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国初期蔚县政府机关的文印工作

 梦想童年594 2024-04-27 发布于江西

王建业 田惠隆

蔚县1948年解放后,同全国许多解放区一样,面临着百废待兴、财政枯竭、干部短缺等严重困难。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和全县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艰苦奋斗传统,战胜了重重难以想象的困苦,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支援前线作战的艰巨任务。下面就县政府机关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至1952年)的文印工作情况介绍给读者。

当时县政府机关各部门的文件印制工作,统一由文书室来做。确切说,它应称文印室,因其并不负责文件管理和档案工作。那个年代,县政府驻地在西合营,机关干部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办公室和宿舍都住在群众旧房中,房间都不大,文书室的房子就更小了,一张办公桌地下炕上都放不下。炕上睡觉,三个人还得挤一挤,又得在炕边放个凳子接长,不然头还没地方放。北方冬天天气寒冷,都是用土坯和砖头砌的“土炕”,上面铺苇席用以做活、睡人,下面烧柴烧煤,用来做饭和取暖,所以又称“火炕”。工作时就在这样的炕上放个小矮桌,坐在炕上在小矮桌上刻写,桌虽小还要挤坐两个人,盘腿、弯腰、低头“一叠三折”,腰背腿全身都疼,脚也麻木,连续工作几小时后,竟无法走动。这种工作法在当时也很普遍,所以有人戏称这是“练软工”。

文件刻写后的蜡纸要印刷,油印机也只能放在炕上,人站在地下。印刷时小心翼翼,否则会把油墨弄在炕席上,弄脏炕席、衣服和被褥。

工作设备也极其简陋,刻印文件的钢板,铁笔、油印机,是缴获日伪、顽伪的战利品,蜡纸是日本据井牌的。油印机缺五短六,甚至没有纱网,上蜡纸小心谨慎,不然会把蜡纸扯破。用蜡纸直接印,不仅用力要注意,滚筒两端必须着力平衡,思想更需要集中;再加当时国产的油墨质量不高,稍不注意就会将蜡纸轧破(特别是印制纵横道较密的表格、稿纸),就得重刻,不仅浪费蜡纸、油墨,更重要的是耽误时间,影响工作,因为收发室必须在晚六点前将文件送到邮局(或机关交通班),以便分拣、打包、投送。

文印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县内社会上没有铅印单位,因此县政府各科室(仅公安、税务称局,其余都称科、站、室,无行文权,一律以县政府名义行文)除大型布告由私人企业石印局印刷外,其余以县政府名义下发的文件,全由文书室刻印(公安局除外)。有五份以下文件复写。特别是召开全县大型会议(如三干会、人代会)需要人手一份报告文件,至少也得印制五六百份。一次刻写不会印够,只好刻写两三张蜡纸。油印时领导请银行、县供销社等部门文印员带油印机来帮忙。

平时文书室全员就两名干部,有时还会被领导抽去帮做其它工作。较多的是去电话室帮助接电话。那时电话室只有两三人,既负责接转电话,又负责外出查线。外出查线时,家中就无人值机,有时领导就让几个“小文书”去值机,接转电话。那时电话属政府系统,在县政府电话室(1953年才移交邮电系统),县区共有十来部电话,设备也非常简陋,没有交换机,是在一块木板上插上铁(铅)丝扭成的弹簧,再用一根细铁丝连上两个铜钱直接插入弹簧中连接。去帮忙时带上自己的工作,无电话时刻写文件,有电话时转接电话。因接转电话设备都裸露在外,一不注意把刻蜡纸的钢板放在接线弹簧上,可能一下子会把所有用户呼叫出来,就要诚恳说明情况,以免引起误解。此外,1951年镇反运动中,一人还全年临时抽调到县治安委员会做文印工作,1952年另一人全年临时抽调到县节约办公室(也称三反办公室)工作,这些运动结束后仍回文印室上班。

文书室人员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而文字刻印技术要求较高,一时很难掌握。刚开始时,铁笔在钢板上写字还真不听使唤,用劲小刻不透蜡纸,用劲大了还会把蜡纸扎破,抓不紧铁笔,笔尖就会顺着钢板的斜纹乱走,直道刻成了斜道,划表格更要力量均衡,劲稍大就会使纵横道勾通,蜡纸就会破成条条。

1948年至1952年,先后在文书室工作过的共有9人,每任也只有2人。第一任文书是两名部队干部(姓名不详),1949年随部队南下,到新解放区工作。之后有刘存吉、康伦成、田惠隆、王建业、高恒、贾光耀、余乃诰等人。除刘年龄超过20岁外,其余都是十六七岁小青年,都是高小毕业不久的小学生。他们一到县政府机关,便被老同志们如饥似渴学习掌握建设各项事业知识的精神、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所感染。党组织随时对他们进行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年龄稍大、刻印技术较好的刘存吉自觉承担起传授技术的责任。言传身教、互相帮助、认真探讨、勤于试验,这几名小青年很快适应了工作需要,大家刻印功夫也提高了,刻字工整了,蜡纸刻均匀了,印制技术逐步提高,印制份数也提高到一二百份,最高达到四百多份,后来油印机有了纱网,印制份数就更多了,质量也好了。

五十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国人民都在搞增产节约,文印室人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文件的抄写和誊印,使其及时发出,这是最大的增产节约。同时主动想方设法节约每滴油墨、每张蜡纸和纸张。例如节约油墨:经探讨试验,将前一张印完的蜡纸覆盖在后一张要印的蜡纸上,将上面的油墨尽量都沾在后一张上,虽然量不多,但也是节约。政府机关办公节约成为风尚,一个信封要多次使用,为此就要在翻转后的旧信封上印上机关名称等。还印了些便条交由各部门用时填写,贴在旧信封上使用。节约白纸:一是按使用份数印,一张也不多印。二是在印刷最初油墨尚未滚匀,每次总会有一两张印不清不能使用的废纸,要将其留下,多次使用:那时文件用纸格式尚无统一规定,为了节约用纸,经请示领导,就根据文件内容、文字多少,决定纸张大小,因此那时形成的文件有8K、16K、32K,9K、18K、36K、12K、24K等各式各样规格的纸张。直到后来上级统一规定了文件格式用纸大小后,才按规定执行了。节约蜡纸:若只用了半张,也要把空白部分裁剪下来另用。

那时文书室的工作既艰苦又紧张,经常加夜班,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有了任务便不分昼夜地工作。家庭都在县城或代王城,而县政府在西合营,大家都很少请假。当时干部待遇没有工资,从县长到勤务员都一样,每人每月9万元(旧币,折现币9元)零用费,供购买洗刷用品和理发用。但几个小青年并不觉得苦,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表露着活泼生动的青年特性,业余时间大家打扑克、克朗棋、乒乓球、玩乐器以及体育锻炼样样不耽误,此外还积极参加时事政策宣传活动和文艺演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书室几个小青年,业务能力和政治思想都得到了提高,1952年王建业、田惠隆二人受到县政府奖励,荣获“三反”运动一等奖,并被党支部列入党员发展对象。

随着时光流逝,那些在县政府文书室工作过的老同志,有的已经作古,现尚健在的也已进入耄耋之年。回忆这段经历,展望未来,坚信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祖国,一定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建国初期蔚县政府机关的文印工作

作者简介:王建业,蔚县统计局原局长;田惠隆,蔚县退休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