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为什么叫“震旦”!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4-04-26 发布于新疆

在碎叶的大草原上,玄奘巧遇西突厥部统叶护可汗。

可汗着绿色绫袍,额头上缠着素色的绸带,两端托在背后,二百余名官员也着穿着锦袍围绕着可汗,此外士兵穿着羊毛短袄,各执武器,有骑马的,有跨骆驼的,各类旗帜,随风飘扬。可汗正准备外出狩猎。

当年,处罗可汗进入中原,被隋皇杨广安置在身边,汗国内部又拥立了射匮可汗。这位可汗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至金山,西至海(今伊塞克湖),最初建王庭与龟兹北面的三弥山,继位的统叶护可汗是位智勇双全的勇主,再次控制了铁勒部,军队扩大到数十万,占据了乌孙故地,将可汗庭迁于石国的北千泉,此时汗国的范围已西至波斯,南接罽宾,西域各城邦皆臣服,统叶护可汗在各城邦设有被称为吐屯的官职,相当于匈奴时代的僮仆校尉,即监国又征赋。西突厥部进入了强盛的时期。

得知是突厥可汗,玄奘命高昌信使递上高昌王的书信。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可汗宴请玄奘于大帐。其他人席地而坐,而专门为玄奘准备了一张铁床,敷上软毡。可汗与官员在大帐内陈酒作乐,饮用马奶酒,端上牛羊肉,给玄奘供了葡萄汁和素饼、酥乳。宴后,玄奘讲了五戒十善及般若密多解脱之法,劝勉官员们爱惜物命。

当时,此块草原民众信萨满,敬火神,也有部分贵族及民众信仰佛法。

在碎叶,玄奘住了多日,可汗劝玄奘别去天竺,说那里天气炎热,人即黑又丑,粗野无礼,十月的天比草原上五月还热,法师这般容貌,去了就被太阳晒化了。

…… ……

出碎叶,一路的小城邦,其中有一个地名叫小孤城,300余户,全是中原人,这些人是被草原部落早年所俘掠来的汉人,后来,这些人聚集于此,建堡盖房生存下来,虽然衣着、习俗草原化,但是语言和道德观念依旧保持着中原的方式。距小孤城不远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怛逻斯城,这里是中亚各地经“碎叶道”到中国经商者的集散地,胡人杂居,商货云集。

……过吐火罗国、渡缚刍河(今阿姆河),到达活国(今吉尔吉斯的昆杜兹),统叶护可汗长子在此地任呾度设(汗国的高级官职),其妻是高昌王麴文泰的妹妹。玄奘到达时,这位麴姓的高昌公主刚刚去世,呾度设接到高昌王的信,想起亡妻,痛哭不已。没几天,活国发生政变。玄奘困于此地一月余后,新上位的呾度设派人陪玄奘向小王舍城而去,从长安出发历时一年,方才进入天竺范畴……此时的玄奘离开东土大唐万里之遥,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游学生涯……玄奘西行时,佛法已在“天竺”各部开始没落,很多部落、城邦信奉了印度教,拜火教、耆那教等。玄奘要去的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五世纪,是当时佛法及天文历法、医药、算学的中心,属于古印度摩揭陀国,戒日王的领地。

需要说明的是,天竺,古印度,并不是国家概念,而是南亚次大陆地理概念的统称,是佛法传播的范围。那里小国林立,互不藩属,灾乱频发,气候炎热、战象横行……,没人能说清那里到底有多少个城邦国。

Indus”一词最早用来指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土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著作中,这个区域被称为IndusIndia玄奘之前,对南亚次大陆地名的汉译音有:身毒、天竺、贤豆……玄奘认为不妥,表达的意思和发音都不准确,于是玄奘采用了“印度”这两个字,用《说文解字》理解,“印”执法必须的信物,“度”则是法的标准,在汉文多同音字的情况下,玄奘选择了“印度”两字,自然存有对佛法敬重之意。为此,玄奘做了自己的解释。玄奘认为梵语“Sindhu”,是这块河流之地的总称,其中引申的意思译成汉语就是“月光”,代表众生轮回,永不停息,星光之照,不如朗月当空。该国的贤人如同明月,承继先人事业,引导众生,迷途知返。后来,在翻译佛经过程中,玄奘将东土的祖国译为“震旦”,从《说文解字》解释,“震”,从雨声辰,劈压振物,是为电闪雷鸣,“旦”,是光明。其意为:一声霹雳,雨后的清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亮大地。从《易经》及《五行》上说,东方为震,五行属木,“震旦”,也可理解为旭日东升,万木葱,山川展画,大地生辉。炊烟袅袅,人间祥和。

自此,汉语文将佛法的发源地称为“印度”,而“震旦”则隐藏于我们含蓄、内敛的文风中,少有人知。

自离开东土,玄奘便时常梦回大唐,繁华的街市、宏伟的宫殿、熟悉的乡音。日出日落,玄奘会向着东方合十祈祷,西行求法是为了回归故土、传播真谛。

此时的大唐,贞观年间的文功武治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