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琴,为什么视奏,很难达到“刻意练习”的程度?

 宛与洛乐器 2024-04-28 发布于江苏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谈到过“刻意练习”的本质。

其本质就是有目的的练习。不管这一目的是大是小,只要本次的练习,比上一次或之前的“目的性”更强一点,这就形成了“刻意练习”。

比如本次练出的颤音,在心理上要暗示自己,比之前颤动得再快一点,手指的“击打”力度也要再大点。

即使本次练习结束,颤音听起来和之前没有多少变化,没感觉快多少,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持续的心理暗示,因为这才是使练习变得有“目的性”的根源。

只要长期保持这种“目的性”,演奏技术与效果产生明显改变,就是迟早的事。

今天宛与洛为大家分享的是,为什么视奏新乐谱,很难达到“刻意练习”的程度。

并不是学琴者不想让自己的视奏,变得有“目的性”,而是在视奏的过程中,不容易带着明确的、清晰的“目的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从眼睛和耳朵这两个方面聊一聊。

在视奏一首新作品时,你的眼睛不仅要时刻紧盯乐谱,还要“超前”读谱。

也就是在视奏着这一小节的同时,眼睛就要看到下一小节的内容了。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你的视奏要么容易“卡顿”,要么直接就会“中断”。

之所以要“超前”读谱,就是因为不清楚、不熟悉其后的内容是什么,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

耳朵也是。视奏的新乐谱,多半都是自己没有听过的作品,不存在什么头脑记忆。

所以耳朵想要产生“监听”作用,必须要在眼睛完成“探索”,而后头脑发出“指令”,运用手指与身体“动”起来,产生音响效果后,才可以做到。

由于对所要练习的内容,还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所以也自然无法形成“刻意练习”。

因为“刻意练习”,是建立在所练内容基本熟悉了的基础上,有目的的、不断“叠加”练习的形式。

视奏,很明显不符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