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论坛:四逆散

 预测起名风水馆 2024-04-26 发布于山西

『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名医论坛:四逆散

一、王子瑜经验

王子瑜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四逆散不单是用于治疗少阴病,且对妇科的一些疾病也有其卓著的疗效,妇女因数伤于血,常不足于血,有余于气,血虚肝失所养,肝郁不舒,遂生诸证,或肝郁气滞,或肝郁血瘀,或肝郁化火等,常导致月经不调、经行前后诸证、痛经、崩漏、经间期出血、赤带、癥瘕、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病证,王老于临床常运用四逆散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得心应手,每获良效。

王老认为,临床运用四逆散时并不一定非具有四逆之症,因本方证的特点是因阳为阴郁、不得宣达所致,因此,寒热之证的有无,取决于阳郁的轻重,并与阳郁时间的长短、用药的寒热、体质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因此不宜把寒热的有无看成是四逆散的必备之症。

四逆散疏肝理脾和胃,透达阳郁,主治肝胃(脾)气滞,阳郁不得宣达,气机升降失常之手足轻微厥冷、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泻利等证,运用范围极广,只要具有肝胃(脾)气滞证候,无论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用本方化裁主治,均有较好的疗效。全方药性平和,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和胃之功。

1.痛经

王老用四逆散治疗肝郁气滞或因气滞血瘀之实证痛经,以及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和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经辨证属肝郁气滞或气滞血瘀者均可选用。王老常以四逆散为主方,随证加减,如肝郁气滞者合金铃子散,行气止痛;气滞血瘀者合失笑散,化瘀止痛;慢性盆腔炎加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炎;子宫肌瘤加海藻、牡蛎、莪术等软坚散结消瘀;子宫内膜异位症取水蛭、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并随病证加减。

2.泄泻

泄泻的发生,关键在于脾胃的功能障碍。用四逆散治疗泄泻,主要用于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之证。王老认为,运用四逆散时,必须掌握四逆散的适应证:①有肝郁情志异常的表现,如烦躁易怒等。②循经(肝)部位的胀或痛,如乳房、胸胁、少腹、阴部等。③月经色暗红,夹有血块。④舌暗,脉弦。本病虽为泻泄,但若痛在少腹,并伴其他肝郁气滞表现时,则为四逆散适应证。

3.经行前后诸证

经行前后诸证,是指经行乳房胀痛、头痛、发热、口糜等10余种病证的统称,是以经行前后伴随某种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主要是经前症状明显,经行或经畅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王老用四逆散随证加减治疗本病,如乳房胀痛加橘叶、橘核、路路通;头痛加川芎、全蝎;眩晕加珍珠母等,在选择用药上还注意:①肝郁未化热者用白芍、炙甘草,以养血敛肝,缓急止痛;②郁而化热者, 如腹痛灼热感,手足心热,面部痤疮,口腔溃疡,舌红,脉弦滑等,改用赤芍、生甘草,以清热凉血,祛瘀止痛;③伴肝阳上亢者常以合欢皮代柴胡,或用醋柴胡,以减其升阳之力。

4.崩漏

妇女的月经周期是一个从冲任血海空虚至逐渐满盈而溢的过程。王老在治疗月经病时特别注重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调整用药。如经期或经后,血海空虚,应配合调补肝肾、养血柔肝之品,使肝阴得养,肝气得舒,同时将枳实易枳壳、赤芍易白芍,以免伤正。

[贺稚平.王子瑜教授临床巧用四逆散.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2):22]

二、盛循卿经验

盛循卿主任医师积50多年临诊经验。认为四逆散方虽本治少阴病四逆,但实际运用时当推崇《医宗金鉴》之说:“凡少阴四逆,虽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肌逆冷者······但四逆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 又无可下之热,惟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和丹波元坚“此方虽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阴药也”。他认为该方不仅宜用于伤寒病证,更适于肝失条达,木郁气滞,累及他脏所致肝脾失调,肝胃不和,肝经郁热,肝气冲逆,甚则肝木刑金、肝肾不足等一系列由情志病变所诱发的肝胆、胃肠疾病。赞同陆渊雷“本方实治肝郁之病”的结论。指出四逆散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4味药组方,药简质轻,具有疏肝理脾、和解表里、缓急止痛、透解郁热、调和气血之功。

盛老对方中柴、枳、芍、草诸药的具体应用也颇有经验。指出柴胡为理气之常用药,李东垣谓其“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为治肝要药。既可用于实证,也可用于虚证。又善走肝胆三经,为疏肝诸药之向导。剂量上,清肝经郁热或虚热均宜偏重,而在疏肝方中用量宜轻。

临证时对阴液不足或服用本品偶有口干者,可配伍敛散护阴生津的杭白芍,或相应减少柴胡剂量,可使口干感消失而不致伤阴。

芍药入肝脾二经,盛师在临床上根据病人不同症状,个体差异,对症择用生品、炒品、赤芍、白芍。一般生白芍清肝经蒸热;炒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炒赤白芍合用补肝散瘀并举,赤芍尚有清肝凉血之效,也可治肝经郁热。

他常用枳壳而慎用枳实,指出枳实非攻下之时不用,恐其性猛伤人正气。且认为枳壳具有升提清阳之功,生品可适用于气虚下陷的胃病。甘草能补中而缓脾急,生品可清热,炙品缓急建中,清炙甘草可除蜜炙之滋腻碍胃,又有补中之力。

[孙卫平.盛循卿老中医运用四逆散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11(4):30]

三、姚广兴经验

四逆散的适应证比较广泛。姚师认为,凡病机为肝脾失调、肝气犯胃或土壅侮木等,其证候表现胸闷,胃脘不适,心下痞塞而痛,牵引两胁,腹中结实而痛及呃逆、经痛等均可用本方化裁而取效验。四逆散中柴胡清升,疏达肝气;枳实苦降理气,两药一升一降,达到疏肝理气之效;白芍柔肝养阴;甘草缓急,两药配合缓急止痛。全方具有疏肝理气、行滞止痛之功。应用本方时,其配伍及用量不必拘守成规,须根据患者证候的具体表现,灵活运用,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若体盛便结者,用枳实,反之改用枳壳;若腹痛拘急者,白芍可用至20~30g;若偏于肝气郁滞,重用柴胡、枳实更能疏肝制木;若土壅湿滞,重用枳实,泄热消滞降浊之功愈显;若肝脾不和之痛症,重用白芍、甘草,其缓急止痛之效益彰。

[龙建新.姚广兴运用四逆散经验,河北中医,2005;27(7):486]

四、陶克文经验

对于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痛,陶老强调“安胃必先治肝”,以四逆散为首选良方。临床应用时每以枳壳易枳实,取其缓行,避其峻猛,若大便不调,或溏或干,解而不畅,苔或厚或腻者常与四七汤、二陈汤合方运用,以增强理气运脾畅中之力,痛甚者加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调气和血止痛。

戴某,男,40岁,1992年2月28日就诊。患者胃痛半年余,加重1个月,某医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近月来脘痛日剧,连及胸胁,攻冲走窜,持续不已,食后腹胀,嗳气频繁,矢气方舒,舌红苔薄,脉弦。辨证为肝气犯胃,治宜疏肝理气和胃,用四逆散合四七汤加减。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0g,甘草5g,紫苏梗10g,法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5g,黄连6g,广木香10g,建曲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服药10余剂后,胀痛明显减轻,但觉胃脘灼热,口苦嗳气,大便秘结,苔薄黄,脉弦小。气郁渐舒而胃阴未复,改用潜疏和胃法。处方:沙参15g,石斛15g,麦冬15g,黄芩10g,黄连6g,法半夏10g,乌梅15g,香附15g,浙贝母10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间断服用10剂诸症缓解,至今未发。

[邱伯梅.陶克文治疗胃脘痛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1993(3):2]

五、屠金城经验

对于气滞型胃痛证,屠老强调调气以和血。引起胃气阻滞的原因,临床上常见的大致有两种:一是由胃本身引起的,诸如饮食冷热不节,饥饱失常;二是由于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气犯胃影响了胃气的通降。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但“气为血之帅”,“气滞血亦滞”。气的功能失常,必然会导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胃痛屠老常采取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包括理气,行气)达到和血的目的。

根据屠老长期的临床体会,屠老认为“四逆散”一方,药少量轻(只有柴胡,杭白芍,枳实,甘草),不燥不腻,不寒不热。既能理气导滞,又能疏肝解郁,较为理想。

屠老以此方为基础,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陈皮、大腹皮、香橼皮、厚朴等,组成四逆散加味,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疗效尚可,本方有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

气行血亦行”,胃气通降,胃气运行功能正常,血的运行必然也就畅通无阻。如伴见胁肋胀痛,口苦酸恶,肝郁不舒症状者,可加青皮、郁金、橘核、川楝子、乌药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胀,腑行不畅者,可加瓜蒌、桃仁、杏仁、莱菔子以导滞通腑;如伤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高良姜、荜澄茄等以行气散寒止痛;如顽固腹胀,反复不愈,可用大腹皮、子各6g,檀香6g,鸡内金6g,健胃消胀。

[屠连茄.屠金城教授治疗胃病经验.中国中医急症,1996(6):270]

六、汪其浩经验

汪老认为:心悸亦有肝气郁结而化火上扰,心神不宁而发。治宜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方选四逆散加茯苓、牡蛎主之。

俞某,女,26岁,心悸不安,睡眠不宁,小便短赤,按其脉弦而带数,观其舌质红苔薄,此为气郁化火,宜疏肝养心为治。处方:柴胡、枳壳、茯苓各10g,杭白芍20g,牡蛎(先煎)30g,甘草6g,2剂。二诊:上药服后,脉证依旧,守前方加龙骨(先煎)20g,玄参20g,麦冬20g。三诊:服上药2剂后,心悸不安减轻,睡眠转佳,再服3剂而愈。

[郑伟达.汪其浩老中医运用经方验案选介.福建中医药,1988,19(5):22]

七、郑艺文经验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篇》,原论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昔贤沈尧峰以此方加味为疏肝散,解肝气之郁结;局方逍遥散以此方加减而治肝郁脾虚诸证。近世医家运用此方主治之病种日益增多。凡证之属于少阳而兼见四肢厥逆者,此方即为有效。寒热交作,既非太阳表证,又无阳明里证,但有微渴、心烦、溺赤,而诉四肢厥逆,脉不浮而沉细数者,不论男女老幼,用之皆效。笔者常以是方合玄参、贝母、牡蛎,以治马刀挟瘿及淋巴结炎,有迅速消散之效。本方加川楝子、紫花地丁、红藤、金银花、连翘等,治疗急慢性肠痈,一般效果良好。外感头痛,并诉肢冷、心烦而脉不浮紧,略弦细数者,本方合栀子豉汤,用之良效。业师陈逊斋先生,尝用是方治小儿厥逆,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者,用之疏畅其阳,而收调节体温之效。老友龚志贤医师,在《名老中医之路》中,报道其得文仲宣医师传授是方加味治阑尾炎之疗效甚佳,此与我之临床实践可以互相印证。《伤寒论》虽谓本方主少阴病四逆,窃以为并非少阴病,不过因其有肢冷、脉沉细等类似少阴脉证而已。此证之厥逆不甚而微温,脉沉细而兼散或弦。其厥为阳厥,被外寒郁闭而然,其机制与脉滑而厥之白虎汤证及阳明里实热深厥深之承气证,各各不同,宜据脉证而细辨之。(《长江医话》)

八、陈瑞春经验

四逆散虽以四逆命名,是治疗以四肢不温为主症的方剂,但“四逆”症并非四逆散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

《伤寒论》原著中亦未明确四逆散的主症。条文中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都是四逆散的或然证。在临床上,切不可拘泥于有无四肢不温症,运用时着眼于调理肝脾和气郁的病机。四逆散方证的病机是气机郁滞,故方中用柴胡疏肝,枳实(枳壳)行气,配合芍药与甘草,益阴养血,缓急止痛,对肝气郁结,或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者均可随症择用。

陈师认为四逆散是和解宣郁的代表方,凡气机郁滞者皆可选用。应用时用枳壳易枳实,枳壳与枳实功效虽然相近,但枳壳性较柔和,行气而不伤正。有瘀血病机存在,赤白芍可同用。陈师用本方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治上焦疾患

①颈部淋巴结结核:病位在颈部两侧,系少阳经循行部位,病因于肝胆气机不畅,痰积瘀滞而成,治疗上以四逆散疏利肝胆,并加化痰软坚散结的浙贝母、夏枯草、生牡蛎等药,共奏解郁化痰之功。

②胸痛、胸闷证:无论是胸部外伤,还是胸膜炎症,或是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只要以胸闷、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用本方加川芎、丹参、郁金、瓜蒌壳、香附等行气活血之品。

③以左胸闷、心前区闷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患,功能性的或器质性的,均可用本方加桔梗、丹参、郁金、瓜蒌壳等。尤其是对冠心病,若见舌苔白腻,有痰湿内阻者,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若见舌苔黄腻,有痰热见症者合小陷胸汤;兼心悸、气短者合桂枝甘草汤加生黄芪、党参等益气通阳。

④乳房小叶增生:病位系肝经循行部位,病缘于肝郁气滞,痰郁瘀阻,治拟疏肝解郁,化痰软坚,用本方加青皮、郁金、浙贝母、生牡蛎、香附等行气化痰软坚。

2.治中焦疾患

①胃脘疼痛,胀闷诸证:如胃窦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表现为胃脘部胀痛者,皆可用本方加佛手、香附、木香等行气之品,还可酌加炒谷麦芽、神曲等消导药。兼胃寒者可合良附丸。对平素喜烟、酒、浓茶的患者,或见舌苔黄腻,且有心下痞满者合用小陷胸汤。

②以两肋胀闷,疼痛为主症的疾患,诸如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功能紊乱等,常与金铃子散、郁金、青皮、陈皮同用,增强行气解郁的功能。肝脾大者可酌加丹参、川芎等药。

陈老师尤擅用本方治疗肝硬化患者,认为肝硬化多属肝郁气滞血瘀,常用本方加行气活血药如丹参、郁金、青皮、炒鸡内金、川楝子等,并用软坚散结的龟甲、鳖甲,同时再合一味墨旱莲。因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且常因脾功能亢进而有出血症状或有出血倾向,墨早莲止血又养阴,止血不留瘀。

若见有肝阴虚证或久用柴胡有劫肝阴之弊,仿张锡纯用法,用麦芽合青皮替代柴胡。对肝硬化的治疗,陈老师不主张大剂活血、破血之剂,而是用以上方法,缓慢图功,药虽不峻,疗效稳定。

3.治下焦疾患

①各种腹痛证:诸如慢性肠炎、结肠炎、胃肠痉挛、慢性阑尾炎等以腹胀、腹痛为主症者均可用之。属寒者合良附丸,偏虚寒者合理中汤,气滞甚者加香附、厚朴、郁金、佛手、台乌药等行气之品,兼热者加虎杖、白头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或合香连丸。

②睾丸鞘膜积液:阴部为肝经所行部位,可责之于肝气郁滞所致,用四逆散为主方疏利肝气,佐生牡蛎、荔枝核、橘核、青皮等行气解郁,软坚止痛之品。

〔黄海.陈瑞春教授用四逆散的经验.甘肃中医,1994;7(3):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