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解读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凤凰山居士 2024-04-27 发布于江西
清泉读书2022-03-09 09:17

《传习录》从2022年1月21日开读,3月1日读完,历时40天。可见,年初制定的每月一本书的读书计划,对于自己而言还是要珍惜时间才能完成的,不可自以为轻轻松松就能完成。

《传习录》是针对王阳明心学而读的,之前接触王阳明及其心学,都是通过他人之作,特别是通过现代人之作,虽然写得精彩纷呈,但是其中真谛经他人之笔再述,难以见得原貌,不好领略本真。

最早了解王阳明,是读《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书中称,“正德年间有一个定律,惹谁都不要去惹王阳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后来,有幸在一定书屋遇见了唐文立先生,并获赠了大作《一心平天下王阳明》。唐先生是心学公社的创始人,用50余万字,将王阳明这个高高在上的圣贤写到了你我生活周围,褪掉了那一层神秘的色彩,还原了本真的面目。

原来圣贤之人并非生而有之,也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即便你我没有圣贤之心,也可以用那“格物致知”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便是自己进一步对王阳明和心学的认识。

基于此,在年初的读书计划中,便顺理成章将《传习录》纳进了读书清单。

《传习录》是辑录王阳明与其门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集中体现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从这一点来看,和《论语》成书是非常相像的。

《传习录》历经王阳明多位弟子整理、补录、刊印,故而有上、中、下三卷,囊括了王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重要内容和主旨,便于读者原汁原味去体悟领会。

书中内容丰富,加之是文言文,读完一遍实在难以完全领略风采,而且很多时候读了后面早已忘了前面,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后重新再读。

但幸运的是,能够明白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是心学的三大板块,那么也就大概明白了今后日用之间的用力方向。

关于《传习录》读后感,还做不到面面俱到地写出来,只能针对一些语句来有感而发地写一写,算是对个人实践的思考和指导吧,与诸友分享。

王阳明的妹夫兼大弟子徐爱有一段自己的感悟,说“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致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心好比镜子,圣人之心好比明亮的镜子,而常人之心好比昏暗的镜子。近世以来的格物学说,好比拿镜子去照物,只是在照的行为上下功夫,不知道镜子本身是昏暗的,又怎么能够照物呢?先生(王阳明)的格物之说好比是打磨镜子,使它明亮,在打磨镜子上下功夫,镜子明亮了,自然能够照物。

这个道理讲得非常真切。读到此处,自己感觉到,现在行事,凡事都要找出个根本的目的来。比如写材料或者写文章,本来是应该在事和理上探索,即写材料的根本目的是要把事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而不是把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写作技巧和文字言辞上。

如果撰写文章材料所用功夫本末倒置,绞尽脑汁去在技巧上、在字句上下功夫,而不是经过调查研究去了解事物的实际情况,揭示事物运行背后的普遍道理,即便写出的文章花团锦簇、辞藻优美,但不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

还不是转头就被扔在了废纸堆里!

读书也是一样,并非为了装点门面,而是要学以致用去改造自己的思想,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真正在工作中解决诸多的困难问题

二、关于陆澄的一次问答

王阳明的另一个弟子陆澄,有一天向王阳明请教,说:“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王阳明回答:“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陆澄问老师,修心做学问,静守的时候感觉还行,但一遇到事感觉就不行了,为什么呢?

王阳明给学生陆澄解释说,你那是只知道在静守中存养修炼,而却不知道在克制自己的私欲上下功夫,所以一旦遇到事了就会内心动摇。人啊,必须要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站稳脚跟,才能达到不论是静守还是做事都能保持自己内心安定的境界

这段回答至少包含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修身养性不能只在静守上下功夫,非得要找一处世外桃源,远离人世才能内心安定,而不懂得在尘世间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练就自己强大内心的根,一旦遇到事就动摇了,就完蛋了。

第二,人,必须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成长,否则,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过是徒有记诵的本事罢了。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指责江东腐儒“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面对曹操的大军唯一能做的只有投降而已。

第三,静守和做事,都是修炼内心的时刻,只是要自己时时刻刻去体悟而不间断,而不是在静守的时候颜容端庄,遇事了就可以肆意放纵。静、动两种境况不用去刻意追求,因为动、静只是人生不同的境遇罢了,但是内心却要时刻提醒安定下来。

“人须在事上磨”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不见得为了磨练自己而故意去找事,这便又是“着相”了。实际上,就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而言,只要你用心,时时处处都可以“事上磨”。生活的认真细致、工作的精益求精,不都是在磨炼么?可别想着非要找到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自己磨炼一把,一下子就顿悟了自己。这样做就是又把自己的私欲带出来了,适得其反。

苏轼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贫家净扫地,贫女好梳头。下士闻道晚,聊以拙自修。”恰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生活中时时刻刻的小事、平常事,诸如待人接物、洒扫应对,都是磨炼自己的好时候,所谓就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啊。

三、关于读书的一次讨论

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答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己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要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己的本体。”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记不住怎么办呢?这估计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王阳明说,读书理解了就行,为什么要记住呢?即便是“理解”已经是落在第二位了,首要的应该是明白自己的本心(心体)啊。如果只是想要记住,便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想要理解,便不能明白自己的心体。

这是关于读书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人都因此而困惑不已。读了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究其原因,就是还没有达到第二位的意义,读了就仅仅是读了,没有理解。

更不要说王阳明讲得明本体了,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是读书还是做事,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这不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明本体么?

所以,以后不应再为读书记不住而苦恼了,最起码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这样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更进一步就要通过读书来明本体、识自己,认清了自己,言行便不会失当了,也就达到了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腰间系一块木牌,上书“一生伏首拜阳明”。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王阳明已经离我们远去久矣,但阳明心学却历久弥新。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究竟如何理解?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应该是最好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