医看哩」。典籍记载的疗效需要验证,也需要在技术上做研究以提高层次。每次一讲到批评中医教材不好,就有一群人跳出来为教材辩护。着实不解这有啥好辩护的,如果学院体系培养很厉害,那应该培养的医生起码治外感水平很好,实际是这样吗?从未见过别的专业如此热衷于为教材辩护。1982年,赵绍琴先生曾倡议:
赵老当年讲的问题,如今不仅未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正如李今庸教授晚年痛心疾首的一句话:「四十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新一代的「掘墓人」正在埋葬中医学,这也是为何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所见中医院的中医师疗效都很差。 姚荷生先生曾感慨:「中医能延续至今,文人之功也;中医没落如斯,文人之过也」。古代知识人做学问,是把一个领域的书全读,故而理解汇通著作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基本功,没有必要做系统的学科整理精简,但这对于今人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阅读量——古代医籍超过一万种,「真言散见篇章」。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宛如层层堆叠的祖传代码(代码屎山),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不必看,如何从中医学术思想流变脉络去阅读和整合,如果没有明白人指路,研究少数几个重要问题就需要消耗十年精力。学中医不光烧脑,还很烧钱,不少技术都是要高价去学的,高师兄当年为了学中医卖掉一套房子然后到处找明师求学。
中医学纯纯是「弯路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不断面临各方面的干扰。例如西医的疾病观和政治干扰,今天的中医想完全脱离西医的疾病观需要非常深的功底和定力,谁能质疑带有数据的「科学」呢?西医擅长手术,产科、公共卫生、口腔有一些成就,而在内科领域其实疗效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要。抗生素滥用催生的耐药菌,在未来数十年内随时可能诱发大规模的严重瘟疫。本人另有文章探讨抗生素滥用与耐药性危机。以杀死病原体为目标的治疗,已然走到了穷途末路。邓铁涛先生曾经因为使用中医疗法治疗SARS,其会诊病历被某知名西医扣留不公开,邓老为中医贡献被抹杀而多次痛骂。在新冠(COVID-19)期间一些媒体和药厂大肆鼓吹Paxlovid疗效如何好,如今证明该药疗效与安慰剂无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刊发对Conrad著作《社会的医学化》书评,批评如今的医疗产业被医药企业控制,甚至医药企业主导了医学研究方向。《药祸》揭发世界顶级医药公司为了利润,通过营销和控制医学知识,使更多的民众需要依靠药物来缓解日常「症状」。现代医药产业的幽暗面如此之多,而现代人却视而不见。Nature Reviews Chemistry期刊曾刊发论文《Modern chemistry is rubbish》痛斥化学合成产业带来的诸多问题,今人引以为科学骄傲的制药产业的基础亦是化工的下游产业之一。医学界对这样的问题,尚缺乏足够的勇气直接面对。 ![]() 再如中医界的污泥浊水:新冠大流行期间某些中药厂商一味推广自己产品,根本不管适用与否,吃到很多患者腹泻。中医技术培训行业也是泥沙俱下,没有足够的分辨力是看不出来哪些属于忽悠人、哪些有真的技术含量——例如声势浩大的「经方派」和贩卖中医文化的「大师」们,疗效平平也吹上天。又如把中医学跟宗教捆绑销售的「名医」「大师」遍地走,你永远不知道弯路弯到哪个路口。 ![]() 新冠(COVID-19)大流行让我看透了医疗行业的真相:主流的中医、西医都露出了十分不堪的底裤——大部分的治疗都是误治,这正是如今的医院越开越大、患者越来越多,而实际却是感冒都治不好的残酷现实。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乃是如今疑难杂病广泛的主因,古人谓「医之大弊,在医本身」,遂有「医医」之语。 ![]() ![]() ![]() 在这样的医疗局面下,某些养生家所谓的喝点黄芪枸杞之类的茶饮就治好病,实在是幻想。所以我跟随前辈们研究中医学后,发现做真正的中医需要对抗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过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食物来源的污染、西医的疾病观和误治、中医的错误疗法、患者的信任度等等。总之中医真的很难学,我从来不会劝人来学这个夕阳学科。在多数人看来,中医从业者的形象并不会比命理师、风水师好。 学到了什么?虽然人类已经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尚不能使用分子组件从头创造一个活细胞,遑论复杂的多细胞活体生命。理查德·费曼曾说:「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从这个角度直面现实的话,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依旧十分肤浅。人体作为复杂系统,其细胞数量和相互作用带来的复杂度极高,故而还原论的医学思维遇到瓶颈,幻想操控每一个分子通道其实是有太强的上帝视角妄想。借用软件行业的术语,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是从宏观建模角度认识,大体类似于软件行业的「黑盒测试」,模型的落实体现在脉法上,通过针药调脉就可以调整个机体的气机。中医学对生命的理解,采用自顶向下(from-top-to-bottom)的结构模型,而不是陷入无限细节的自底向上(from-bottom-to-top)设计。哪怕是人写的Windows代码这么透明的复杂体,依旧是Bug频出永远修不完,人体系统的复杂度绝对比Windows代码复杂一万倍。疾病的康复依托生命体的自我自愈机制,治疗目标是将不能自愈的疾病转到可以自愈的范畴,妄图用人这点有限智能去替代机体的自修复过程的结果常常令人失望。生命体这个系统最终是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要面临崩坏瓦解归于尘土,故而自愈必然是有极限。回想过往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化学学科给了我微观细节视角,文史教育赋予了感官敏感和阅读能力,而软件从业让我具备了抽象和模型架构思考能力,这些都在无形中帮助我更好学习中医。
![]() 中医学的思想架构1.0版本在先秦两汉时期大体完成,主要是五藏藏象模型和六经模型,脉法也在这个时期推动了中医技术飞跃。2.0版本在金元时期由李东垣补入了内伤模型,明代的温补学在内伤理法上进行拓展,平脉温补技术可以视为3.0版本。清代的温病学没有延续3.0版本,而是拉个一个分支尝试进行新的架构,但其成果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可以视为给2.0版本的一个打的补丁。本朝的中医学科奠基者试图做出整个中医学的重新架构,但这个测试版本质量并不好——看看如今中医院的疗效可知。因此,中医学的整个学科架构的重新梳理实为未竟之业。深入学习中医需要一块块拼图自己从一堆书里面捞出来,然后构建整个学科版图。 在我的学习中医经历中,高师兄是第一位启蒙老师,早在八年前高师兄推荐我读王唯工先生《看懂经气脉络》和姚梅龄教授《临证脉学十六讲》了解脉诊的逻辑与技术。后来全职研究医学,先跟高师兄学习脉诊实践、江西姚氏伤寒学和赵绍琴先生温病学为代表的外感病学,在高师兄的门诊随侍见识了许多重症病号如肿瘤、血液疾病患者在纯中医疗法下走向健康。有一位四岁的小患者,因为家长的焦虑打生长激素造成白血病,反复住院治疗下生命垂危,在纯中医治法下血液指标迅速转佳。姚梅龄教授所公布的纯中医疗法治疗外感热病和西医无解的疑难杂病案例也令人感佩。高师兄还建议我发挥化学老本行研究中医外科技术,又受益于张君老师、刘延博先生的指点,我借助化学功底基本复现了古代外科丹药,验之临床,疗效极好,有的褥疮迟迟不愈合用后长出新肉。 ![]() 后跟随宅路先生研习脉理,实践以臧氏脉学为代表的平脉温补技术。臧氏脉学宗李东垣、周慎斋、薛立斋等内伤先贤学理,突破了补泻并行治疗虚损诸症的难关。为研习这套技术,专门托人采购了台湾的科学中药,大陆产的中成药实在难堪大用。宅路先生由经学转医学,对医学理论做了极深研究,弥合外感与内伤、汤药与经络理论的间隙,在两年时间里为我传授医理与脉理框架、温补技术、张锡纯与李可学术思想、经络理论等全方位的中医体系。此外,曾向南京张守正先生求教针法,张先生熟稔《金针赋》所有手法、飞经走气手法随手就可以做出来,在此之前是从未见过针法可以驾驭到如此境地。 ![]() 在我的学医旅程中,疗法有效无效,全部以亲身验证为准。作为医疗受害者,苦苦探求方寻得有深度的脉法技术和治疗理念,深感没有脉学指引的医学世界如同摸黑走夜路。回望过去二十余年的治疗史,可以说全部是误治史,满目惨痛。学习和实践臧氏脉学技术的过程中,我的健康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各种不适感都已全部消退,感冒频率越来越低。我和家人的健康问题目前全部由我用纯中医疗法进行干预。根据脉法为自己调养身体使我至少延长了十年寿命,「上疗父母,中以保身」得以实现。在身体健康自由外,还有重获精神自由的感觉,摆脱打工魔咒、终于可以不用做工业化的「螺丝钉」。宅路先生在为我授课之初曾说,温补技术带来身体状态改善的同时,对中医的认识、对生命的体会也会大为不同,信然。 当今的医疗局面是古代医家都不能遇到的疑难杂病遍地走的困境,过度治疗、药物和手术滥用、患者体质快速下滑都为中医疗效提出严峻的挑战,以症状为主治病的中医技术疗效都在迅速下滑。世面中医流派和技术繁多,然而其中的有效疗法比例并不高,能治病断根的技术更是少之又少。愿中医学能回归以脉学为中心、以临床治愈为宗旨重新进行学科建构。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若要成为疗效精湛而不被机器取代的医者,唯有深度的脉法方可帮助中医人走出困境、造福患者。 这大概就是我的学中医完整经历和感想了。《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临床疗效的追求无止境,中医学真的是能榨干所有脑力的学问。回首数年努力,有许多苦累和辛酸,在许多师友的帮助下才有那么些收获和成长。赵绍琴先生曾直陈「中医后继乏人乏术」,如今有才学之人普遍涌入金融和互联网这种光鲜行业,中医院校教育又走入死胡同,中医学的未来实在堪忧。自古传道,气若游丝,若存若亡,可叹可叹! 参考资料 1.古今之争议题可参考刘小枫《古典学与古今之争》,现代性危机与西方古典学可参考列奥·施特劳斯、埃里克·沃格林的著作。科学史方面推荐看张卜天翻译的「科学源流译丛」系列。 列奥·施特劳斯:现代人掉进了柏拉图洞穴之下的洞穴 https://mp.weixin.qq.com/s/ZA1K5tkUk9NjgREu_1z8kg 2.士的精神: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可以作为入门了解。 3. 复杂性理论入门:梅拉妮·米歇尔《复杂》。集智俱乐部:https:// 4.医疗的困境:可阅读《社会医疗化》(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译本)、《过度诊断:追求健康却使人致病》《药祸》。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采用权力-知识视角审视医学史,也值得读。 《The Medicalization of Societ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onditions into Treatable Disorders》书评 https://www./doi/full/10.1056/NEJMbkrev58828 Bernice Hausman:今天你过度医疗了吗?https://mp.weixin.qq.com/s/HdH-huWrR0egZWxC9WGReg 21世纪与医学化社会的来临——解读彼得·康拉德《社会的医学化》http://shxyj./Magazine/show/?id=72167 每年至少127万人死于耐药细菌!「后抗生素时代」已经到来 https://mp.weixin.qq.com/s/vI1CgxmmrH9Qy-xNwnhbEA 全球1/3的人死亡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836440(原始数据来源为WHO. 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 core components. Geneva, 2002.) Lancet:对死亡的过度医疗化正在加剧,数百万人在生命末期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https://mp.weixin.qq.com/s/zf12SR2Bc5wcauK76pkUkg Paxlovid 疗效 https://mp.weixin.qq.com/s/F7UQdsiN3pwP5GZmWR_qKA 丁虹:纠正当今医学底层逻辑错误 https://mp.weixin.qq.com/s/dY-9xbQgagPMeCDQf8sNDA 5.《Modern chemistry is rubbish》 https://www./articles/s41570-023-00523-9 6.皂角菌先生《火证原始》https://www.douban.com/note/722025132/ 7.赵绍琴《抢救祖国医学,刻不容缓》https://mp.weixin.qq.com/s/3NeBGxZjwIDSRy8yowkNug 8.李今庸批评中医教材和中医教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34y1e7wS/ 9.姚梅龄“现代信息技术帮助中医理念和技术走向世界”主题演讲(2014年澳门太湖论坛)https://mp.weixin.qq.com/s/LDzSDo8GDrT3S1S_AbeOMw 姚梅龄:治好热病,中医必将成为“后抗菌素时代”的医疗主力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Q4y1u7Mq/ 10.邓铁涛先生治疗SARS和肌无力的报道 http://www./xcs/ghgmy/201909/a49e95edcdeb451bae35cc8dcfbb145e.shtml 11.伍连德与王吉民历经20年合著的英文版《中国医史》1932年出版,但长期未受到重视,盼有心人早日翻译为中文出版。 FAQ 1.中医黑请勿抬杠,那些科学主义车轱辘话早都看烦了。开头说了如果看到「中医」二字就反感,请立刻关闭本页面。 2.Q:讲了这么多,有什么具体的医疗建议? A:尽可能不要碰医疗,包括中医和西医。有病不治,常得中工之治。健康需要用良好的情绪习惯和饮食运动去塑造,而非药物。 3.Q:怎么找你看诊? A:暂不接非熟人的病号。 4.Q:怎么跟你学习? A:年纪太大的不要学中医,人生苦短,来不及。有心学习的聪慧勤奋年轻人,从本文中自可读到一些脉络。 |
|
来自: chrysanthemum_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