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数学”(五十二)——负数发展简史

 讲不出再见 2024-04-26 发布于四川

负数

       负数源于社会生活实际,其出现是数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最迟于公元前1世纪就应用了负数。而印度是7世纪,西方国家直到17世纪才算真正接受了负数概念。

图片

负数产生于生产实践

        奇与偶,有界与无界,善与恶,左与右,一与众,雄与雌,直与曲,正方与长方,亮与暗,动与静。

  上面所写的这些对立概念被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毕达哥拉丝学派”认为是整个宇宙的10个对立概念。

  因此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你要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既然这是万物的普遍规律,那么数学也要遵守。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相反意义的量。比如,在记帐时有余有亏;在计算粮仓存米时,有时要记进粮食,有时要记出粮食。为了方便,人们就考虑了相反意义的数来表示。于是人们引入了正负数这个概念,把余钱进粮食记为正,把亏钱、出粮食记为负。可见正负数是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负数在中国

        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正负数的概念,掌握了正负数的运算法则。人们计算的时候用一些小竹棍摆出各种数字来进行计算。这些小竹棍叫做“算筹”算筹也可以用骨头和象牙来制作。

图片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认识到了负数。如李悝(约前455-395)在《法经》中写道,“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而在甘肃居延出土的汉简中, 有“相除以负百二十四算” 、“负二千二百四十五算” 、“ 负四算, 得七算, 相除得三算”等类似叙述,这里把“负”与“得”相比,意为缺少、亏空,就是今天负数的雏形。

图片

        关于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是在我国古代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给出的,其最晚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同名相除, 异名相益,

正无入负之, 负无入正之.

其异名相除, 同名相益, 

正无入正之, 负无入负之.

        这里的“同名”、“异名”, 就是“同号” 和“异号”,“相益” 、“相除” 是二数绝对值“相加” 和“相减” ,“无”即“零” 。前四句为减法法则,后四句为加法法则。

图片

        大意为:同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减(若绝对值较大者为被减数,则符号不变;否则要改变符号);异号两数相减, 等于其绝对值相加(取绝对值较大者符号);零减正数得负数,零减负数得正数。异号两数相加, 等于其绝对值相减(取绝对值较大者符号);同号两数相加, 等于其绝对值相加(符号不变);零加正数等于正数, 零加负数等于负数。

        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在建立负数的概念上有重大贡献。刘徽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思是说,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它们。

图片

 刘徽

        刘徽第一次给出了正负区分正负数的方法。在注释《九章算术》时,给出负数解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为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应用正负数加以区分。他还第一次给出区分正负数的方法:“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即在算筹运算中,用红筹表示正数,用黑筹表示负数;亦可用斜放小竹棍表示负数,用正放小竹棍表示正数。

         此外,东汉末年的刘洪(约130-210)和宋代杨辉也论及了正负数加减法则,皆与《九章算术》一致。尤为称道的是,朱世杰(1249-1314)在其1299年问世的《算学启蒙》中给出正负数的乘除法则:

同名相乘为正,

异名相乘为负,

同名相除所得为正, 

异名相除所得为负.

这里的乘除运算已是今天的乘除了。

图片

负数在国外:负数在国外得到认识和被承认,较之中国要晚得多。

印度对负数的认识

        印度最早使用负数者是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598-665), 其在628年完成的《婆罗摩修正体系》第18章中给出了正负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他认为负数就是负债和损失, 并用小点或小圈标在数字上面表示负数。和当时印度数学家一样,婆罗摩笈多将文字编排成椭圆形句子,而且最后会有一个环状排列的诗,让人读起来感觉很美妙。

图片

婆罗摩笈多

对于正负数加减法法则,他叙述道:

18.30:正数加正数为正数,负数加负数为负数。正数加负数为彼此之差,若它们相等,其结果为零。负数加零为负数,正数加零为正数,零加零为零。

18.32:负数减零为负数,正数减零为正数,零减零为零,正数减负数为彼此之和。

对于正负数乘除法法则,他叙述道:

18.33:正负得负,负负得正,正正得正,正数乘零﹑负数乘零和零乘零皆为零。

18.34:正数除正数或负数除负数皆为正数,正数除负数或负数除正数皆为负数,零除零为零。

18.35:正数或负数除零,有零作为该数的除数;零除正数或负数,有正数或负数作为该数的除数。正数或负数的平方为正数,零的平方为零。

        可见婆罗摩笈多已明确把0作为一个数来对待,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数学成就。他还试图以0作分母,认为0/0=0,实际上其值在现代数学中是不确定的。

图片

印度泰姬陵

西方对负数的认识

        古巴比伦人在解方程中未提出负根概念,即不用或未发现负数根。西方首先使用负数者应是古希腊的丢番图 (Diophantus,约246-330) , 尽管他不承认方程的负根,但已认识到“减数乘减数得加数, 加数乘减数得减数”。 若在解方程中出现负根,他就放弃此根。

图片

丢番图

        至14世纪,丘凯(N.Chuquet,1445-1500)和斯蒂弗尔(M. Stifel,1487-1567)都称负数为“荒谬之数”。

        卡尔达诺(G..Cardano,1501-1576)在其《大术》中承认了负根, 但却认为负数是“假数”。

        直到1572年,邦贝利(R.Bombelli,1526-1572)在其《代数学》中才给出了负数的明确定义。

图片

邦贝利

         然而在17世纪以前, 西方有不少数学家不承认负数,如韦达(F.Viète,1540-1603),在解方程时极力回避负数, 并把负根统统舍去。由于把零看作“无” , 因而难以理解比“无” 还要“少”。如帕斯卡(B.Pascal,1623-1662)认为,从0减去4是纯粹胡说。而阿润德则举例强烈反对负数,若(-1):1=1:(-1),则有较小数与较大数之比等于较大数与较小数之比,岂不荒谬!直到1712年,连莱布尼兹也承认这种说法合理。

         直到1629年,荷兰数学家吉拉德(A.Girard,1593-1632)才使用负数解决几何问题,并在其《代数新发现》中用“-”表示负数和减法运算。吉拉德的符号得到公认,一直沿用至今。

        英国数学家瓦里承认负数,同时认为负数小于零而大于无穷大(1655年)。他对此解释到:因为a>0时,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德.摩根 在1831年仍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用以下的例子说明这一点:“父亲56岁,其子29岁。问何时父亲年龄将是儿子的二倍?”他列方程56+x=2(29+x),并解得x=-2.他称此解是荒唐的。当然,欧洲18世纪排斥负数的人已经不多了。

图片

 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德.摩根 

        与中国数学家不同的是,西方数学家更多的是关注负数存在的合理性。随着19世纪实数理论基础的建立,负数在逻辑上的合理性才算真正建立起来。可见负数概念在西方国家被认可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故负数的率先引进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奉献给数学科学的一份瑰宝。

       东方数学对负数的认识只限于它的运算,西方理性思辨的传统,聚焦负数的理解上,最终完成了数学的抽象,过程艰辛,耐人寻味。

“悦读数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