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散:临床运用】

 昊晟堂 2024-04-29 发布于山东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原创 齊守壹 学海拾零 2024-04-12 07:00 广东

伤寒论》第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古代剂量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煎服法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随证化裁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万病回春》四逆散:伤寒,阳症似阴者,是火极似水也。自热以至温,由温乃至厥,是传经之邪。轻则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汤。

古代剂量  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煎服法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医贯》四逆散:治阳气亢极,血脉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若阴证,则上过乎肘,下过乎膝,以此为辨也。)

血证论》: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者,何也?盖虚寒固有四逆症,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伏,非玉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汤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1、伤风病脉证并治: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困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2、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齐医生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即四逆散。

医宗金鉴》:凡少阴四逆,虽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者,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诸证也。今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惟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
    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齐医生评注对于四逆散证,有很多解读它的古代医家。有的医家认为“四逆”乃邪气入深的结果,比如《医学入门》即持此观点:“方意以邪渐入深,则手足渐冷,是以用枳实之苦,佐甘草以泻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经曰:热淫于内,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是也。”

从四逆散组成上来看,上述解读似乎有点道理,但结合《伤寒论》方后【随证化裁】“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来分析的话,《伤寒论》中四逆散的病机用“邪气入深,邪热淫内,热深厥深”来概括的话,又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是“邪热淫内”的话,为何频繁使用桂枝、附子、干姜、薤白等辛温之品?这与中医基本理论“热者寒之”是不相符的。

所以,笔者认为:《伤寒论》四逆散证的病机概括为“阳为阴郁,阳郁厥逆”比较恰当。

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后世医家临床上运用四逆散治疗肝气郁结或肝脾气郁等则属于对仲景之学的传承和发展了。

根据“火郁发之”理论,有医家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里热证(热邪郁遏在里),也属于后世医家对仲景之学的发展了。《医贯》及《景岳全书》谓四逆散“治阳气亢极,血脉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若阴证,则上过乎肘,下过乎膝,以此为辨也。”说得即是这个意思。

这也启示我们:学习《伤寒杂病论》,首先要学懂《伤寒杂病论》的本原理论,辨病脉证并治(辨病—辨病机论治)思想,其次还要学习其他中医古籍,传承古代医家补充发展仲景之学的对临床实践确实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精华(即传承精华),最后博采众长,验之临床,护佑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