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疫病验案四则

 循天园 2024-04-25 发布于广西

中医认为“疫病”是感受天地间流行的“疫疠”之气,从口鼻吸入,具有发病急、传染牲强、症状相似等特点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季节性流感等皆属此范畴,初起大都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或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言:“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疠气”不同于一般“六淫”致病,而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论》),认为疫邪多从呼吸道而入,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病特点完全符合中医疫病之论述。

外感疫邪之后,又因地域、气侯、个体体质的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临床证侯,所以中医治疫病,辨病、辨证论治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不能拘泥于一法一方。在辨病的基础上,因证型制订基本处方,运用时随症加减化裁。现将笔者治疫病验案四则整理如下,供同道参考。

案一

赵某,女,59岁,2022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痛1天。病初起时感觉乏力、头痛,继之恶寒发热、无汗,体温38.5℃~39.2℃,新冠病毒阳性。刻下:恶寒发热,无汗,欲加盖衣被取暖,体温39.2℃,头身酸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疫病(寒疫毒邪袭表)。

治则:解表发汗,祛邪。

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甘草3g,荆芥9g,生姜6g。1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服药后应保暖、出汗。

12月16日二诊:服药后汗出热退,体温36.5℃,头疼、全身酸痛明显缓解,时至午后1点许,自感恶寒发热,仍无汗,体温38.5℃。嘱继服上方1剂,如前法。

12月17日三诊:服药后津津汗出,体温降至正常,无恶风寒表现,伴咽干、咳嗽,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此为寒疫邪气渐次化热之象,即以辛凉轻宣法,处以桑菊饮加味:桑叶21g,菊花15g,金银花12g,连翘9g,桔梗9g,杏仁9g牛蒡子9g,黄芩9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

后随访诸症消失,嘱休息调养。

 新冠病毒感染属中医疫病范畴,毒邪袭人,由口鼻而入,易犯肺经,初起大都为肺卫表证,本例患者,初起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且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分析为伤寒疫气,故方选麻黄汤发汗解表,祛邪外出,两剂药后即汗出热退,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尔后患者不恶寒,身微热,咽微干痛,咳嗽,且舌边尖红,苔薄黄,辨证为风寒疫邪化热,遂以辛凉宣肺法,方选桑菊饮加味,3剂即诸症皆除。由此可以体会到叶天士治疗温疫时所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的重要临床意义。

案二

孙某,女,30岁,2022年12月25日初诊。主诉:发热、咽干痛、咳嗽1天。刻下:微恶风寒,发热38.7℃,无汗,头疼,全身酸痛,咽干痛,咳嗽不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新冠病毒阳性。

诊断:疫病(风热疫毒袭表)。

治则:辛凉解表法。

方用银翘散加味:金银花21g,连翘18g,荆芥15g,薄荷10g,牛蒡子12g,射干9g,桔梗9g,甘草9g。3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29日二诊:服药1剂后,体温降至37.8℃,诸症减轻,服药3剂后体温降至36.5℃,但午后仍出现低热,体温37.5℃左右,至夜间可退至36.3℃左右。咳嗽,咽干痛,头晕沉,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为风热疫毒犯肺,邪入少阳,遂以清解少阳、辛凉宣肺法,处方:金银花25g,连翘21g,桑叶3og,菊花15g,杏仁12g,桔梗l2g,射干12g,柴胡12g,黄芩15g,甘草9g。3剂,水煎服,日1剂。

1月2日三诊:服药3剂后,午后未再发热,连续3天体温均正常,余症悉除,嘱病愈后饮食清淡,注意休息调养。

按 本例患者,病初起时发热,微恶风寒,咽喉干痛,干咳,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感染风热疫毒,邪从口鼻入侵,治宜辛凉解表,宣散祛邪,故用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以辛凉祛邪,宣肺止咳,《温病条辨》曰:“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患者服药后虽体温降至正常,但仍午后低热起伏,伴咽痛,此为风热邪气未尽,犯及少阳经,故方中伍以柴胡、黄芩解少阳经之热,佐之射干清热解毒利咽,主治咽喉疼痛,因证施治,故尔临床疗效显著。

案三

刘某,女,58岁,2023年1月10日初诊。主诉:发热、头晕、腹胀、恶心、全身乏力1天。刻下:体温38.3℃,头晕昏沉,食欲不振,全身酸痛乏力,恶心欲呕,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数,新冠病毒阳性。既往有轻微高血压病史,测血压145/85mmHg。

诊断:疫病(外感寒湿疫邪入里化热)。

治则:解表祛邪化湿。

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25g,苏叶15g,荆芥12g,陈皮12g,茯苓9g,厚朴9g,白芷9g,半夏9g,草果9g,生姜9g。2剂,水煎服,日1剂。

1月13日二诊:服药2剂后,体温降至36.7℃,腹胀、呕恶欲吐较前明显减轻,又见腹泻,大便黄水样,每日2~3次,不伴腹痛,此乃寒湿疫邪,由表入里化热,邪迫胃肠使然,属太阳阳明合病,治当解表化湿,兼清肠和胃。守上方加黄芩15g、黄连15g、甘草10g,2剂,水煎服,日1剂。

1月15日三诊:服药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胀满、腹泻等症状消失,7日后自测新冠病毒阴性,嘱病后注意饮食调养。

 本例患者所患为寒湿疫,表里同病,邪犯胃肠,为太阳阳明合病,故首选藿香正气散,外解表寒之邪,尔后合葛根芩连汤,内清肠胃之浊湿热邪,故而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案四

张某,女,37岁,2023年12月26日初诊。主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咽痛2天。刻下:体温39.5℃,恶寒发热寒战,咽痛,伴轻微咳嗽,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黄,脉紧。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经服布洛芬、奥司他韦等对症治疗,无好转,遂要求中医药治疗。

诊断:西医诊断为乙型流感,中医诊断为疫病(风寒兼疫毒)。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疫毒。

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12g,葛根15g,麻黄9g,羌活9g,白芷9g,桔梗9g,黄芩12g,甘草6g,贯众15g。2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服药后温覆取微汗。

12月28日二诊:服药2剂后,患者自述1剂药后汗出热退,头身酸痛缓解大半,2剂后诸症缓解,咽痛似乎消失,2天内未再发热,仅有轻微咳嗽,少痰,脉象亦平缓,当治以清解余邪,予桑菊饮加减:桑叶15g,菊花9g,连翘9g,陈皮9g,桔梗9g,杏仁9g,薄荷9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本例患者为乙型流感,属中医疫病范畴,多以恶寒高热起病,体温可达39℃~40℃,头疼,全身酸痛,伴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据症予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等治法。本案方证对应,故尔效果良好。(孙晋营 李雅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