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已经有了定论,现在凡是喜爱书法的人都很关注这件事,有的人想看看国展上会有哪些好的作品产生,也有的人想看看国展上的作品有多好,还有的人也拿着自己的作品跟国展上的作品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其实,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在观看十三届国展书法作品的时候,有人就推出出一幅楷书作品,认为这是非常有震撼力的作品,下面我们先看看它是如何震撼人们的。 上面的这幅楷书作品就是那位书法家所看到的楷书作品。先说一下,对一幅书法作品的看点,其实在现场观看的效果要无比在媒体上看更好一些,加上现场观看巨大的尺幅,也会带来自身的震撼力的。但如果在平面上看,这样的效果和震撼力自然不知道要减去多少,这个没有统计,只是一个感觉而已,因此,大家在观看这幅作品时,应当把它放大来看,或许能看出一些“味道”。 明眼人一看,这幅巨幅楷书作品,是以颜真卿楷书为底,再加上作者对古代多个经典作品的取法,便有了作品的传承性。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或创作作品,一定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写,而是要把古人的经典作品作为学习对象,即使在创作时,虽然在写着自己的感觉,但作品的“基因”当中,依然是离不开所学古人的影子。这幅作品,一眼看上去就是学习过颜真卿的楷书,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从取法上看,作者并没有只学颜体一家,而是对北魏的摩崖作品,如《石门铭》等魏碑作品涉猎不少,例如在作品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作者在楷书的“势”上就是借鉴了《石门铭》向右上倾斜的势,当然,书法作品的创作,不能只是借鉴字形,这样就会单一了,而这幅作品,不仅“借用”了颜体楷书的笔法,而且还借鉴了《石门铭》的“势”作为作品的主要创作风格,这样的创作不能不说是一位高手。 说了取法和势,还有一点需要作一说明,那就是作品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我们可以在作品中看到,楷书就是要符合古代楷书的某些特点和要求,当代楷书为了表达书法的艺术性,并不能说是就是完全推翻古人对楷书的表达方法。这幅楷书作品,从整体上来说,是颜体风格没问题,那么它是如何表现的?我认为,细节处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作者对每个点画的收笔处理是相当谨慎的,也是很到位的,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尽可能地把颜体楷书的特点表现出来。 但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对这幅楷书作品的看法则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这能叫楷书作品吗?这样也有震撼力?看来当代书法家也只能写出这样的楷书作品了,还是好好把颜体理解到位再创作吧。也有人说,现在那些评委都很喜欢丑书,写出这么难看的字,也是国展作品?当然,还有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创作,也不可能把古人的字照搬上来吧,那样能叫创作吗?对于上述观点,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一起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