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篇之风病

 人老颠东 2024-04-26 发布于安徽

   说到病,估计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得病。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得的事情,为什么病还偏偏缠绕着我们,让人们得病?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人为什么得病?二是得了病以后如何去病?对于第一个问题,《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就说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文字我们很熟,其实岐伯告诉黄帝人长寿的秘诀就是20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在这20个字当中,就当今现代人而言,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几何?别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了,当今社会不仅是老百姓,甚至连医院的医生都不懂得阴阳,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是靠所谓的“数据”报告说话,哪里还管你什么阴阳寒热。和于术数,那就别说了。这是易经八卦的内容,这里涉及到先天八卦的数和后天八卦的数,乃至术与方位的对应关系等等内容。所以就这两句话,要知道阴阳和术数,当今社会95%的人都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的过错?作为一个正常的学生,哪怕你从小学开始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教材书本都没有教他们术数,也没有教他们阴阳,何以能知阴阳、通术数,这是这20个字的前8个字的内容。接下来12个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这12个字看起来非常简单,人人能够做到,人人可以做到,但是很多人却做不到。“常”就是“常态”,“节”就是指“节制”,“劳”就是指“疲惫”、“劳累”,也就是这三种状态都是折寿的因素,可是我们的社会却不制止,你看,全国各地的人们三更半夜还在刷抖音、打游戏,该休息的时间不休息。“饮食有节”,这个怪不到社会,都是每个人自己所为,小时候父母亲就告诉我们,好吃不好吃都要吃,好吃多吃点,不好吃少吃点,绝对不能不吃。吃这个内容很广,这里就不展开了。“不妄作劳”这个词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它的反面,什么夜总会、什么996、什么加班加点、什么大干几个月、什么24小时待机听命值班值守……大家有没有感觉我们的社会和“不妄作劳”这个词似乎格格不入、或者说和“不妄作劳”对着干。也就是说当今社会能够做到这20个字的,几乎是少之又少,所以人何以长寿,怎么能够做到度“百岁”乃去,有八十岁都已经算高寿了,很多六七十岁都回去了,人间百岁之人,少之又少。

   随后《黄帝内经》在这一篇中给我们列举了今人的各种不是,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才招致人通常会因其而折寿。这五个方面就是把酒当成汤浆饮、把妄欲作为日常行动、醉酒后行房、寻找快乐刺激、起居无常。在这5个方面当中,其他4个方面容易理解,唯独这个快乐刺激,时时被人所称赞。以致我们到了某个节假日或者生日都说“祝你快乐”,我不知道这种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祝你安康”永远比“祝你快乐”来得更有文化内涵,更能让人健康长寿、平安幸福。如果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来说,“祝你快乐”就是希望你时时快乐,让你的小心脏时时处于高速搏动状态,心跳加快体温发热,其结果自然是早死,再看看赤道周边人的寿命,你自然就懂了。所以西方文化传过来的“happy birthday!Happy new year!”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来讲,就是“毒瘤”。人时时要安康才对嘛,何必要happy呢?由于这五个方面的原因常常使我们耗散精神、耗散真元,从而折寿。

   有一定人生经验的都知道,除了车祸、犯罪分子被枪决、以及各种天灾如地震等等之外,人常常是因病去世。那么人得病究竟如何去治?这个话题很广,但通读过《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无论什么病,也无论有多复杂,归根结底就是五种病,那就是“五运六气”的木火土金水,风寒暑湿燥火。和我们的人体相对应的就是“肝心脾肺肾”,如果五脏与六腑联系起来,那就是五脏六腑之病。肝胆相照、心与小肠以热相传、脾胃相映、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是一家、三焦与心包相联络,如果再去展开的话,那就是各种各样的病,医圣张仲景除了《伤寒论》讲六经辩证之外,还有《金匮要略》讲各种奇奇怪怪复杂的疾病。但无论什么病中,究其根源就是“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病,这才是真正的源头。人得病除了上述自己作孽所得之外,还与气候的反常有密切关系。因此《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花了大量的篇章来向世人传授各种不同年份所得之病,同时告诉我们如何去除不同年份所得的这些不同之病。但所有的疾病,归纳总结起来也就是风火暑湿燥暑这六种邪气所造成的病。如果你把这个弄清楚了,天下所有的病你也就能够举一反三,灵活下药了。以下,我们就来谈谈这五种病。

   风病

   我们先看风病。《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丙寅、丙申年。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风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厥阴风木在泉的时候,你容易得风病,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感冒发烧、身上到处都是游风,似乎有风从皮肤钻到身体里面一样(畏寒),中医通常叫做“往来寒热”。对于这个风用什么药呢?《黄帝内经》告诉你,治风要用辛温之药。五行很熟的就知道,风就是木,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体为筋,在色为青……若你把五行与人体以及天地里面存在的对应关系弄清楚了,你自然就知道治风要用辛散之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辣味,所以很多山区的饮食习惯炒菜的时候都喜欢加辣椒,像云贵川等地,饮食习惯就是这样,用这个辛散之品来驱除这个风。学过气象的都知道,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呢?由于温度存在着温度差,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这样空气就流动起来了,如果放在整个大气环流系统里面考虑,北方的寒冷空气和南方的湿热空气之间要产生对流,这样就形成了风的运动,如果运动激烈,就叫疾风,如果速度比较慢的叫微风。我们都喜欢带有一定温度的风速不快的风,通常指的就是春风或者暖风,喜欢陶醉在舒适的春风里。而不喜欢面对寒冷的冬风,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冬风没有温度,没有热度,这个风吹来冰寒刺骨。所以治风要用辛温之药。举个例子,号称天下第一方的张仲景桂枝汤,一共五味药,即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其中桂枝、生姜就是辛温之药,如果痛风很严重,还可以加细辛、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把这些比桂枝还要凶悍的辛散之药加进去,这个风就会去得很快。中医里面有这样一句古话,叫做“血活风自灭”。怎么样活血?活血就是要用辛散之药。对于那些骨节肿大,多年的通风老毛病,最常见到的就是骨节肿大变形,得了这种病的患者非常痛苦,西医的做法是建议你去开刀,但是开完刀也无济于事,痛还是痛,骨节肿大还是会复发。就像子宫肌瘤患者一样,割了两年后还得继续割,其痛苦不言而喻。痛风部位痛起来,甚至想把指头切断的想法都有,其疼痛程度用言语似乎难以表达。这个时候你知道张仲景用什么处方吗?这里透露一下,张仲景用的就是生乌头,起处方名字叫乌头桂枝汤,遇到凶悍的痛风还可以用乌头麻黄汤,这是天下治疗痛风最好的方。能够让病人解除痛苦之方,已故中医鬼才倪海厦大师称之为“最慈悲之方”。这也告诉我们治风除了用辛散之药外,还要用温热之药。所以附子、干姜、肉桂常常配合到治风处方之中。这是《黄帝内经》教我们的治风大法。如果能熟记于心,遇到这种情况,你自然就有办法。不用临时去找处方,找药方。

   既然我们知道袪风要用辛温发散法。那么中风的症状是什么样呢?说到中风这个词,通常是指老人的脑中风,其实脑中风和普通人的中风感冒,是一回事,但在西医看来,这是两个病,年轻人得了中风就叫感冒,因为无伤大雅,过几天就好了;可是老年人中了风,问题就大了,把它当成重大疾病来治疗。在《黄帝内经》里面意思一样,其实是同一个病,只不过老人会嘴歪眼斜,言语不清,有时候甚至大小便失禁,反应迟钝。无论是感冒还是中风,其实源头都是风邪,所以张仲景把它归结于太阳病,简单地说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由于受到外来的风邪,由于身体虚弱从而抵抗能力不足,外来的邪气趁虚而入,这才叫做中风。所以中风通常都会有头疼、往来寒热、身体有时候会恶寒,有时候会发热、有时候身体的某个部位会疼,但这种疼是不固定的、游走性的疼痛,如此等等症状,我们都给它归结为中风。为什么脑中风也归结为中风呢?原因是当身体虚弱的时候,侵入人体的这股风进入脑部,从而使我们的脑部血管血液循环受阻,从而造成言语不清、头歪眼斜、目光呆滞、甚至严重的会大小便失禁。无论上面哪一种中风,说白了就是我们的阳不足所致,所以张仲景用太阳病来归纳中风。不信你看治疗中风的主要处方——补阳还五汤,此方来源于《医林改措》,看看它的配方你就知道了,用的基本上都是辛散的中药。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组成,除了黄芪之外,其它的全都是辛散之品。大秦艽汤,这也是一个治疗脑中风的处方,来源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其配方组成如下,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熟地、白茯苓、独活。在这16味药当中,辛散的中药用了一半,秦艽、当归(当归尾活血)、川芎、细辛、羌活、防风、白芷、独活,剩下的是去热的中药石膏、黄芩以及补血的生地、熟地,以及理中汤的主要成分白术,茯苓。另外一个是滋阴的白芍以及“和事老娘舅”“三朝元老”甘草。治疗脑中风还有一个重要的处方,方名叫小续命汤,此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药物组成包括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生姜、人参、石膏、川芎、当归、白术、附子、黄芩、白芍、防己、肉桂,共计十五味药材。里面不仅用了川芎、当归、还用了干姜、肉桂辛散之药。总之袪风一定要用辛温发散法,《黄帝内经》的智慧,只要记住这个原则就可以了,具体用什么药、用多少剂量临床可以自我发挥。(未完待续)

   甲辰年,在雨坛寺。

九曲河地理微信(长按此二维码后点关注,更多中医医理等您来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