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理解也可以像作文写作一样简简单单

 读写侠 2024-04-25 发布于江苏

因为目前正在写关于阅读理解的书,所以,前面随便发过几篇关于阅读理解的初稿文章。阅读量不高,不过,还是有读者认可的。这里先表示感谢。

阅读经典文章,其实是有门槛的,很多高中生和非专业的人可能未必真的读得懂。因为阅读和理解文章,是具有其特定规律的。不掌握规律地去读,大概只能盲人摸象。掌握规律的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核心。

有的读者反映,我们把高考议论文写作梳理得很清晰,让人感觉议论文写作很简单,原来那些看不懂的高分作文,其结构和思路是那么简单。

其实,阅读理解也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看透本质、看透规律。今天,我们就来简要讲一讲。

首先,文学性文本是描写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进行过分析,大概也是无需质疑的。

其次,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本质上是想象的世界。人的情感越强烈,其想象性就越强。最典型的,人在热恋时,一定是不客观的,充满了想象。“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人在失恋、焦虑、遭遇重大变故时,其情感一定是强烈的,相应的,一定是胡思乱想的。

第三,既然人的精神世界是想象的世界,那么,文学描写的世界,本质上就是想象的世界。只要是人写出来的文学性文本,就绝对不存在完全客观的描写,一定存在作者想象的成分,也就是,一定存在作者情感的成分。绝对的客观,只能通过机器来测量和记录。所以,科学家、医生等是不相信自己的感觉的,他们只相信机器设备上的数据。

第四,人的精神世界、感情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借助于外在感官来描写。张三说他爱学习,是没有人信的,除非他有实际行动。李四说他爱小芳,小芳也是不相信的,除非李四有实际行动。

基于以上四点,就可以推导出一条规律:

文学性文本描写的,是经过作者想象的客观世界。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描写的是客观世界,也就是感知的世界;二是描写的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客观,而是经过作者想象的客观。因此,阅读理解文本,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从作者想象的客观世界中,去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即作者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也就是说,作者只要对客观世界进行想象的、情感的加工处理,就一定会留下痕迹,那就从留下的痕迹中,去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更具体讲,其实就是要把握三个字:感、情、理。

作者描写的“感”(即感知的客观世界),是经过“情”(即作者的思想情感)异化过的,而“情”的深处是“理”。

比如:

巴金在《繁星》中写他躺在海轮的舱面上,仰望天空: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那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这时,星星客观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它明明没有动,很高、很稳的挂在天上,而巴金却说他在动,而且很低,摇摇欲坠。这时的描写就不再是描写,而变成了抒情。巴金接下去写: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就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的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低声说话。这时候我真忘掉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了,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主体本身的感觉、知觉变了,星星变成萤火虫,星星在眨眼,是他的视觉变异;星星在说话,是他的听觉在变异。最后主客体一起变化,大海变成母亲,自己变成了小孩。这里,抒情的意味就相当强烈了。

再比如:

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

这是客观的描写,其中几乎蕴含什么思想情感。

但在“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中,客观上,小昆虫当然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世上,这是作者感知的异化,因为作者自己在苦闷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世上,在情感上,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悲观情绪。当然,从修辞上讲,是拟人的手法。比如,“(蚂蚁)猛然间想透了什么”“祈祷一回”,都是拟人的手法,都是作者感知的异化。“(露水)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异化描写,在修辞上是夸张的手法。这时描写的是作者的顿悟,也就是顿悟了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世上,思想上开窍了、想通了,情感上则是一种解脱、和解,不再跟命运较真。

如果不能从这些看似客观的描写中洞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肯定读不懂这篇文章。

事实上,如果大家能条分缕析、逐段逐句地读懂《故都的秋》《我与地坛》《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并序》,那么,一定可以读懂绝大多数的散文和诗歌了。在这里我们要再一次强调,要真正掌握知识技能,一定不是泛泛地学得多广,而是要集中地学得很深。在《高考议论文写作深讲课》中关于作文写作,我们反复强调这点,关于阅读理解,我们也是要强调这点。

总之,在描写中看到描写的异化(从修辞手法上讲,就是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异化了的“感”中,去发现作者的“情”与“理”(理性、思想),是阅读文学性文本的基本规律。

表现手法有五个: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上面讲的是在“描写”中把去把握“抒情”。那么,记叙、议论和说明呢。

事实上,在诗和散文中,记叙(叙事)是没有地位的,多数情况下都是被一笔带过。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记叙是不受重视的,直到明清古典小说的成熟。

比如:

在《琵琶行并序》中的第3段,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开始,到“秋月春风等闲度”,整整6句,都是在不厌其烦地渲染琵琶女早年盛极一时的境况。“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短短2句描述琵琶女家庭的变故及嫁作商人妇的过程。之后,又使用4句文字,渲染嫁人之后不幸的婚姻。

再比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作者通过大量描写来渲染自己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心思,而对于归隐的过程,只用短短一句“开荒南野际”来一笔带过。要在开垦出“方宅十余亩”,建好“草屋八九间”,至少也得一年时间吧,但作者就使用“开荒南野际”一笔带过。

在诗和散文中,记叙(叙事)是没有地位的,但是在小说中记叙(叙事)却成为主要表现手法。那么,怎么从记叙(叙事)中解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呢?这就涉及阅读小说的基本规律。虽然其基本规律与散文、诗歌略有不同,但其本质仍然是从作者记叙、叙述的内容中,去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注意,诗和散文中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小说中则是表达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然背后的仍然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关于议论、说明的表现手法,这两种表现手法主要是客观呈现事实,抒情成分少。所以,在议论、说明中,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必去往深挖、瞎联系。我们在《语文一本通》中,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强调指出:“特别注意:答题时只分析文本中的表层信息与选项的表层信息是否一致,不对文本信息作深层挖掘和深层分析,也不对文本信息和选项信息作深层联系。”

以上只是简述,但已经直抵本质,只要结合大量文章进行训练,就可以极大提升阅读能力。总之,掌握阅读的规律,就能快速读懂文章,也可以从本质的角度去理解花样百出的修辞手法(《语文一本通》我们梳理的修辞手法达到了49种)。

同学们不必掌握49种修辞手法,但务必要掌握5种表现手法,这是阅读的基本常识,如同《高考议论文写作深讲课》中介绍的5种基本论证方法,是写好议论文的基本常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