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诊--伤寒派腹诊

 华民 2024-04-25 发布于吉林
图片

腹诊,即是通过腹部的症状反应而进行辨证,腹诊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与《难经》中即有相关论述,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已将腹诊作为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中有近一半的篇章中论及腹诊。

汉方腹诊发端于平安朝时代,初始有按摩师、针师和其后町室时代禅僧等开括。继之,江户时代汉方后世方派学者,经过研究《内经》和《难经》形成了“难经派腹诊”;江湖时代由汉方古方派学者学习与研究《伤寒杂病论》衍生了“伤寒派腹诊”;借取上两派腹诊学术,又形成了“折衷派腹诊”。

图片

图片

腹诊诊察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腿伸展,两手置于股侧,安定心神。

(1)覆手按压法:覆手按压,以候心、胸、腹内静躁。

(2)抚循法:覆手轻循肌肤,为诊滑涩、润燥之法。

(3)三指探按法:以食、中、无名三指指尖侧按、微动,以候腹内凝滞结聚,且辨痛与不痛。若觉指下其物微小者则以中指指尖轻按。又三指垂直下按,以候腹底,名正按法。

腹诊诊察顺序

右掌覆按病人心下(调息定神)→胸部左右徐徐揉动(覆手按压法)[1] →自上缺盆处,逐次诊切(三指探按法)[2] →沿胸骨下至鸠尾按压[3] →沿左右季肋按压至章门处[4] →上脘至脐上,分左中右三行按→少腹诊按如前分行,至髀骨及气冲脉止[5] →以掌用力从心下至脐(覆手按压法),逐次按压[6] 。

上部兼诊其面、目、唇、舌;

中部兼诊胸、胁、腹之形状、乳头之萎活

下部兼诊其股、胫、足。且亦当据其前后二便

合参寸口、人迎、趺阳、少阴之脉。继则扶起病人,袒其肩背,(三指探按法)上至颈项,下至腰尻,以及左右肩臑之肉,俱应诊之。

[1]  查虚里之动及胸中烦悸与否

[2] 查胸中虚实缓急查心下之虚实(鸠尾至上脘为心下)

[3] 诊胸胁之虚实

[4] 诊妊娠、下焦湿热及血气凝滞

[5] 诊腹中动气

  腹诊诊察内容

《灵枢·论疾诊尺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举例:

腹缓者,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附子汤证,栀子豉汤证,四逆汤证类是也;

腹急者: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等;

形大者:在胸为大陷胸汤,在胸胁为大柴胡汤,在腹为大承气汤;

形小者:在胸为小陷胸汤,在胸胁为小柴胡汤,在腹为小承气汤;

肌肤润泽(滑)者:桂枝汤证;

肌肤涩滞者:大黄蛰虫丸、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肉坚者:诸心下痞硬,坚、硬满之类皆坚也;

肉脆者:诸水气之腹,如有物,按之即散之类是也;

......

伤寒腹诊部位周身名目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部位图:

图片

图片

周身名目:

仲景治法,不在于病因、经络,皆审其脉证,故曰“随证治之”。

审证于各自部位,即三阴三阳,以三焦之部位。

上焦:膈上心胸之位;

中焦:鸠尾下至脐上之位;

下焦:脐下少(小)腹之位

“三焦作经络之名,并非古义。焦者、烤焦、熏焦之义,盖谓阳气熏焦,消化食物,运行精气。故咽喉至肛门分为三段,名曰三焦。上焦者,摄入水谷之道路;中焦者,消化水谷之熔炉;下焦者,通利水谷之沟渎。故《难经》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

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图片

三阳:

太阳见于上焦,所谓头项强痛,项背痛,或喘,或干呕之类是也。

见于中上二焦之间,所谓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或胸中满而烦、胁下硬满是也。

阳明:见于中焦,所谓胃家实、腹满是也。

又名之表证、里证,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且又在表里之中分内外。内者,胃内也;外者,胃外也。阳邪入胃,见大便秘之实热证,谓内实。外者胃外也,乃对内而言之词。故对内而言时,表证、里证皆称外证。

三阴:

太阴:中焦,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少阴:外证: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寒,背恶寒等

          里证:上焦症状:咽痛、胸满心烦

  中下焦症状:下利时痛,便脓血

            下焦症状:少阴之病候,以脐旁少(小)腹为本

厥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总属下焦阳气亏虚,阴寒蹶气,气血上迫所致。”

伤寒方-腹诊图解举例

苓桂剂举例

1.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水气,逆满,按之濡,久扪之则有水声。虚里搏动增强,胸中扑通扑通跳动,气上冲,起则头眩,俗称“立眩”或目赤生翳,或身摇常如坐舟,或胸闷气急,呼吸短促等,为苓桂术甘汤证。

   《读腹证奇览》:茯苓之主治者,水气随经而动是也。因此,不定其所,或脐下,或四肢,或在心下悸,瞤动,振振摇者皆是也。心下脐下随所谓肾间动气而动,其形如灶中之火气,因而发釜中之水滚沸如跃者。四肢之瞤动者,振振由于水气入经而动,故云时时、瞤瞤、聂聂,而不一。心下脐下者,以其响重无形而诊得。若轻轻按之,反冲气应指,但无悸动感。应指难时,应揭衣视其肌肉。悸动者可见腹皮深处跳动,此皆为水气之候。故以心下悸,瞤动,目眩等综合参考之,可定为茯苓之悸。而气上冲心,胸胁逆满,痰饮气急,小便不利等合之才可决定苓桂术甘汤证。

图片

 苓桂术甘汤图解

  2.五苓散

      心下痞,其痞按无力而散,腹中有水气,按之痛,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为五苓散证。或下利,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腹微满,按之濡,郁冒,颜面微肿等,亦可以五苓散治之。

图片

五苓散图解

柴胡剂举例

  1.小柴胡汤

    胸胁苦满、或胸胁痞硬,或颈项强者,为小柴胡汤之腹证。要之,柴胡之腹状,以拘紧为主,两胁肋端,按之有顶指之感。且按之胸中疼痛。虽心下满,按之却不痞硬,深按则动气,应于手,按压胸上,可得心烦之状,应掌突突跳动,似有热气内蒸之象。

图片                                小柴胡汤图解

 2.大柴胡汤

   胸胁满,心下急,其动应腹底、按之有力、或硬、或呼吸困难、上腹紧而满、或腹痛、或不紧而满痛者,此属大柴胡汤之腹证。

    《读腹证奇览》:其腹证者从胸至脐上处实硬而有力,按之右胁下虽痞硬,但其心下却不硬,此乃本方之主证是也。

图片  大柴胡汤图解

  3.柴胡加芒硝汤

     胸胁苦满,(从胁下夹任脉拘急结实状)如立二大竹,按之坚,此坚块也,故加芒硝。芒硝软坚毒也。然世不明腹诊,以为小建中汤,或作芍药之拘挛证,大误也。

图片

柴胡加芒硝汤图解



病案一则:不食病(神经性食欲缺乏症)

    22岁妇女,自1年半之前开始。粒米不进,不论吃了什么食物即感剑突下如食石,痛苦难忍。吃饭时只吃大约1片苹果,1片面包,大便4-5日其至10日不行。1个月前开始闭经。体重减至30公斤。足冷,肩酸痛,脉沉迟弱,收缩压仅90mmHg。

    腹部瘦,无弹性,右胁下有抵抗压痛,胸胁苦满明显。正中线稍偏右至脐上有膨隆。不食病昔称“神仙劳”,香川修庵认为是癫痫之一种类型。年轻妇女较多,数年来不吃米饭,仅进少许果仁、小豆、果子等,多不主诉其他痛苦。古人用延年半夏汤、抑肝扶脾散、四君子汤、半夏厚朴汤、分心气饮、驱瘀血剂等。

    此患者根据其腹证用小柴胡汤。服后立即发生剧烈腹痛下利,辗转反侧,但不久疼痛即消失。第3日起食3碗米饭,并无不适。虽然尚有腹痛下利,但目眩和呼吸较前为好。                     

                                     ――《汉方治疗实际》





腹诊在中医四诊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仍需将理论充分实践于临床,方能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