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玩造假无处藏,从器底鉴定古瓷新旧,只用4点

 天空的迷彩pv2w 2024-04-29 发布于天津

天下寻藏2020-08-14 14:52

瓷器鉴定方法

瓷器的鉴定方法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科学仪器,二是依靠传统经验。传统鉴定方法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

瓷器的胎体是由瓷土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在其外表施釉烧制后便成瓷器,胎为骨,釉为肉。观察胎体是瓷器爱好者最先接触到的鉴定方法,通过对瓷器断面、器底露胎处、修胎痕迹以及胎色的观察来区别瓷器的新老。

以下分四点介绍一下区分新老胎体的方法。

(1)跳刀痕、螺旋纹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时形成的放射性条状痕迹。瓷器拉好坯后在挖足、修足时如刀不锐利,或轮车的旋转之力不均匀,易导致坯体上产生放射状条纹,即是跳刀痕。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仿元青花瓷片做旧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认为是老瓷器真品,对于跳刀痕也需要认真辨伪。

仿元青花跳刀痕

仿元青花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从底足边向中心呈现放射状的细条纹,这种放射状的条纹宽窄、长短不等,呈不规则状,有的非常明显,也有不太明显、隐约可见的痕迹,有宽一些的,也有细密的,且大多数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朴自然,没有人为故意造作现象。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为是刻意而为,故放射状的条纹较整齐,规规矩矩不够自然,放射状条纹或旋转纹凸起,有的如搓板状,与历史上的工艺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较大差别。收藏爱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征,就很容易辨别真伪。

(2)泥鳅背

泥鳅背是指明、清官窑瓷器足背皆削得圆润,俗称泥鳅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对光润,有质感。

新仿器底足边或器物的沙底表现则过于溜圆,能观察出人为磨制出的痕迹。凡器物足边或砂底过于光润者都值得怀疑。

新仿器底足边

(3)火石红

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呈桔红,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被称作“火石红”。

“胎红”主要表现在器物足边胎釉结合的地方会出现一条较浅的桔红色圈线

青花松竹梅纹罐,明正统

浓重的火石红底、浓重的火石红圈足等现象在仿品中都有表现,但都是人为造成的,值得注意。最常见的做旧痕迹是一种散点式铁锈样斑。

现代仿品铁锈

现代仿品的火石红现象

近 20 年来市面上常出现有一种臆造品,此类臆造品从器表看地釉为淡粉红色,很轻薄,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应属“胎红”的另一种。此类器物的胎体是人为制作的红色胎体,使藏家误认为成化官窑的真品。其实明代成化传世器物的釉面白而肥润,胎体较轻薄。

现代臆造品

因为成化时期胎体如果透过阳光照射,胎微微显稍许肉红色,这是明代早期圆器的特点之 一。针对这一特点,景德镇制作的臆造品其胎体不用阳光照射,器物表面便呈现淡粉红色。

(4)糊米底

此现象在明代传世品中主要表现在宣德、成化两朝青花或黄地青花盘的盘底。这两朝较大的盘子一般多为白色或灰白色的胎,经烧制为无釉砂底。 而“糊米底”作为砂底的一种,其盘底为糊米状。

明成化糊米底

现代仿古瓷有意仿烧的糊米底呈黑糊米状,还有凸起的铁斑,分布得很均匀, 用手抚摸不平整,与真品相比差别较大。

现代仿古瓷的“糊米底”

若各位藏家手中有藏品欲要出,笔者常年从事于藏品拍卖,现负责藏品征集,为民藏出一份力。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