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身体偏瘫,别总是盲目祛风,乾隆御医黄元御:这样用药才有效

 孤山行者 2024-04-28 发布于山东

随着国内各个医院卒中中心的相继建立,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医疗界还是普通百姓,都在不断认识和重视中风这一疾病。

中风,即所谓中于风邪。再进一步考究,风有内风与外风的区别。风为六淫之一,作为一种外邪,自然有着侵犯人体的可能。若自身腠理疏松,就会加大感受风邪的可能。

若风邪单独犯于肌表,则会出现发热恶寒等常见的表证;

若风邪犯于经络,致使经络阻塞不通的,就会引起肌肤麻木、口角歪斜,最典型的便是因为吹了冷风以后引起的面瘫了;

再严重者则为肌肉僵直、痉挛、抽搐。而要是要出现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风,则是中医所言之“中脏腑”,而多责之于内风。

对于中风的病机,有虚、火、痰、风、气、血等论之。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发现“瘀血阻滞脑络”为中风病的病理关键环节。分虚实而论,以虚而言,精虚则精血不充、血少而行迟为瘀,气虚则行血无力而为瘀;以实而言,嗜食肥甘,恣好烟酒,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滞脉络而致痰瘀交夹;或痰生热,热生风,风助火热,燔灼津血而为瘀;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生风生火而致瘀。

总之,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瘀血这一主要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无论是肥胖、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还是脑出血等,其病理改变都符合中医瘀血的范畴。

在中医上,也有很多经典的方子,比如著名的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方剂。

然而,古往今来的众多杰出的医学家,乾隆御医黄元御堪称是独树一帜的,那么他对于中风的治疗又有什么良方呢?这个还真有,那就是桂枝乌苓汤。

桂枝乌苓汤全方共六味药物,分别为桂枝、芍药、甘草、首乌、茯苓以及砂仁。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对该方的主治归纳为中风之“左半偏枯者”,也就是中风后左半身偏瘫。

黄元御认为,中风乃“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所以它的根源在于脾土,所以别一见到中风这种疾病,就盲目祛风。

也就是说,四肢正常行动,轻健柔和,需要营卫之气的充盛,而营卫则赖于脾胃之灌注。若肢体阳气亏虚,脾土不温,则湿邪犯脾,气机凝滞不通,气血不行,故四肢失于濡养。且营卫不足,腠理疏泄,风邪趁机而入,则发为中风。因此,中风虽中于风邪,却“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

此外,黄元御还指出,肝藏血而左升,若血分偏虚,则病于左,因此为左半偏枯也。所以治疗这样的中风,需要从肝及脾两脏论治。再回头反观此方,桂枝可解表消风邪,同时可通行血脉,芍药养阴调营,合桂枝酸甘化阴,充养阴血;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也为养血分之药;茯苓、砂仁则治在脾,一者健脾利水渗湿,一者燥湿,以除土湿。甘草即可补益中风以养脾,又可调和诸药。

虽为中风,但乾隆御医黄元御设立桂枝乌苓汤却未单纯祛风,并且整个方中只有桂枝有些许祛风的作用。但他创立的这个经典方剂却紧抓病症背后的病机,从本而治,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那般。也可从这里发现黄氏在中医诊疗之中的智慧与功底。

当然,中风也分为很多种,也需要辨证施治,也需要日常调护,更为重要的是中医“治未病”思想,预防远大于治疗,《黄帝内经》早有明言,“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风病恢复早期的病理关键在于脑络不通,水瘀交结,互阻颅内为基本特征的“颅脑水瘀证”。 经云:“谨守病机,无与众谋。”把握了本病的病机,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总之,在防治中风病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在辨证论治原则下,早期着重预防,中期注意化瘀,后期重视调护。

由此可见,预防有多么重要。当然若已经患病,建议及时治疗,越早干预恢复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