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昌文艺大院里的一盏明灯

 荷塘月色文刊 2024-04-27 发布于江西

生命,本是一趟旅程,每个人都在途中,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路过着沿途的风景。有许多时候,生命若水,石过处,惊涛骇浪;有许多时候,生命若梦,回首处,梦过嫣然。

前些日子,很荣幸应县作协副主席曾明发老师的邀请,到会昌文艺大院三楼作家协会坐了一坐。虽然说,我加入作协组织已经整整有五年时间了,但是前去文艺大院作家协会的次数还真的是屈指可数,甚至评不上每年一次。

我思来想去,很少去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三方面。一是我常年在乡下学校里上班,只有逢周末才有空到县城去。二是我在县城边未曾买房,也就常住在乡下老家。三是每当周末吧除了带娃还是溜娃,几乎是脱不开身呀。

因此,县作协里组织的外出采风或诗歌朗诵活动也就很少参加,有的是给由县作协主办的纸刊《岚山文艺》,偶尔网上投几期稿。那么在县作协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人,就是曾明发老师。

曾老师就像我的长辈叔叔一样,很热心鼓励我多投稿,也很热情指导与指引我在写作上的事。每次县级刊出版发行之后,他都亲自打电话来,哪个作品发表了,叫我前去拿书的样刊。我若没有去,或忘记了,他好几次更是经过庄口时,就把书送到我手上。他真的好有心,心地非常善良。

正是因为有他的热心,我每次去会昌文艺大院,都有一股像找到组织、找到家的温暖感觉。写作原本是一条孤独的路,自从认识好多作协文友后,才发现身边还有很多爱写作的朋友,原来我所走的都不是独木桥。会昌文艺大院是我的文学之家园,作协办公室便是我创作与交流的歇脚地。

会昌文艺大院,是汇聚各类文艺人才的地方,百家争鸣,欣欣向荣,也就是属于会昌文联的根基地或主阵地。它的前身,是原会昌的老县委大院。而县委大院,顾名思义就是县级基层组织所在的办公场所。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以前的县委大院,我没有去过,也不适合去,咱普通老百姓怕是也不让进吧。这之后,会昌县委随着月亮湾新区的落成,随之就搬迁过去。那么偌大威武的县委大院,便转变成为了如今的会昌文艺大院。

从巍峨挺立的正门进入,映入眼帘最为醒目的,便是上方那“会昌文艺大院”六个深红大字,还有两旁褐红木板的对联,“仁政甘甜雨,艺坛锦绣春”,顿时让人感觉到这里是文艺的圣地,是文艺的殿堂,是一派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唯美景象。

这里有舞蹈家协会,有诗词楹联协会,有作家协会,有摄影家协会,有书法家协会,有美术家协会,有音乐家协会,有戏剧协会,还有慈善家协会,还有义工协会,还有文旅投资公司,等等各种协会的条幅挂牌,它们就像是列队欢迎的士兵,个个整齐有序,个个精神抖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艺术之门,会昌文艺大院之门,永远在为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敞开着。伴着不远处传来二胡阵阵苍凉的琴弦声,行走在这古色古香的楼梯,无意看到的是高贵典雅的楼道布局,艺术的细胞,艺术的血液,艺术的嗅觉,艺术的灵感,便在我的身体里跳跃,流动,触碰与翻滚。

我仿佛又看到了县委大院,这里曾经每个共产党人都在不甘落后,竭尽全力地工作着的身影;他们可能冒着雨季随时可能出现的洪水滑坡危险,去疏散群众;他们或直面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感受基层干部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所做的艰难探索和努力;而这些鲜活的基层党员干部群像背后,展现的正是党群同心、群策群力共创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基层治理画卷。

不知不觉间,我禁不住陷入一种文艺创作的构思与精神之中。“功成不必在我”这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这历史担当,也正如当年的县委大院里,一代一代领导干部所具备的,现在也正转化为文艺大院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而这些不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吗?

在作协办公室里,一边喝着曾明发老师端来的热茶,一边翻阅着岚山文艺的美刊,一边亲切与作家老前辈交谈着。

情暖暖,意切切。我似乎也感觉到了老一辈作家们,他们为宣传与繁荣县域文学,自己既要笔耕不辍,又要发掘新人,还要持续为县刊处心积虑,反复选稿,精心编刊,那是一种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由此,我又想起了已故的诗词泰斗——“老夫子”戴石金先生和已故的表演艺术家——“大胡子”钟光福先生。

文化艺术源于生活,源于民众,反过来是为人民服务的。传递人间真善美,弘扬社会正能量。应该是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会昌文艺界曾经的一员,是会昌文艺大院曾经的老前辈,他们为会昌的文化与艺术奉献了一生,他们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感恩遇见曾明发老师,感恩他的热心与热情,而他就恰如他们一样。会昌文艺大院作家协会正因为有他的忙碌身影,才显得艺术氛围更加厚重,也让曾经的县委大院共产党人之精神境界才更加高尚,并才得以传承下去。恰如一盏明灯,不息不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