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心术】心脏解剖——心脏间隔①房间隔概述及发育过程

 韩伟中 2024-04-25 发布于山东

  //    房间隔概述

       心脏间隔分为三种:右室、左室间的室间隔(IVS),右房、左室间的房室隔(AVS),右房、左房间的房间隔(IAS)。心脏超声显示卵圆孔位于房间隔的后方,并可清晰地观察到房间隔部的心肌壁有较厚处(第二房间隔)与较薄处(第一房间隔:卵圆孔),心肌壁的厚度在此分界处突然改变。

Image

       房间隔以前后房间沟为周界标志,后房间沟位于上、下腔静脉与右肺上、下静脉之间(左、右心房肌束间)的凹陷内,前房间沟位于上腔静脉的左缘,为升主动脉掩盖。房间隔较为平整,与室间隔基本在一条线上,该线斜向左前方并与矢状面呈45度角。

Image

       房间隔的周界形似刀片状,高为宽的2倍,尖端指向上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分前、后、下3个缘。前缘呈弧形与升主动脉后壁紧密毗邻,主动脉无冠窦的膨起在心房间隔前上形成明显隆突;后缘呈弧形;下缘与较平直的房室瓣口相对应。

Image

       左、右心房间隔形态学完全一致,但从右心房面三尖瓣隔瓣环以上,除解剖学房间隔外,还包括房室隔。房室隔位于三尖瓣隔瓣环以上,左房室口纤维环(二尖瓣纤维环)以下,在功能上是房室隔,在解剖学上属室间隔的一部分,因此功能性房间隔为解剖学房间隔及房室隔。

Image

       解剖学房间隔的中部为卵圆窝,间隔厚度不到4mm,卵圆窝底中心厚度为1mm左右,卵圆窝周围为半圆形钳状的隆起肌性缘即Veussens环,环的上缘称上缘支,其肌纤维与右心房静脉窦与固有心房本部交接区的界嵴上端相连接;环的下缘称下缘支,下端通过Todaro腱与下腔静脉瓣嵴前端相连,下腔静脉瓣嵴上端又与界嵴下端相连结。

Image
Image

  //    胚胎发育过程

       心房是由原始心房起源组织与胚胎期的静脉窦起源组织构成,前者为右心耳与房间隔,占据了右房的绝大部分;后者为静脉窦,仅占一小部分。房间隔经过复杂的发育过程,最终形成了由第一房间隔与第二房间隔贴服融合而成的特征性结构。第二房间隔呈有折回的双重心房肌结构,心房肌之间有脂肪组织存在,因而呈现三明治样结构。

Image

       人胚第4周末,心内膜垫发生的同时,从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的中央发出一半月形矢状隔膜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称为原发隔第一房间隔。原发隔游离缘和心内膜垫之间暂留有一通道,称为原发孔第一房间孔。左右心房经原发孔相通。

       随着原发隔向下生长,原发孔逐渐缩小,最后由原发隔边缘与在中线上合并的心内膜垫融合而封闭,如果不能封闭,则形成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此孔靠近心内膜垫及房室瓣,故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易合并心内膜垫缺损及房室瓣裂。

       在原发孔闭合前,原发隔的上部背侧部分被吸收变薄,出现若干小孔,小孔融合成一大孔,称为继发孔第二房间孔。继发孔逐渐增大,并由最初的上部背侧移向上部腹侧。与此同时,原发隔与心内膜垫完全融合,原发孔消失,原始心房被分隔成左、右两部,但左、右心房之间经继发孔形成新的右向左分流。

       人胚第5周末,在原发隔右侧,从心房顶部腹侧壁长出一半月形隔,称为继发隔第二房间隔。继发隔较厚,呈弧形,由前上方向心内膜垫生长。继发隔前、后缘与心内膜垫融合时,继发隔游离缘的下方留有一卵圆形孔,称为卵圆孔。卵圆孔的位置比原发隔的继发孔略低,两孔呈交错重叠。继发隔从右侧覆盖继发孔,覆盖于卵圆孔左侧的原发隔较薄,其上部贴于左心房顶部分逐渐消失,其余部分在卵圆孔的左侧作为活动的瓣盖,称为卵圆孔瓣

       出生前,由于右心房的血压高于左心房,来自于下腔静脉的大部分氧合血液经卵圆孔、原发隔和继发隔之间的斜裂、继发孔自右心房流入左心房。出生后肺循环开始,左心房的压力升高,与右心房的压力达到平衡,甚至高于右心房,致原发隔的游离缘紧贴于继发隔的左面,以防止左心房的血液进入右房。随后原发隔和继发隔愈合形成一完整的隔,左、右心房被完全分隔。卵圆孔被卵圆孔瓣关闭成为卵圆窝,原发隔构成卵圆窝的底,继发隔的半月形游离缘形成卵圆窝缘。

Image
Image
Image

声明

本账号推送内容源自日常学习整理,仅供学习。如有错误欢迎留言指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