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

 静心乐乎 2024-04-26 发布于上海
以下文章来源:中国美术  作者:丁雪峰

图片

明  董其昌  升山湖图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是两千年来中国画绕不开的传统。这个传统走到今天,能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而这个发展不是在于内容的扩展,而是精神格调的提升。

图片

黄宾虹  松涧幽泉

    中国画的笔墨就是黑和白,但内涵是天下万物。计白当黑,主要不是黑,而是黑里有白,白里有黑,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笔墨有内质与形式,内质就是每处笔迹的质量是否经得起推敲,每道墨色有没有笔精墨妙?笔精墨妙这四个字对内涵的要求是很深的,随着书法和绘画关系的深化,书法、金石入画可以提升画的品位与内涵。笔墨的结构是程式化的问题,笔墨结构也视为中国画重要的内涵。再一个是笔墨墨色的变化,墨分五色是浓淡干湿焦,是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并非五色的概念。另外,笔墨有技法和效果的问题。浓淡干湿也好,刚柔相济也好,笔断意连也好,如锥画沙也好,这些是用自然界的形象形容笔墨效果,提出了很多技法的要求。其中就涉及到是否有味、有气韵的问题,也有了思想和人格的问题。内涵与形式不纯粹独立,而是一个综合。中国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所以中国画的哲学和美学,不都是笔墨问题,但都和笔墨息息相关。关键是如何综合,它不是简单刻意的多学科混合,而是画家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达到相当高度后,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

图片

清  邹一桂作品

  明人董其昌说“以自然之蹊径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山水画和真山真水的区别就在笔精墨妙。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描述西洋画,画得好且很真实,但最后话锋一转,“然笔法全无,故虽工亦匠,不入画品”。什么都很好,但因无笔墨还是全盘否定。黄宾虹有一系列的论述,比如崇尚内美,崇尚浑厚华滋。二者既是对画的要求,也可以是对笔墨的要求。

    石涛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笔墨乃性情之事,”谈到笔墨和性情的关系。石鲁说“思想为笔墨之灵魂,物化为我,我化为笔墨,笔墨有无风格,乃有无生命之验”,就把笔墨和思想、灵魂、生命化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笔墨为思想和灵魂的体现。内质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指毛笔行走的踪迹如何,是否好看、有书意,是否是一种心性的结构形式。另外是内质,既精神气韵。内质与形式最后化为一个整体,是我们精神、灵魂与作品相沟通的中介,这是中国的美学。

图片

清  石涛  竹石图

    笔墨有表情能力,不只是喜怒哀乐,也包括性情。像《诗经》和《离骚》一样,是抒情更深层的含义,格调和境界都很深沉。笔墨用来书写,要体现大自然的生成变化、天地之心,所以说虚实、长短、粗细、聚散,一切可以对立的因素都要通过笔墨来表现。

图片

齐白石  烛照吉寿图

    线条、笔墨都讲筋、肉、骨、气。画家用笔的时候留下的笔迹、墨迹,其实是一种生命意识,因人而异。人的气质有优劣之分,如孔子的弟子中,颜渊的先天气质排在第一位,而曾参则较之不及。一笔下去,画家的人品、性情、修养、气质都在笔墨里体现出来。一笔下去运动过程就是道,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就是方圆、强弱,有深刻的道理。人只要把自己最好的本性挖出来,笔墨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齐白石就是如此,他在遇到陈师曾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本性的长处在哪里,陈师曾点破后方才得知,并不断挖掘自己,终成一代大师。

图片

陈师曾  画祝林纾七十寿

    画家一辈子要把读书、写字、画画作为修养,修养的结果最后要迹化在笔墨上。通过笔墨,提升创作格调,与时代精神融合,是中国画找到新的拓展空间之基础所在。

图片

吴昌硕  遐龄多子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