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制造食品,是活命的科技,还是害命的狠活?

 芳博士 2024-04-25 发布于福建
202415篇(共446篇)原创文章

最近易凯资本发布了《2024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合成生物学篇》,我根据报告内容拍了一则短视频:
简述了生物制造的广阔前景,以及合成生物技术对于生物制造的深远影响。

中国生物制造市场在2023年已经接近4200亿规模,预计未来将保持每年接近17%的高速增长,10年后将达到2万亿规模。

这一增长不仅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更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理念的体现。

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正在从医疗健康到工业化学品,从生物农业到食品饮料,全面颠覆传统行业的发展逻辑。

有很多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给我,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合成食品,太可怕了!

我想,大家一听到“合成”两字,又与食品联系在一起,脑袋里大概浮现出科学怪人嚯嚯食品的画面。

我此前写过一些合成生物技术与食品的文章:

吃不饱、吃不起、吃不好,我们离新“食”代有多远?

合成生物新“食”代,技术能让我们吃得更好么?

人造肉,奔向消费升级or接受消费降级?

“人造肉”、“高端蛋”——消费品还是黑科技?

核心的观点是,合成生物技术是为了解决我们人类“吃食”所存在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食物不够了。

据联合国预测,2050 年全球人口将增长到100亿左右,届时地球将无法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

从1961年到2007年,世界人均肉类消耗量已经翻了一番,预计2050年还会再翻一番。

因为地球的资源不够我们“吃”了,所以我们才需要通过生物制造的方式,通过细胞工厂生产人类(包括养殖的动植物)所需的:

淀粉、蛋白、油脂以及其他营养功能因子

我们可以看看麦肯锡提出的合成生物技术在食品各应用领域催化加速点预测。

可以看出,用合成生物技术制造食品,成本还很高,很多领域并未大面积推广。

如果为了“害命”,根本是损人不利己。

比如,我们很关注的替代蛋白,在未来十年应该会有大面积的应用。

我写过用工业尾气制造蛋白(替代豆粕、鱼粉等蛋白)的文章,这个技术的推广目标也是为了降低我国的饲料成本和进口依赖——

农业部第一张饲料原料新产品证书,颁发给了钢铁厂的子公司

让菌种吃掉工业尾气、产出有用物质,生物制造的难点在哪里?

生物制造之所以要颠覆现有食品的生产与加工方式,目标还是为了减少人类所需营养素及天然化合物对资源的依赖,以及对环境的破坏。

再比如,说个离我们日常生活近的领域——食品添加剂。

合成生物技术如何帮助大家能吃甜不怕糖。

最近几年大家都喊着“降糖”、“0糖”食品,因为害怕糖分摄入过多,导致肥胖、衰老、血糖升高等不健康的情况发生。

根据嘉吉2023年度市场调研报告显示,超过75%的亚太地区消费者有减糖的需求。从2017年到2022年,减糖新产品的发布以平 均每年约12%的速度增长。

吃到甜味,又控制糖分摄取?这有赖于食品添加剂中重要的一类:“甜味剂”。

我们知道的很多零度饮料、无糖饮料内,比如元气森林和喜茶的零糖气泡水、0度可口可乐、康师傅无糖冰红茶等等。

让我们感到甜蜜、但热量很低的有效成分,大都是用生物法生产的,比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阿洛酮糖等天然甜味剂。

这里放上甜味剂化学法和生物法制造的对比图。

我们可以看到化学合成合成的甜味剂产品,大量应用于食品制造领域,上去更像是人们害怕的“科技与狠活”。

比如,阿斯巴甜,已经被WHO证实有致癌因素。

而生物法制造甜味剂,更明确的方向是,提高天然甜味剂的提取效率,降低天然甜味剂的成本。

比如,阿洛酮糖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但含量极少的一种单糖,甜味与蔗糖类似,但几乎没有热量。

而且有科学研究表明,阿洛酮糖可促使胰岛素正常分泌,降低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具有“吃糖降糖”的有益效果。

但我国的监管其实非常严格,阿洛酮糖至今还未获批。

2024年3月,甜菊糖苷(酶转化法)作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刚刚获批。

所以,生物制造食品,是为了节约地球资源、提高食品产量,是为了有利于我们人类健康的正确方向。

当然,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可能产生双刃剑。

就像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扫地、开车、阅读、写材料……但也存在隐私被滥用、信息被误读、执行被扭曲的问题。

技术需要的是鼓励,同时也是监管,而非全盘否定,否则人类将无法存活和发展。

生物制造的目标是满足人类对于充足食品、丰富食品、健康食品的迫切需求。

成生物技术的应用是新食品原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论其作用和影响,活命>>害命,值得创业者和投资人密切关注。

更多合成生物相关咨询和报告,请见我的知识星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