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诗管见

 文苑折枝 2024-04-27 发布于江西

  

                                        (一)

                             意象美,真诗,好诗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定精通,不一定专攻;只是感觉好,就行,一辈子付出,不图什么功利。那算什么呀?一厢情愿吧。

比方诗词,我是很喜欢的。爱温唐诗宋词,吟咏起来,摇头晃脑,如优孟摇头而歌,有时还如切如琢,如琢如磨。那是什么情景呀?追求呀!

兴致来时,我也会写点诗词试试,如:

自题小像 七言律诗 押衣韵

俗世書生少见癡,疊遭磨礪過春時。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中仄仄平平。

寧馨陋室墨香舊,激勉師臺雅逸姿。
中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紙風騷能動客,半腔情韻也成詩。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學高德顯才人范,深省慎行還自知。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一纸风骚能动客,半腔情韵也成诗”,那是自嘲啊,不卑不吭,孤芳自赏吧。对比古人那些那名诗佳作来,那就贻笑大方、自惭形秽了。

追寻诗词源本,最早有《吴越春秋·黄竹之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两言。即以两字相叶矣!诗歌产生劳动,弹歌就是上古狩猎时所唱的歌,所跳之舞,表达当时竹飞宍,算先进的生产工具获取更多食物的欢乐,节奏是明朗的。“竹飞宍”,而意象却是初为谜或隐感觉后有“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诗词就是由二言到四言、五言、七言,最后到词(长短句),现代诗。

若论诗词,至今也少超过唐宋的,唐诗宋词是中国诗词的巅峰。

为什么呢?

其一、 意象美,真诗、好诗以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即暗示的东西为主,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意象美。

如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⒆,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瀑布”是怎样的美呢?

我曾追寻其美趣,用白话翻译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但译好之后涵泳起来总觉得不及原诗,于是来一点欣赏:诗中的香炉,就是香炉峰呀,日中见顶天立地的香炉峰是什么情景呢?似有一片紫色的云霞缭绕呀!而那峰壁上的瀑布呢?飞流直下,仿佛银河从九天一直落下来!原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很少白描,直白,离不开香炉、紫烟的陪衬,还加上大胆的想象,银河九天一直落下来的呀!这样的瀑布,既是自然的、真切的;又是夸张的、新奇的、浪漫的,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的,那是李白意中之象啊!

又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杜甫依托的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全诗描绘了登高所见的秋江之景,展现出杜甫在长期漂流之后的复杂内心。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用“猿啸”展现出夔州当地独特的环境,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展示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面对着滚滚长江,诗人听到的是风吹落叶的声音,看到的是长江的东逝。这时候诗人无限感慨,时间如流水,稍纵即逝,而自己却已老矣,由此感慨自己的壮志未酬。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终于将“秋”字点出,说自己“常作客”,说自己“独登台”,诗人的漂泊人生和内心的孤独联系在了一起。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分别承接了第五、六句,并分承五、六两句,自己潦倒零落,国家千疮百孔,真是平添了无限哀愁。该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真可谓是杜甫呕心沥血之作。

如果说李白和杜甫的诗都是让意象、景物来写意,造境,言情,那么望庐山瀑布》是浪漫的,奇特的;而《登高》却是现实的,悲伤的。那是因为李白生活在唐极盛年代,所以他的大量的诗,充满理想,神奇瑰丽,气势宏辉,风格豪迈;而杜甫就没有他那样幸运了,安史之乱,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无疑给个人平添了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所以他诗中的意象是萧杀、凄凉、哀伤的,从这个维度来讲,国家民族的灾难,会给诗人投下阴影。

再看一首词,李清照的:

“昨夜雨疏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借酣睡酒还未醒,问侍女,昨晚一夜急风疏雨,窗外怎么样了?她不经意回答:“海棠花和昨天一样吧。”

“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叶子更绿了,红花却凋零了。”

李清照把海棠这个意象做在词里,借助与侍女的对话,跌宕起伏,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少年时那惜花惜春的诗情。

温李白、杜甫、李清照的诗词,我们可以悟到,好的诗词,是让意象言志,那一首诗选择意中之象是多么重要,多么微妙!那是因为诗忌直,贵含蓄 。好的诗词,总是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的,即把诗意、诗情藴藏在形象里,让人涵咏模拟而得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再来温一首《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仲春时节,天下着雨,妇姑彼此招呼一同去冒雨浴蚕。农家少闲月,浴蚕季节倍加忙碌,男耕女蚕,自然没有闲人闲时,唯独闲着栀子花在那里散发清香。栀子花,是“同心花”,寄托少男少女的爱情之花,为什么没有人去采呢?那时农家忙啊!王建运用“栀子花”这个意象表达出来对农家少男少女的同情,思想深刻,百姓苦啊!

说诗词高峰是唐宋,但不否认其它朝代的诗词也很震撼的。如 明代的词  明·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难怪《三国演义》把杨慎的《临江仙》放在开篇那些鲜活的意象:“长江”“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秋月”“酒”----,道出了多少英雄豪杰的苍凉,给世人多少认同、震撼、醒悟!

无疑,杨慎是个明代的官人,在他由京官贬谪到云南,过长江渡口时,看到“长江”“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联想到千古英雄,自然产生一种“比照”“看透”与“释怀”。出身官宦世家的杨慎,同样经历着仕途的坎坷。他可以是在朝堂之上一展雄心壮志的官员,也可以是众人口中的才子。作为明朝的才子、官员,杨慎经历了什么?竟留下这般千古绝唱?让千秋万代后人追寻、品咂!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际遇无常,有时幸运,有时就不那么如意了。如果参透自己的经历就更容易理解了。我出生在战乱年代,读书时遭遇浩劫,十年的农村苦斗,好不容易赶上大学的最后一班车,得到大学深造后,工作有点起色,被同行、领导认可,退休后还返聘继续工作11年,有点积蓄,可一场金灾,两百多万元被掏光骗尽,于是返贫,囊中羞涩,掉入坑中、生活低谷。

好在诗词还陪伴我,记录我的痛苦与欢乐、失意与希望。“万念痴心长啸苦,一杯明月大江清”,所以我的诗,会追求一些鲜活的意中之象,像生命的火花,同音乐和绘画一样,在情绪低落和抑郁时再现。我的回眸里,诗词可以给带来莫大的慰藉和解脱,尤其是创作诗词。起因可能是一个负面的情绪,但一旦进入创作中,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刚才那种压抑、牢骚、忧郁、紧张、愤懑、失落等诸多负面情绪,不知不觉地在诗创中被转化成各种诗意的栖息,面的压抑颓废不但被减弱、转化,最后反而变成催生诗歌爱好的美趣

    次韻留金君自畫像之自畫像

五言律诗,押阳韵

  誰念斯人者?世间撞命郎。
  平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

書痴見心志,文苑聞思鄉。

平平仄平仄,平仄中平平。(本联上句为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

  智不智多惑,才非才夠忙。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持中秉正性,守拙忌堂皇。

平中仄中仄,仄仄仄平平。

我琢磨诗词,不否认有点功利,那,一是为了教学,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自己不懂诗词,怎么教学生理解诗词?二是为示范,如果自己不会写诗词,怎么能让学生学会写诗词?三是为诗意的栖息,最能自娱自乐、陶冶性情、寄托感悟、愉悦身心、增加修养、提升品位、强化审美、积极向上、激发潜能、坚定信念、催人奋进、燃起希望、超越自我、优化灵魂-----,当我拥有一种诗意的追求时,那创作的价值和乐趣顿生,那意中之象,令我陶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