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艺相当复杂的缂丝 到底是怎样的一门手艺

 透明雨y 2024-04-26 发布于陕西

古装剧《当家主母》剧中的“主角”缂丝是一项世界级非遗技艺,在剧中丝绸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主要线索,作为一种无法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缂丝为何被誉为“被雕琢的丝绸”? 

缂丝是一种丝织工艺,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就是说拿着缂丝成品对着光看,可以观察到许多缂织过程中留在纹样色彩边缘的空隙。

缂丝的制作需要选用真丝,在缂丝织造过程中,需要借助古老的平纹木机、各种规格的梭子、拨子等竹木工具。   



中国古代是最早培育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蚕丝在原始纺织纤维中以长丝为特点,具有优异的弹性、延展性和染色性能,因此,经过蚕丝加工的织物表面光滑、手感柔软、质地轻薄、光泽度高,还可以染成各种绚丽多彩的颜色。  

织工们在制作织物时,通常会选用生丝作为经线,熟丝作为纬线,首先,在经线上勾勒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


然后根据图案的轮廓和色彩,利用各种工具如拨子等,采用各种技法如平缂、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将不同颜色的纬丝分段缂织,与经线交织,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织物图案。   

缂丝织造时需要频繁更换丝线颜色,这是制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因此,在缂丝作品中,图案与素地、色彩过渡处呈现出清晰的缝隙和孔点,微妙之处凸显,犹如立体雕刻般具有层次感。 

自宋元以来,缂织一直是皇室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于制作帝后服饰和仿缂名人书画,缂织工艺极其精细,每厘米内可编织多达24根经线,被视为珍贵如黄金,使用者身份显赫,缂织经得起揉、摸、搓,被誉为“一寸缂丝一寸金”。 


在前些年备受瞩目的电视剧《芈月传》中,一件需要半年才完成的缂丝绣罗衫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缂丝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织法,将织物呈现得细腻而生动。   

缂丝工艺最初起源于欧洲,古代传入中国后与丝绸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人将其工艺发展到了极致。 

在欧洲,人们主要使用羊毛织造挂毯,每厘米约有2-3根纱线,而中国人将这种织法提升到了更为精细的程度,每厘米的经线数量可达30-80根,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宋代是缂丝工艺达到鼎盛的时期,在此时期,人们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体验,绘画、书法达到了顶峰,他们在缂丝工艺的运用上进行了创新,将缂丝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创立了新的风格,即缂丝工艺织造卷轴绘画,也被称为“镂绘”。 
   

在明代宣德年间,缂丝艺术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当时的艺术风格受到吴地画风的深刻影响,呈现出更加优美细致的特点,缂丝艺人模仿吴门画派名家的作品,声名鹊起。 

清朝时期缂丝工艺,宫廷和民间对于奢华纺织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了缂丝产业规模的扩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尤其以江南织造府生产的宫廷和官方用品享誉盛名。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缂丝产业面对挑战,劳动力过剩,生产规模急剧减小,大多数从业者被迫转行。 

一件缂丝成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古人就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在四季更替的冷热中,只有那些专注于手艺、静心耕耘的人,才能在时光如梭的岁月里平静地度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