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难超越的一首诗,被评为“七律之冠”,其中14个字人人会背

 仙山飞鹤A 2024-04-25 发布于广东

公元767年,“诗圣”杜甫辗转流离于夔州期间,写下一首经典七律《登高》,久负盛名,被明代胡应麟“古今律诗第一”。该诗无论是在意境构造还是情感张力上,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图片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对近景的描写。

猎猎秋风,天空辽阔而遥远,猿猴的悲鸣不绝于耳,清冷的河水,岸边的白沙,鸟儿在盘旋飞翔。

这句虽没有情感的直接抒发,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悲”。

杜甫的悲中,有时令之悲,但因时节感伤的背后,是心境的悲凉。

心中有乐,看万物自然有乐;心中有悲,看万物自然也悲。

同是秋景,刘禹锡却能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般诗句,由此可见,杜甫感受到秋季的悲凉萧瑟,原因之一是心中的悲情。

那么杜甫为何事而悲?为己,为家,为国。

为己,杜甫漂泊他乡多年,此时已年迈,远离故土,多病缠身;

为家,家人难以团聚,生活困窘;

为国,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杜甫心中所悲,起源于杜甫心中的家国情怀。

图片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对远景的描写。

向远处望去,无尽落叶纷纷飘零,江水昼夜不停地逝去。

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虽然表面上是在写长江东逝,但暗指时间不停飞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杜甫此时已经五十六岁了,回首过往岁月,心中满是感概,昔日“放荡齐赵间”的漫游生活似乎就在昨日,转眼间就成了白发老朽。

杜甫一生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早年希望入朝为官,报效国家,但无奈奸佞当道,杜甫始终仕途不顺,壮志难酬,后杜甫又看到了百姓的艰难生活,写下了“三吏”、“三别”。

杜甫虽历经坎坷,但爱国情怀从未变过,始终希望国家能够繁荣强盛。

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了,时光飞逝,自己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始终不得重用。

时光如长河般奔腾不息,未来即至,国家的黎明又在何方?

《登高》开篇写悲景,既为后面抒悲情奠定了感情基调,让读者为秋日凄凉萧瑟的景象感伤,也在诗中间接表达了时令之悲和景物之悲。

图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写景转入抒情。

这两句诗的妙处何在呢?

前人对其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它有“悲意”九层: 

他乡作客,难返故里,一可悲; 

经常作客,漂泊无定,二可悲; 

万里作客,长期流落,三可悲; 

时逢秋天,万物萧索,四可悲; 

重阳佳节,登台无酒,五可悲; 

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

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七可悲;

年过半百,人近寿终,八可悲; 

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九可悲。 

两句话,十几个字,却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怎能不令人称赞,且千古流传呢?

图片

读罢颈联,心中已有满满的愁绪,尾联更是将这种愁绪推向了顶峰。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抒情。

“艰”字,是安史之乱后的国运之艰和命运之艰;

“难”字,是理想之难和回乡之难;

“苦”字,是谋生之苦和漂泊之苦;

“恨”字,是伤时之恨,虚度之恨;

“繁霜鬓”,是垂垂老矣内心焦灼;

“潦倒”,是对前面一句的总结,炼出诗人穷困窘迫,无可奈何;

“新停”,诗人顾念自身境况,酒已无法消愁解忧了;

“浊酒杯”,是诗人凄惨的生活现状及余魂残骨的形象。

尾联寥寥数字,就渲染出深切而悲凉的意蕴,这是对前面几联所写意境的概括,也是对全诗的精要总结。

图片

明代权威诗评家胡应麟曾说过,《登高》当为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便在于诗中蕴含的“悲”情,这种“悲”不仅仅是杜甫对自己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境况之悲,更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部蕃镇混战不断,对外又与吐蕃常有战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杜甫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焦急,却又年老多病,难以救国家于危难,壮志难酬,故而更有忧虑。

《登高》中,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展现出了诗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宋代一位“懒”诗人,一生只存一首诗,却句句经典,入选小学课本

我国古代有十圣,其中9人家喻户晓,为何“剑圣”鲜有人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