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叙事 | 就喜欢你们似懂非懂的样子——《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

 新用户75266912 2024-04-26 发布于重庆

就喜欢你们似懂非懂的样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第二课时

文/刘纯洁

备课的时候,虽然“教什么”很快就明确了,可是“怎么教”,却倍感煎熬。

看了好几节名师的课,比如薛法根老师、曹爱卫老师、王林波老师等。但,总是想着该有点自己的想法,不能完全照搬某节课。

一会儿告诉自己,就是个家常课,没必要冥思苦想,随便上下来也应该差不离。一会儿又想着不行,一定得找到突破口。

就这样,看着,想着,一直拖到必须睡觉了。

躺在床上,终于想到了一个方式——让小朋友当“小老师”,把知识讲给大家听。讲得好或是不好,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时间空间交给孩子。

任务一:首尾比较着读

首先读第一小节,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慌张”“辨别”。

接着,请孩子们找到与第一小节相似的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第6小节。

然后,比较两个小节,发现相同和不同。随之板贴“天然的指南针”“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任务二:圈画“天然的指南针”

默读2-5小节,想想课文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找一找,圈一圈。

“太阳”“北极星”“大树”这三个答案很快确定。第四小节出现了不同意见,有的圈“雪”,有的圈“沟渠里的积雪”。

到底是“雪”还是“沟渠里的积雪”呢?这是课堂生成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开始思考。

很快,大家都锁定了答案应该是“沟渠里的积雪”,但是,却说不清楚理由。

生:因为“沟渠里的积雪”后面跟的是“会给你指点方向。”

生:因为“雪”后面说的是“特别怕太阳”,没有说能指点方向。

师:你们会联系课文内容来读,很棒。但是,还没有把理由说清楚。

生:……

师:为什么“沟渠里的积雪”能指点方向,“雪”就不能呢?

生……

师:要不要听听老师的想法?

生:要!

师:“雪”在什么地方都可能有,比如房顶上、山上、树上、院子里,不一定能指点方向。而“沟渠里的积雪”,一边化得快一边化得慢,才能指点方向。这样表达才准确和科学。

(生恍然大悟)

刚才这个环节,当学生无法说清楚为什么是“沟渠里的积雪”,老师的点拨和讲解就产生了“启发”的作用。这就叫“不悱不发”吧。

写到这里,查了一下什么是“不悱不发”。

“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在学生经过充分独立思考后,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这种方法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对思维过程的关注。当学生处于有所领悟但又无法准确表达的状态时,教师此刻的启发和引导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这个环节,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了。

任务三:勾画关键句

这四种天然的指南针怎样帮助我们辨别方向呢?请默读2-5小节,勾画出相关语句。

巡视中,发现有的小朋友不知道怎样进入学习,于是提示:比如写太阳的第二小节,想一想,太阳这个向导是怎样指点方向的,把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勾画完毕后,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要在学生答案产生矛盾的地方停下来充分讨论。

比如,第2小节里,一个孩子多勾画了一句“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第5小节,一个孩子只勾了“看看哪边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这时候,组织大家议一议,答案就由模糊到清晰,由不准确到准确。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得以训练的过程,就是学习。

任务四:“小老师”讲堂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读懂辨别方向的知识,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主动学习,教授他人是达成积极主动比较显性的方式,能提高知识留存率。

我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研究怎样辨别方向。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不明白的地方,互相说一说怎样辨别方向。最后,请学生当小老师,讲给大家听。

由于娃娃年级低,平时这方面的练习不够多,敢于举手来讲的小朋友较少。当然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怎么讲。

终于,谭向一举手了。她来到屏幕前,选择了第4小节“大树”,讲了起来:

要是遇到了阴雨天,不是晴天,也不是晚上,就可以观察大树来辨别方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因为南边的阳光充足。枝叶稀的一面是北,因为北边的阳光少。

哇,竟然把枝叶稠和稀的原因都讲出来了,真是太棒啦!全班同学投来了赞赏的目光。

当学生讲得很好,作为教师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夸一夸了。我教她跟同学互动,比如问大家还有不有什么问题,然后给予回应。谭向一都做得有模有样。

接着,出示下图,考一考小朋友是不是真的懂了。果不其然,答对了。我连声夸赞小老师教得好,小朋友们听得好。

可能是刚刚把谭向一夸狠了,接下来,没有人敢举手。于是点了张晓峰。

张晓峰上台来,选了最难理解的第5小节,不出意外,讲错了。我问大家张晓峰讲得对吗,大家都说对。我只好说:“可是,我有不同的看法。”

听到我这么一说,大家立刻警觉了。渐渐地,不同的声音冒了出来。

我请周业旭说理由。周业旭说书上写的“看看哪边雪化得快,哪边雪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第一行先说的“化得快”后说的“画得慢”,第二行先说的“北方”后说的“南方”,所以“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

小家伙还真是猴精猴精的。可惜,这样解释不科学。

听了我的评价,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看到学生再次进入“困惑状态”,我请他们小组讨论。

讨论完毕,再来交流,学生就有了自己的发现。

不过,他们还没有能力说得很清楚,这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来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化得快”的是北方。学生又一次恍然大悟。

虽然这一次张晓峰讲错了,但这个孩子的优点就是不怕失败。所以,当再一次“招募小老师”的时候,他又一次举起了手,选择讲第二小节太阳是怎样帮助指点方向的。

当他清清楚楚讲完了后,我追问了他两个问题:早晨的时候太阳在哪个方向?地上的树影指着哪个方向?傍晚呢?他都机智地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哈哈,这个小老师很厉害,厉害在能把知识讲清楚,更厉害在敢于再次挑战自我,

随即,又以简笔画的形式,一边画一边考大家是否读懂了。

北极星这个部分是孙一楷讲的,也配上了简笔画帮助理解。

至此,课文中写到的“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就清楚了。

任务五:拓展说一说

最后,请孩子们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可惜之前学生没有就这个问题查阅资料,所以能说的孩子不多。

我把自己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拓展知识,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学习。并鼓励孩子们多读科普书,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下课铃响了。原计划还有一个练习,即仿照课文2-5小节说一说别的事物怎样指点方向,比如向日葵、年轮、青苔、大雁。没有时间了,这个任务就放到下节课吧。

最喜欢学生在不断回归文本、多次提取信息、多次身处困惑、多次展开讨论中似懂非懂的样子了。

通过点拨、讨论、争辩之后的恍然大悟,更是迷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