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揭示成年人痛苦的本源

 李爽爽姐 2024-04-25 发布于河北
◆ ◆ ◆
日更写作1136篇

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看似是像童话故事,而翻阅本书会发现,这本书是通过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向我们展示出来。

代入感很强,我们其实就是那个咨询的蛤蟆先生。

随着书中白鹭医生和蛤蟆先生的几次谈话进行,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读者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

我们小时候就像蛤蟆先生一样总是依赖他人,无法定位自已,随着成长过程,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候如果有一位导师像白鹭一样在正规指导,渐渐的我们便会开始正视自我,了解自我。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但是因为父亲的强势使他总是畏手畏脚、没有主见。

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

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

将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

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2、父母自我状态。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

本书蛤蟆父亲和獾就是在充当这个角色。出现问题不是马上解决,而是高高在上的态度训斥。

如果你在单位遇到的领导就是处在父母状态时,你会发现星大点小事被领导抓住理由,就会咄咄逼人的去压榨下属。

3、成人自我状态。

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会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这也被称为最好的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适时调动成人自我状态呢?

认识你自己。

你需要不断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该如何才能到那里去。

蛤蟆先生在认真分析后意识到,成年的他其实一直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童年的蛤蟆,出身显赫,却一直不快乐。父亲时常对他批评责备,母亲则是对父亲的权威百依百顺,很少去拥抱、安慰自己。

为了讨好父母的爱,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顺从、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及取悦型人格。

而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顺从导致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赖父母,成年则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否定反应,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怎样,关键在父母。”,成年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童年学来的,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