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为何认为,儒家不能救世?

 凤凰山居士 2024-04-28 发布于江西

老子为何认为,儒家不能救世?看看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荀子的礼
落日讲奇闻2024-04-22 14:12

文章探讨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及其演变,重点分析了道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道家认为,儒家理念偏离了根本的治国之策,其一步步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离最初的目标和思维理念越来越远。文章最后指出,儒学的发展方式只会让天下越来越混乱,要拯救天下,必须回归道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曾有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他们每一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的主流学说,也对当时的天下事态进行了自我分析,并且给出了不同方向的治国之道,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去拯救天下,也都认为自身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虽然他们的根本目标,都在于拯救当时混乱的天下和社会,都在于能够还天下的平民百姓一个安稳和乐的生活,但是,彼此之间却也有着在理念上的冲突和摩擦,所以,也就有了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批判。

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讲道的道家和儒家,这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老子看来,儒家的一套是不可能拯救社会的,不但拯救不了天下,相反只会让天下越来越混乱,而且老子还认为,儒家的理论就像是误入歧途的人,他们在那一套理论上走的越久,也就会离最初的目标和思维理念越来越远。

老子认为儒家理念是误入歧途,不能拯救世界

就是说,儒家一步又一步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他们偏离最根本的治国之策,越来越远的过程。那么,老子为什么认为,儒家的理念不可能拯救当时的世界呢?又为什么认为,儒家的理念算作是误入歧途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老子的观念会与儒家理论产生如此之大的摩擦和分歧。

想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老子对于社会发展路线的认知。在道家人的认知当中,整个华夏古代的历史社会,自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可以大致分成是四个部分,而四个部分对应的其实就是儒家的四种学说,而在家天下之前,那才是大家认知当中的理想社会,我们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这几大部分分别印证的社会环境。

道的时代

这也是道家理念中最适合天下发展的时代,换句话来讲,是道家的理想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领导人清净无为,老百姓自由自在,谁都不瞎折腾,社会按照自然的顺序平稳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那么严重。

同时人们也没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所以,社会安定而又合了,谁都不会瞎折腾;而这之所以会是道家认知当中最为理想的时代,那是因为所谓“道”,在道家的观念当中,指的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不折腾。

大家都只做好自己的事情,管理好自身的所作所为,不想太多也不想要太多,自然而然的,人与人之间就没有过多的矛盾和冲突,没有利益上的纠纷,人们的生活自然也就平淡而安稳,而人作为维持和发展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稳定下来之后,其实社会也就相应地进入到一种比较平静的阶段了。

道家崇尚,小政府、大社会

而这也就与道家的小政府、大社会、民自治、君无为的治国理念相辅相成,而之所以说是小政府、大社会,其实就是原始社会里的氏族,以血脉为核心,集结成一个又一个的部落,而在部落的内部安定和乐的发展。

但是后来,部落与部落之间开始出现冲突,比如说,黄帝与炎帝之间的争斗,要比如说炎黄与蚩尤之间的争斗,所以慢慢地人们将曾经无为的道给丢弃了,更有甚者,到了后来大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开始了王朝的更替和传承,这也就进入了第二个时代,也就是德的时代。

德的时代

为什么,第二个时代是德的时代呢?因为当人们将“道”也就是将“无为”丢弃之后,想要有为就会进行折腾,就会进行这样那样的行动,而行动必定会产生问题,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也就有了这样那样的手段、政策、制度等等来要去治理天下,不然天下就会陷入一片混乱。

所以,简单点来讲就是,当无位被丢弃之后,人们就开始折腾了,一折腾就会乱,而一乱就需要治理,治理就必须要有方针,而在最初的时候,治理天下人们用的就是道德,也就是所谓的以德治国,因此称之为德的时代。

周公主张以德治国

而这个过程用老子的话来讲,叫做失道而后德,具体的时段表现在夏、商、西周,以西周最为鼎盛的时期,因为以德治国最早是周公的主张,而且在当时的时代里非常有效。

可是,德并不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只能在一个时间段内对人们形成约束,或者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天下有所规划,但必定不是一个长久之道,所以,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诸侯的权利不断地做大,他们开始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开始不顾道德的主张自立为王。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德也就不管用了,更有甚者,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德被慢慢的丢掉了。当“德”不管用了,人们就得开始寻找新的方法来治理天下,毕竟不能让天下一直混乱下去不是吗?所以就有了第三个阶段,讲爱。

“爱”的时代

在讲爱的阶段里有着很多的分支,比如说,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这些理念都曾经被搬出来“救世”过,但是,同样没有对社会起到根治问题的作用,先说孔子的仁爱,孔子讲究三纲五常,讲究克己复礼,讲究仁义也讲究道德。

但是,孔子的主张是以阶级为核心特点的,所以,要想推行“仁爱”,最基础的做法在于承认阶级的存在,并且履行各个阶级所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如果要推行孔子的仁爱,那么诸侯要尊重天子,大夫要尊重诸侯,以下各个阶层的官员和百姓都要按照阶级的规定来进行自我约束。

礼崩乐坏时代,并不适合“爱”的推行

可问题在于,孔子的时代,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阶级理念的崩塌,诸侯开始不听亡命,开始自立为王,就比如说,楚国,楚国的君主就公然挑衅周天子的权威,并最终以王自居,成为了中原地区除了周天子之外,第二个使用王的称号的国家,这就是一种极大程度上的僭越。

而除去诸侯的不听王命之外,大夫也开始挑战诸侯的权威,就比如孔子所处的路过,当时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这三大家族基本上垄断了整个鲁国的资源,从表面上来看,鲁国还是鲁国国君说了算,但实际上鲁国的国君在那个时候不过是一个傀儡,说白了就是替“三大家族”打工的而已。

所以,阶级在当时的时代其实已经崩塌了,既然阶级不再存在,所谓的克己复礼,所谓的三纲五常,其实也就失去了原始的支撑,如此看来,孔子的仁爱必定难以推行。而除去了孔子的仁爱,还有墨子的兼爱。

墨子提出兼爱

墨子兼爱是一种非常理想型的主张,要求,人爱自己和爱别人一个样,也就是说,普天之下人人平等,人人相同,但问题在于,这个天下并非都是仁而爱人的人,并非都是爱自己和爱他人一个样的人,也并非都是能够无私奉献的人。

既然如此,那些不兼爱的人,一就会胡作非为,而他们损耗的必定是奉行兼爱的人的利益,如此,为了避免这些人的存在和胡作非为,那么,天下一就需要领导者,需要君主,可既然天下人人平等,人人一样,那么这个君主要由谁来做呢?

墨子给出的答案是由最为贤德的人来做,可是贤德的标准又由谁来定呢?所以墨子的观念很难实际推广,且不说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爱自己和爱他人一样,单纯的在君主认命的理念上,墨子的观念就不可能得到当时领导者的支持,既然如此,他的理念想要推广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讲爱的时代也就无疾而终了,那么既然爱不行,人们便有想法用“义”,来作为新的治国之法。

以“义”来代替“爱”

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的时代也就是孟子的时代,即战国中期之时。我们知道,孟子是极其讲究仁义的,尤其是他的舍生取义,极大的推崇了义的作用,也表明了孟子对于义的尊称,但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是“义”能够解决一切的吗?

自然是不能的,而且在那个时候,“义”仿佛不怎么值钱,因为战国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年代,君臣关系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个时候,人们以利益纷争为主,以利益的获取为主。

而关于怎么获利,仿佛并不在人们深究的范围之内,关于历史不是取之有道,人们也不会过度的纠结,所以,“义”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也并不重要,因此义的时代也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

到了这个时候,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这些都不再是能够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方法,也并没有长久的为社会谋取实际的利益,换句话来讲,这些理念都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甚至有一些还没有开始推行就已经夭折。

失“义”而后“礼”

可社会仍旧需要治理,所以,在“义”失去地位之后,又出现了礼,礼是荀子的观念,他的观点提出也将社会推入了礼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失义而后礼。礼的出现能够很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给人们定下一个行为的框架和规矩,让人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看上去仿佛能够解决一些社会的根源问题。

但是,在现代人看来,“礼”的时代的出现,代表的是社会的极度糟糕,甚至是社会问题的不可收拾。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按照老子的观点,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就是说,礼是带有强制性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就比如说,现在的法律一样,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尊敬老人疼爱孩子,那么社会还需要规定尊老爱幼吗?如果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关爱弱者,那么社会还有必要规定礼让为先吗?如果所有人在心里都有一个标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那还需要什么公序良俗?需要什么理法吗?

所以,说以“礼”治国是因为没有了“仁”,也没有了“义”,向社会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让人们装出有仁有义的样子,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没有了底线,人们的认知也没有了底线。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社会最底层的利益,不得不规划出一个底线,让人们强制性的去遵守,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人们内心心甘情愿,所以,就会导致一种结果: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人心世道都坏透了,只剩下一张薄纸包着。因此,到了这个地步,能够迎接的只有乱世的到来。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道家的观念当中,失去了无为的道人们只能够用德来治理天下而德渐渐地失去了作用,人们开始讲究爱,讲究礼仪,讲究理法,但是,这些都不是治理天下的根源,所以,它们的作用越来越稀薄,社会也就越来越混乱。

因此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社会也就步入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混乱、也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君臣父子之间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这是最为低谷的,也是穷途末路的。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丢了道,所以,在失去之后,所谓的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堕落的过程,甚至是走向灭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叫做,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其实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家所勾勒的实际路线图,而这一路线图对应的则是儒学的四大阶段,周公的德,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荀子的礼,而无论是哪一个阶段,它们的作用都越来越小,对社会的价值也越来越少。

因此,儒学发展的过程其实就像是一个误入歧途的人,走的越来越远,但是却越来越找不着北,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断失败,每况愈下,不仅拯救不了天下,反而只会让天下越来越混乱。因此,道家人才认为,儒学的发展方式只会让天下变得越来越糟糕,而想要拯救天下,就必须要回归正道,回到道的时代,脱离儒学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