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也有忧愁,却写得如此高雅

 72行 2024-04-25 发布于山东

作品原文

蓦山溪·停云竹迳初成

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

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

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

桂林山水漓江风光

白话译文

溪涧上架着小桥,桥下流水潺潺,流到前溪中去了。

我邀请故人来游玩,清风吹拂,云霞满天,手持竹杖,向竹径出发。

辛弃疾也有忧愁,却写得如此高雅

有时穿梭在深远曲折的林间小道上,有时又要走过一座座起伏不定的小山包,寻幽探胜,非常有趣。

竹径斜绕溪水,覆盖了半个山头,绿竹菁菁,已经栽出了一条小径来。

登上停云,举杯独酌,缅杯先贤,觉得自己时下的生活颇有当年陶渊明归田园居的风味。

登上停云堂,放眼望去,竹径中有啼鸟,也有野花,鸟语花香,充满野趣。

就连这野花鸟儿都不肯来到我的诗里,他们反倒嘲笑我没有安排好这一切。

创作背景

此词亦约作于庆元元年(1195)隐居瓢泉之时,是稼轩第二次落职之后,在江西铅山瓢泉的新居建成不久所作。

在瓢泉的新居内有亭或园,以陶渊明《停云》诗命名(陶渊明《(停云》诗,乃抒写诗人在乱离、昏暗的社会中,隐居农村,思与亲友同饮而不得的心情。

辛弃疾也有忧愁,却写得如此高雅

文学赏析

这首词对第二次落职的不满与牢愁的话,那么,这篇写“停云”初成竹径的词,就更多地表现了诗人愿以陶渊明为榜样,在幽静的大自然中;求得心境的净化与宁静。

因此,词的佳趣所在,也就在于幽静的客观自然美与诗人主观心境的怡然自得相互谐协。

词首先极力描写“停云”周围的山水之美:小桥流水,丘壑间错,幽径崎岖, 野花啼鸟;山上云霭缭绕,山下像雨纷纷,而“停云”也就座落在这水环山掩之中,翠竹夹道。

日本京都的竹林The bamboo forest of Kyoto, Japan

这一派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的恬静景象,与官场的营营攘攘,局束窘迫,恰成鲜明的对比。

然后,抒情主人公便置身于这恬静的大自然之中,寻幽探胜,杯酒遐想,自得山水之乐,一切尘俗的名利烦恼都得到了荡涤。

这样极力描写大自然的恬静与内心的怡悦,充分反映了诗人对官场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的厌恶和对政治生涯的厌倦。

尽管如此,但稼轩毕竟是素怀建功立业的大志,也曾经是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终不甘老死于山间水涯,因而才在词的最后写道:“野花啼鸟, 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自没安排处。”

辛弃疾也有忧愁,却写得如此高雅

以野花啼鸟之嘲笑笑在自已诗中尚未安排好他们的地位,表示隐居乡间并非其愿,而在一片宁静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停云”是以陶渊明《停云》诗命名,词是为“停云”竹径初成而作,因此,词中除明白表示对陶渊明的倾慕而外,还以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入词。

陶渊明在《停云·序》中说:“《停云》,思亲友也。”

诗中也一再表示愿与亲友共饮、谈心。稼轩这首词“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履”,分明取陶诗思亲友之意。

词中“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潆瀠细雨”,是化用陶渊明《停云》诗第一和第二两首的“蔼霭停云,崇像时雨”,“停云霭霭,时雨潆瀠”。

辛弃疾也有忧愁,却写得如此高雅

风景

而辛词中的“行穿窃窕,时历小崎岖,则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这样写,既反映了稼轩对陶渊明的敬仰,又能更切合词题与“停云”之名。

点评

末几句借花鸟调侃诗人:“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自没安排处。”不仅设想新颖,涉笔成趣,亦且幽默之气息拂拂,令读者报以会心之笑。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辛弃疾也有忧愁,却写得如此高雅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