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魏书生,教学要民主:十二、要加强教育中的生命关怀(1)(三十九)

 魏书生研究院 2024-04-27 发布于山东

第五、民主式教学的教育教学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理论以培养人的一切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

八、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所作的概括,认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解释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变化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就是其中的一条。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化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十二、要加强教育中的生命关怀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教育固然传授知识,但知识只具有工具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人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莹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只关注人的社会文化属性、人的自由价值,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的属性,这就只把人看作社会或文化的存在,没注意人因为自然生命存在而存在的意义。我们的社会对为了某种“高尚"的精神而轻易放弃生命者高唱赞歌。其实,生命都不存在了,谈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呢!

人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案只有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世上对生命的最大蔑视,对生命的最大摧残,莫过于杀戮生命了。可怕的是,现实中丧心病狂的杀生命愈演愈烈。媒体中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还有不少的青少年,因为一点事情不顺心就放弃了生命,走上了绝路。这些青少年不懂得生命的宝贵,这就使得他们的生命出现一片无知的空白。一旦有了外界的压力,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不仅毁灭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会残害他人的生命。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能只看作心理问题,更要从生命意识缺失的角度,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症结所在。所以,国内有学者提出了生命美育、生命德育的思想。感于物质繁荣时代对生命价值的忽视,台湾的各级学校开始推行生命教育的计划,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的目的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在消极层面上是不应自杀,也不会杀人;在积极层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而且在价值生命中要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认知是人的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前者指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真"的把握;后者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是人主观愿望的反映。认知与情感虽是不同的心理活动但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情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但是我们对情感作用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价值的层面,必须认识到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独立的价值。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脑的机能定位是皮层下结构,认知的定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新皮质。认知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比喻的,“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的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①

价值生命的教育应该是它们的和谐统一。但是,在近代科学主义的浸袭下,使得人在对理性的坚信和追求中,把情意作为非理性排除在外,教育成为唯理性的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导,造成教育的形,从而扭曲人的生命发展。完整的精神教育,迫切需要寻找失落已久的教育的“另一半”,即情感的教育。当然,情感教育不能脱离知识的教学而单独训练。只有在知识教学中,不断地感悟,不断地体验,才能使情感油然而生。只有融入知识、智慧之中的情感教育,才会激扬理性的生命,真正提升生命的质量。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马克思“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思想,兰德曼的“人为文化创造者"的思想,都彰显着人之为人的生命的灵性所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主和创造是人的天性。所谓自主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自我意识在婴儿时期即出现萌芽,在这之后,它的各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发展。例如,自我情绪体验中的自尊意识,120名3-3.5岁的儿童中,有体验的占10%,而6-6.5岁的儿童中有体验的已达 93.5%。

创造是人超越现实,趋向理想的过程。人作为超生命的存在,在创造中完善自身生命的未特性化的“缺陷”,这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无论是呀呀学语,还是蹒珊学步,在其成长的每一步,都透射着他作为一个天生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可见,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发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动发展、自我创造成为可能,这是人生命的独特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