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侯乙墓竹簡。

 夕妙斋 2024-04-2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曾侯乙墓竹簡,即「曾侯乙墓楚簡」,書寫於公元前433年之前的戰國時期,屬附庸於楚國的曾國的文字墨跡簡冊。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图片
图片
图片

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擴建廠房,對土地進行平整,發現一片青灰色土,疑為古墓,並向隨州文化部門報告,但未引起足夠重視。施工繼續到1978年2月,在青灰色土層中又發現一層大石板,其下還有質地更純的青灰色泥土,遂再次報告。3月19日,湖北省博物館等組成聯合勘探小組進行勘察與鉆探。5月11日發掘工作開始至6月28日發掘工作結束。

曾侯乙墓竹簡出自北室,與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因編綴的繩索朽斷與墓內積水,造成竹簡散亂。同時出土的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禮樂重器曾侯乙編鐘

图片
图片
图片

出土竹簡共240枚。

整簡長70-75厘米、寬1厘米,有上下兩道編組,先編聯後書寫,並用小橫線作為鉤識。

簡文墨書。除1號簡兩面書寫外,其他簡書於蔑黃一面。書寫從頂端起,不留天頭。每簡字數最多62字(簡212),最少4字(簡118),總計6696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墓葬年代為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33年-公元前400年),此時曾國已是楚國附庸,故通常把這批竹簡視為楚簡。

根據镈鐘銘文,墓主為曾侯乙。

曾侯乙其人於史無征,從墓葬的規模和部分器物規模(如九鼎八簋、大型成套編鐘等)判斷,墓葬規格不在諸侯墓之下。另據竹簡記載,參加曾侯乙葬儀的禦者有宮廄尹身份的人,而禦車者位當在曾侯乙之下,這亦證明曾侯乙非諸侯國曾國國君莫屬。

图片

■ 曾侯乙其人

曾侯乙(約公元前475年-約公元前433年),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又叫隨國)的國君,姬姓,氏南宮,名乙。曾國與史書中的隨國一國兩名,始祖為赫赫有名的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適(括)。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

图片
图片
图片

簡文內容屬「遣冊」,為隨葬品清單,可分為四類:

簡1-121號為一類,主要記車馬和車上的兵器裝備;簡122-141號為一類,主要記車上配備的人馬兩種甲胄;簡142-209號為一類,主要記駕車的馬;簡210-215號為一類,主要記馬和木傭。

图片

曾侯乙墓的竹簡中反映曾、楚關系的材料很多。

首先,記載為曾侯乙饋贈車馬的有王、太子、令尹、魯陽公、陽城君、平夜君、羕(從邑)君等。魯陽公和陽城君都於史可證,是楚國的邑君,前者見《淮南子·覽冥》(《墨子》的《魯問》《耕桂》兩篇稱魯陽君)。平夜君、羕君當亦為楚國的邑君。由此可知,王、太子、令尹是指楚國的王、太子、令尹。這就說明:第一,曾侯乙同楚國的王公貴族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死後得到他們的賵贈;第二,曾國已淪為楚國的附庸,因此對楚王等人的稱呼同楚人對楚王等人的稱呼一樣。

其次,竹簡所記葬儀中禦者的官銜,有宮廄尹、鄰連敖等官名多與楚國相同。例如,楚有宮廄尹,見《左傳·襄公十五年》和《左傳·昭公元年》。《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有「右領」、疑即「右令」之訛。秦漢之際楚地反秦將領有很多當過連敖(見《漢書·功臣侯表》),「連敖」也是楚國官名。

最後,簡文所記贈馬者也有很多官名,如左尹、右尹、大工尹、太宰等,或屢見於歷史文獻,或屢見於出土的楚國簡牘,亦為楚國官名。如「左尹」「右尹」,見《左傳·宣公十一年》有「楚左尹子重侵宋」等記載。曾國的官名與楚國的相同和相近,顯然是曾國采用了楚國的官製,足證楚對曾影響之強烈,它確已成為楚的附庸。

图片
图片
图片

曾侯乙墓中所出的竹簡和各種器物上的文字加起來,總字數為12696字。

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不但是研究這座古墓的各種問題以及先秦時代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而且在文字學上也有很重大價值。

戰國時代,由於文字的變化非常劇烈,在漢字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去發現的戰國時代的文字資料為數不少,但是除了一些零星的傳世銅器銘文,能夠確定屬於戰國早期的資料極其罕見。曾侯乙墓是一座時代明確的戰國早期墓葬,它所提供的大量戰國早期的文字資料,不論對戰國文字的研究,還是對漢字發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文字異形」。曾國在政治上附屬於楚,在文化上處於楚文化圈之內,曾、楚兩國文字相近。在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裏,可以看到很多跟已發現的楚國文字相合的比較特殊的字形。

图片
图片

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朱書漆衣箱。

這批文字資料不但數量大,而且具有作風多樣的特點。竹簡等物上用墨筆書寫的文字以及漆書文字,大都寫得隨意,可以代表當時的日用書體。另外還有「鳥篆」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結構為造型的依據,通過線的極為豐富的內部運動,以及由此而來的內在節奏,將豐富的徒手線(點、橫、豎、撇、捺、提、鉤、折等)集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享受。

這是東方文化特有的品種

图片

特色

其一,簡書書寫活潑、自由、靈動和開張,其線條富於輕重、粗細和快慢之變,特別是出現了明顯的提按和轉折動作,甚至還有許多為正體所不能容忍的方勢、尖勢和逆勢。故有人說,「楚書流麗,其季也,筆多冤屈而流為奇詭」。

其二,在水平運筆中增加垂直方向運動的「擺動」筆法,使線條看上去有明顯的頓挫轉換和速度變化。用筆多側鋒切入或順鋒直下,顯得直截了當,靈活多變。

其三,要提高書寫速度,簡化和連寫成為必不可少的技術環節。連寫是其主導,它將正體大篆線條引向了書寫性和表現性的審美領域,從而使文字的書寫具有了抒情意味和風格歸屬。

其四,簡書多橫向取勢,以弧曲線形為主,多曲轉,字形扁圓,結字構形不拘一格,體態多變。

图片

章法

主要表現在縱向的豎行方面,橫向的關系觀照則相對較少。通篇聯絡呼應、流通貫氣,構成生動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

曾侯乙墓竹簡給人的直觀感受是剛健細勁,郁拔縱橫;雖有搖曳擺動的曲線筆畫,但方硬的轉折以及梭形強直的縱向筆畫中和了曲線所帶來的流媚之感,展現出一種銳利爽勁:字勢開闊分張,每以欹側取勢,筆力雄健犀利,橫畫弧線沈著,豎畫釘頭懸針,撇捺露鋒掠收,字距勻齊,書風恣肆灑脫,氣勢淩厲張揚。

图片

書風

曾侯乙墓竹簡所呈現出的獨特面貌由其所處的時代、地域以及本身的內容性質、書手的個性等因素交織而成。戰國時期文字使用日益頻繁,草率、簡化的字體大量流行。

曾侯乙墓竹簡作為簡牘墨跡,其簡率的書寫,如筆畫穿插、牽引連帶等特征十分顯著地體現了時代性。縱觀曾侯乙墓竹簡,其文字體勢縱長,縱向筆畫搖曳斜出,無不映射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美化大篆風氣對於長江流域各諸侯國書法風氣的影響。

縱然時代風氣和地域性特征以及內容性質、使用目的會對書法風格造成巨大的影響,但能否將這些時代、地域特征淋漓盡致地變現出來,與書手高超的書寫技巧密不可分;同時書法也是書手表達情感和對於漢字理解的一種方式,不同書手審美能力的差異也會造成不同風格。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造就了如此絢爛、奇雄險峻、威武灑脫的曾侯乙墓竹簡文字書風特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簡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