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里不寒而栗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弯抹角的告诉你

 James5291 2024-04-28 发布于北京

为什么《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的生父是秦庄襄王,而《吕不韦列传》却暗示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呢?另外,为何《汉书》中提到汉惠帝有四子,却又被写成无子绝后呢?

上述所述即为《史记》中存在着或自相矛盾之处,或者采用了春秋笔法的情节。春秋笔法是指在撰写历史时有意地省略或简化某些事件,以达到引人忽略的效果。

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这部名传千古的历史学经典却不免存在一些错误和遗漏。

事实上,大部分的矛盾和错误,都是司马迁无奈之举,有些情况下,若他实事求是写下,将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风险。

然而,若司马迁只是依照被篡改的历史事实来编纂《史记》,那么它也不会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实际上,这些矛盾和错误恰恰是太史公留给后人的暗示,揭示着事件的真相。

一、“除宫”之变的真相

我们可以从汉初的除宫之变这一经典案例开始探讨。

汉高祖刘邦在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仅七年功成名就便离世。继位的惠帝刘盈年仅十六岁,依赖其母吕后辅政。吕后掌权后,更是独揽大权,自立刘盈幼子为帝,并迎娶诸吕家族成员入宫。

吕后称制后,大封吕家亲信,甚至无视群臣反对,将自己的直系亲属几乎都封为王,这违背了刘邦生前与群臣所立的白马之盟:“非刘姓为王,天下共击之。”

这举动严重激起了功臣集团的不满,然而吕后的政治手腕和实力令人望而生畏,他们只能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吕后去世后再寻机反击。

在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后,除宫之变终于爆发!

由第一代开国功臣陈平、周勃等领导的功臣集团与宗室齐王一脉联合起来,成功平定了诸吕的叛乱。他们迎立了刘邦与薄姬所生之子代王刘恒继承大统,即后来的汉文帝。

然而,接下来一个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刘盈尚有四个儿子,他们的去留如何处理?不除的话,刘恒上位将缺乏合法性,被视为篡位;而且刘盈一脉乃是先帝的正统传人,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不会在将来借势报复。

陈平毫不犹豫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直截了当地将刘盈一脉全部清除。然而,为了正当动手,陈平巧妙地运用了一句简单的话:“非刘氏子,不当立。”这一句话解决了一切疑虑。

在这一时刻,太史公展现了他高超的春秋笔法。在《史记》中,对于刘盈无后的说法是根据朝廷的官方记录而记载的:

“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技诈名他人子,杀其母,令孝惠子之。”

然而,对于文帝刘恒进宫时的称呼,太史公却使用了“代王”这个称谓,实际上是对正统的明确支持。因为刘恒进宫那天,已被百官奉为迎天子法架,符合法理上的天子地位,而原先的天子此时虽在宫中,却已被视为异类。

在后来班固版本的《汉书》中,将“代王”改为了“皇帝”,并将此次事件单独放置在《周勃传》中,这种避讳之举不言而喻。而班固是奉命修史的,他的立场代表了整个汉室的立场。

在除宫之变中,太史公首先以生动的笔法将这场血腥政变呈现在读者眼前,然后通过文字上的巧妙技法,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立场。读者在阅读完这个故事后,对于事情的真相也会有所推测。

二、七国之乱引线——吴太子之死

此外,《史记》中的各个部分都相互照应,各处都留下线索,串联起一个大事件。

例如,《孝文本纪》中一句轻描淡写的描述:“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翻译过来就是说,吴王假装生病不去朝见天子,文帝便赐给他几根拐杖。从这句话来看,文帝的态度似乎相当宽容,但实际上也符合他一贯的作风。

然而,《史记》的优点之一在于对每个重要人物都有详细的记录,例如吴王就有专门的列传。在这篇传记中,详细描述了吴王为何敢轻视圣意,以及文帝为何不予惩罚,反而要安抚他。

事情实际上很简单,吴王的嫡子去世了,是被谁杀的?是被文帝的嫡子杀的。那么,为何要杀他?竟然是因为下棋时输得太惨而急眼了。

是的,没错,就是这么简单且荒谬的理由,文帝的嫡子直接用棋盘砸向同宗兄弟,而且不止一次,直到无声息为止。这位暴虐的皇太子,你们猜得到是谁吗?没错,就是后世称颂的汉孝景帝刘启。

结合吴王传的内容来看,汉文帝的行为确实值得深思。吴王的儿子去世后,他因为心情不佳而不来朝见天子,文帝却只是送去几根拐杖来宽慰,这显然不足以平息吴国的怨气。更何况,太子甚至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这让吴国对汉朝留下了深深的怨恨。

文帝逝世后,景帝即位三年后开始实行强硬的削藩政策。此时,吴国早已不满,直接发动起义,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导致了七国之乱,甚至一度危及京都。

虽然不能说汉景帝当时的行为直接促成了七国之乱,因为他实行的削藩政策本就会引发各个封国的不满,大的诸侯也不愿意被动接受,只能采取反抗行动。但吴国的带头以及早期的准备工作,无疑为这次叛乱增添了火力。

在这次战役中,汉景帝为了求和,竟然直接下令将晁错处死。这令人震惊,因为景帝之前正是因为削藩政策才启用晁错,而此刻为了和解,却毫不犹豫地牺牲了他,这种缺乏义气和廉耻的行为可见一斑。

通过《皇帝本纪》中的一小句话,再结合各官员及诸侯的个人列传,以及其他人的传记,我们可以将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串联起来。这正是司马迁独创的纪传体史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史记》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草蛇灰线的例子。有时候,读起来并不像是在阅读一部枯燥的史学传记,而更像是在读一部人物多样、形象立体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史记》与其他史学著作不同之处。

三、史记的严谨性

你还记得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吗?在《史记》中为什么在两处不同的列传中,对秦始皇的生父记录不同,一处是正统的秦国王室血脉,另一处则是将其描绘为吕不韦这个商人与姬妾所生之子。

在《吕不韦列传》中,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隐晦地提到:“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大致意思是,吕不韦将自己的宠姬赵姬送给了子楚,也就是之后的秦庄襄王,但是赵姬去的时候隐瞒了自己怀孕的事实,最后生下了嬴政,子楚也给了赵姬母子名分。

就秦始皇生父的问题而言,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定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虽然与秦始皇相距不过百余年,但前朝的历史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因此为了保持严谨性,他将两种说法分别记录在不同的传记中。

在《史记》中,这种多种说法的记录还有很多。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料证据的不足。

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四百年的征战,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动,导致了大量珍贵的书籍散失。其中包括许多史书。

司马迁出生于汉建国五十七年后,当时几代皇帝号召下的典籍修复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论语》的重新出版。然而,仍然有大量的史学经典和历史事实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无法得以保存。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被困境所打败。他自己躬身出行,跋涉汉地山川,寻觅名胜古迹,向当地老人请教,探访社会风俗,同时将所得知识与自己之前阅读的多本史书进行对照,以便进行勘误。

当他登上太史令的职位后,更是利用职位优势,浏览了所有皇家典籍。在这些雄厚的积累和严谨的勘误基础之上,才得以完成了今天被誉为天下第一史的《史记》。

与司马迁面临相似修史困境的还有一家,即唐朝的史家。

西晋八王之乱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时代,接着又是十六国和南北朝,长达四百年的乱世。直到隋唐兴起,中华大地才最终迎来了一个复苏期。

唐朝在统一后着手准备修史工作,太宗李世民亲自颁布诏令,由房玄龄主编,共有二十一位学者先后参与编撰,历时两年方完成了一部心血之作——《晋书》。

这部作品的质量如何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风评吧!

有人称其为“魔法晋书目录”,也有人说:“文采世无双,酷似封神演义。”但也有人认为:“过于荒诞,多处与以往史籍不符,不值一读。”

当看到“魔法”和“荒诞”这些词语时,就能感受到这本《晋书》有多么不靠谱了。它夹杂了太多的鬼神传说,而且很多地方缺乏逻辑,例如一位大将率部杀了对面几万人马,然后突然间却落败了。

举个例子来说,后秦的开国太祖姚苌,据说他篡夺了前秦皇帝苻坚的位子。而据《晋书》描述,姚苌的死因竟然是因为夜间苻坚的鬼魂回来报仇,将他捅死了。

通过对比《晋书》和《史记》,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太史公对于治史的严谨态度和必要性。尽管《史记》中也有一些关于鬼怪的记载,但大多是关于帝王降生的神话,与整个历史大势无关。甚至一些玄奇之事也得到了解释。

就像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一样,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半夜里有人扮狐狸叫,然后鱼肚子里突然裂开出现字条。白蛇起义也是如此,刘邦斩了白蛇后并未把它当回事,直到后来有个同乡为了取悦他,才说他斩的是白帝。

在《汉高祖本纪》中,刘邦以其傲气任侠的形象剑斩白蛇,展现了其威武霸气的一面。然而,对于白蛇显灵这一场景,太史公却以传闻的方式进行了叙述,这已经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态度。

《史记》中还有许多令人细思极恐的地方。只要深入探究,就会发现与常规认知有所不同的地方。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妨一读再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