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说「无心」之「心」?

 一人一心一念 2024-04-29 发布于云南

诸佛祖师常说“无念为宗、无心修行,人往往错会这些心法! 合道、般若无知”。但是我们修行人往往起有无情见,妄以为“无念”就是不动念头,“无心”就是不起心思,“无知”就是如同草木,却不知道真正的“无念”是即念无念,“无心”是即心无心,“无知”是即知无知。这种妄想情见不仅错会纯正佛法,误导自己和他人;而且修行易走极端,误入岐途,把佛法与世法打成两橛。
首先,“无念”,众生不知“念本无念”,堕在有无念中;佛祖能得“无念”,因为知道“念即无念”。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过去佛;过去不有未来亦空,是未来佛;当下念念不住,是现在佛。
其次,“无心”。众生恒自无心,却妄以为有心,是为大妄想。佛祖知心当体即空,直了无心,即心无心,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难道是百无用心才叫无心吗?如镜照物,难道宝镜是有心留影吗?一念心起,如风吹水,难道澄水是有意作浪吗?我们不妨一念回光自照,便知念头本来无根无绪,无名无状源无所源,不了可得,才知道心念本来清净,即心无心,了了识心,是心作佛,念念相应,念念成佛。经云: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永明大师说:“若不直了无心之法,虽对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现前。”长清师父说:“知心是妄,则妄心成真。”如果深明此义,则整天千思百虑、研究创作,又有何妨?(当然关键要如实知!要明心不可得!)
复次,“无知”。般若无知,方能无所不知;虽然无所不知,实即无知。佛肇大师说:“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这就是外顺内虚、知即无知,不是草木瓦石那样无知无觉,而是终日见闻觉知而不存知立见。万相只是一相,无相;万念只是一念,无念。你立知立见,又安立在哪里?
最后,无念也好,无心也好,无知也好,不是故意去无念无心无知,而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日出东海,月上西山,葵花随日而转,芭蕉闻雷而开,雨打苇子三点头,风吹老树嗷嗷叫,难道也有心有念,立知立见,说是“我出我上,我转我开,我点头我叫声”吗?圣人无心应物,如雁过寒潭,如日月经天,如四季运行,不论是吃饭睡觉,安坐走路,还是思维创作运筹帷幄,都不安立知见,说“我在行住坐卧、我在思维分别”。既不执着有我有他(七识恒审思量),也不执着实有分别(六识周遍计度),因此思维也无心,分别亦非意。《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世俗之书《山海经》提到“磁石吸铁”时也说“物之相投,出乎意外”(修行人往往错会这些心法!这个“出乎意外”用得妙!修行人往往错会这些心法!)
那么,如何去实践呢?若随念起念落,一一皆知其相,不作他想,则妄念虽有而空;所知者是相,能知者是相,无一心可得,是为明心;知相而不住相不思不觅,是为无念,是为正念。

佛法漫谈|论“心”

《楞严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我们学佛,旨在提高智慧,了脱生死。修行的关键,是在心上下功夫。若能对心的生成、状态、特性,变化规律,有所了解,这样,就会更为稳妥的把握好修心过程。下面逐步展开对心的探讨。

一、虚空与“心”的概念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是什么?心是受外境影响,具有觉受(受),具有思想(想),连续思维造作(行),不断记忆存储(识),以致滋生万法(色)的灵体。综合其心理行为,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

虚空中一切万物,从无到有,从有还无,无不周而复始,迁流不息的变易着。显然,是虚空演化了万物。若无虚空,何来万物。故虚空是万物之根。佛教对万物的滋生演绎,有着最究竟的见解,即是“心生万法”。那么,虚空的心是什么样子呢?

佛说解节经》“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微细甚深难可通达此言希有是无对说。世尊若世尊正教中勤修观行诸比丘等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尚难通达。况诸外道在正教外岂能证知一味真实。佛言如是须菩提如是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见最难见遍一切处一味真实。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

从量子理论角度看,形成虚空的基本元素,也是唯一元素,是虚空子。虚空子本非生灭,体量小而无内,却无处不在。正是由于这无穷数量、浩瀚无垠的“虚空子”海,才彰显出大而无外的虚空法相。

虚空能够滋生万物,全赖虚空子的活性(或称灵性、觉性、佛性)。在如下讨论中,将虚空子改称为“佛性灵子、佛性子”更为贴切。此也正是佛说解节经所言及的“一味真实”

虚空本是无有限量的“佛性灵子”海,佛性灵子在虚空中只是一个灵性点。其虽有灵性,却不具备思维。就如同电视屏幕中的一粒像素。唯有当无量多的佛性子聚集,形成有限的立体佛性灵子场(灵能场),就好似足够大的立体屏幕,才能具备思维和成相能力(多元组合排列)。这就如同电视屏幕,具备足够多的像素,才能显像一样。这种能够思维成相的有限立体灵能场,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心体。唯有这样的心体存在,才能具备心理行为(五蕴)的变化。

注意,心体是具有边界的,有边界必有中心,有向心力。心,又等同于中心。心(中心)若生起念头(产生心力),必会引起心体内部自由灵能的排列灵动。故心(中心)具有思维主宰性。心动(心力造作)生识(记忆存储),就会在心内产生记忆存储,故心思万法,必为滋生万物打下基础。诚然,万物都有中心,但若无灵性,不为有心。

再看广阔无际的虚空,虽遍满灵性,却无有中心。无中心者,必定无心。无有心者,自然无情。故知虚空,仅是个充满灵性的“无心地”。虚空既然无心,自然如如不动,没有心力作用于漫无边际的佛性灵子海,使得佛性海完全处于原始自在的“虚无状态”之中。

处于原始态的佛性子,常显现“空、觉”两特性。“空”是指佛性子体量小而无内,具有极虚弱的灵能,相对不占据空间(注:若绝对不占据空间,虚空也就不存在了)。“觉”是指佛性子具有活性(佛性)。

佛教把“完全处于原始态的佛性灵子海”,称为:虚空、虚空法身佛、如来藏、真如实相、一真法界、真心、真我、等等。我国道教称此为“混沌状态”,或“无极状态”。显然,无心的虚空,没有心力造作,是无法满足“心生万法”的。

二、心是怎样生成的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尔时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即以金刚三业向诸如来作如是言。诸佛世尊,当知虚空与一切法,非和合非不和合。虚空无所行,一切所向,及一切处,无所出现。诸如来当知,诸梦想法,亦复如是。即彼一切法,皆从梦中平等出生。如佛世尊,一切如来亦同诸法,皆从梦中平等出生,随顺安住。诸如来当知,虚空无色相,亦无所出现,无对复无碍。彼一切法,离相无碍,亦复如是。”

由于佛性子的活性使然,虚空不可能永远处于虚无的原始状态。一旦某些佛性子灵能,产生极微变化,或相互扰动,原始态的佛性子就会从“虚无”,转化成“渐有”的“变异态”。处于变异态的佛性子灵能,要浓稠于原始态的佛性子灵能,并会随缘显现出“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特性。由此也就具有了形成心体的初机。

注意,原始态佛性子,法相虽为“虚无”,但绝不等同于空无。也就是说,虚空绝不等同于真空,因为没有任何条件,能够支撑真空的存在。而变异态佛性子,法相虽为“渐有”,但绝不等同于实有。而却有可能随缘,逐渐变异成实有。当然,变异态佛性子,也可在没有外力的束缚下,会自然逐渐恢复到寂静虚无的原始状态。

若当两变异态佛性子之间,具有完全相同的变异程度时(同类),便会产生极大的互缘相关性。由此,相互之间便形成了引力(量子纠缠)。当诸多同类佛性子聚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庞大、有限的球状灵能场体,这就形成了“心”。此“心”也是万物的初始状态。佛教称此“心”,为虚空法身佛的“化身佛”。我国道教称此为“太极状态”。

各 jiao 派对心的称呼很多,譬如:法身、净土、秽土、刹土、神识、灵魂、魂魄、灵能场、灵界众生,等等。其中灵界众生,又可划分为:佛、菩萨、罗汉、天、人、神、鬼、等,都是变相对不同结构“心”的称呼。所以,“心、佛、众生,本三无差别”。

《六祖法宝坛经》“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此句充分阐述了“心情”二字的含义。虚空无心,不具有情,是不可能滋生出万法的。更进一步若无佛性,一切就会“陈僵死寂,虚空不在”。

从上述探讨,不难看出,从浩瀚如如不动、且无有心机的虚空,一旦缺失整体心力的管理,在局部就会形成潜移默化,逐渐分化变异成无穷数量的“派系团体”。也就是说,佛性子从原始态,会随缘转化成变异态,使得虚空形成无穷数量、体量不同大小的心体。或者再换一种说法,虚空法身佛具有无穷数量、体量不同大小的化身(无量诸佛)。有了心体必有情怀,故此,有情必有种,万法由此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