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系列】谈魂论魄话养生 转载

 彭心融国学 2024-04-29 发布于北京

——漫话老子的唯物人生观

华夏民族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的东方大地上为了生存,与洪水猛兽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殊死斗争,在共同劳动中不断探索宇宙奥秘,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留在历史记忆中的就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改天换日的传说故事,载入《易经》的还有:“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等可考的文化孓遗。无论是历史记忆或载入史册的文化遗存,如伏羲八卦、河图、洛书、太极阴阳鱼等等一系列源流清晰的孓遗,都说明一点:崇尚自然的华夏民族是扎根于东方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原始民族,华夏文明源于物质世界之肇端,传统文化百世流芳。老聃(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史称老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生活在我国春秋晚期的周王朝守藏史,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历史文献典籍,为君王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由于工作关系他接触到上古遗存的大量文献典籍,从中接受上古先哲所创作的《八卦图》、《河图》、《洛书》、《易经》等为代表的“道”文化,唯物辩证思想的教育熏陶,撰写了五千余言被后世称为《老子》的著述,创立了华夏民族独具特色基于《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学说基础上,关于物种起源的“道源说”。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他以唯物论的立场观点阐释世界起源与运动发展,同时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的种种事例,阐发关于“道”的阴阳学说精髓,揭示了世界万物打自娘胎起,就蕴涵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造物能量;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内涵的阴阳两性由矛盾产生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运动规律,贯穿着事物生命运动的全过程;而且万物都处在有规律性的周期运转和规律性缓慢改变的进化状态中。为此《老子》指出:“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道可道,非恒道”。总之老子的道学理论是源于崇尚自然的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的文化结晶,创立了基于阴阳学说的物种“道源说”。老子在著述中对于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都是依据“古之善为道者”所创建的“道”文化,联系生活实践,经过“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科学严谨的理性思考后,对观察到的现象以科学态度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如对立统一规律,指出:“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关于量变质变规律,指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里所说的“复之”是指新一代的生命,紧接后面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句话意味着新一代的生命又开始延续老一代生命轨迹的新征程,即使性命还会结束,但生命运动却永远不会停止。这是阴阳学说对物种进化的描述,若照现代的理论说法,这种传宗接代的生命延续轨迹,就是新一代生命轨迹对上一代生命轨迹的否定,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综上所述这些存在于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三个规律,是华夏民族老祖宗长期探索宇宙奥秘追根溯源发现的事物运动规律,而老子则是以文字对此进行了精确的阐发。当然这不是空穴来风的凭空想象,而是老子在阅览古籍,从“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再加以“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的亲身孜孜不倦的反复体验“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的理性思考之后总结出来的。这是凝聚着祖祖辈辈先哲们心血的智慧结晶,由此可见《老子》著述与其社会实践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代表了华夏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优秀文化。说明这种源于原始社会肇端的本土文化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文字创制,无不启迪于对自然的观察与探测,原始的根基就是唯物论,不是那些迷信上帝创造人的“神造人说”学者,想用西方的“考古”办法来寻找遗迹,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事实说明所谓的“天神”乃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但是十分遗憾的是,这部以公有制社会为蓝本,从唯物论立场出发,以唯物辩证法理论阐释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老子》,其中心思想是通过宣扬道学理论,猛烈抨击私有社会统治者的贪婪本性,为所欲为盘剥百姓造成的种种“不道”现象;试图依借贤明君王的地位与仁心倡导变法,以达到扭转局势之目的。这是社会贫富悬殊、公私矛盾激化的反映,这是发生在二千五百年前,我国春秋时期封建私有社会里的从上而下试图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一场改良运动。因其是“以道佐人主”的和平方式举步维艰地进行,结果被保守势力以武力摧毁惨遭失败。虽然有个别如郑国由执政子产强力推行的惠民政策也曾取得暂时成功,可是一旦领导人发生变动,即使取得一定成果也无法得到保障。因为私有社会是有权就有一切的权力极端私有化社会。周王朝大权旁落,群雄争霸,诸侯国“以兵强天下”已成为你争我夺实际社会主宰。老子的道学理论虽然能得到下层弱势群体劳苦大众的理解与支持,但得不到上层强势实际统治者的认同与接受。更缺乏坚强的武装力量做后盾,面对近在身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保守势力,最后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空想而化为泡影。公元前376年在老聃死后的百年左右,随着韩、赵、魏三家分晋曾经的霸主晋国遭瓦解,历史进入更加混乱的战国时期。此时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名叫李耳,是个“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隐君子”,因厌倦战乱,为逃避现实而创立道教。他喜欢读书,于是将《老子》五千余字的整块文章,按照道教“九九归一”的还原理念,不顾原文结构的逻辑关系,分解为八十一章独立炼句,分成道与德上下两篇,进行重新编排,制成规范个人品行修为的教条,作为教内使用经典,故取名《道德经》。不过,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还依然是老聃的原貌《老子》,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韩国公子,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在著作《韩非子》中,就收有他研读《老子》的《喻老》、《解老》两篇心得。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可是由于对百姓施行暴政统治,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只历二世仅存十六年,就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被推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首先进入秦都咸阳建立了汉朝。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篡汉,诸呂作乱。公元前180年周勃、陈平平定诸呂之乱后,拥立不争权夺利的刘邦四子代王刘恒登基,是为西汉孝文帝,由于他崇信道教,为了消除因“呂后篡汉”造成社会动荡的政治影响,在道教方士河上公(方仙教开山祖师)的指导下,潜心研读《道德经》,推行“无为而治”并颁令作为考核朝廷命官的政务内容。由于皇帝的尊崇,李耳《道德经》就取代老聃的原貌《老子》堂而皇之地在世上开始流传,同时老聃的原貌《老子》也逐渐从世上消失。由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作者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于公元前104年接任父亲司马谈的太史令职务,开始撰写《史记》。由此可见,他生前虽然博览群书,就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已经销声匿迹的原貌《老子》。虽然发现老子的年龄“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的说法不合情理,他也对李耳的家世做过详细考察,但懾于皇威,只好由着道教的传说,以“其修道而养寿也”的谎言自圆其说,从而铸成了一宗二千多年来未能澄清的谜案。直至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在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下葬的第二代轪侯利豨陪葬品中发现有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手抄本,《老子》的原貌方才重见天日。事实证明,原貌《老子》才是老聃的真正作品,《道德经》系道教祖师爷李耳冒充老聃抄袭原著搞学术造假所为。从文章结构与题名的改变,也能明显看出,它与《老子》的不同之处。由原貌《老子》篡改的《道德经》,虽然原作者的唯物立场已被改变,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也面目全非,不过,自16世纪传入西方之后,《道德经》中的许多条文,尤其是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等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与认同。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易经·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位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的拉丁文译本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师承康德的黑格尔,更是把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名言奉若神明,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最早提出了二进位思想的莱布尼兹,或者后来成为辩证法奠基人和阐发者的康德,还是师承康德的黑格尔,乃至后来吸收黑格尔客观唯心辩证法合理部分创立唯物辩证法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显然他们关于辩证法思想的传承与理论建立,追根溯源无不来自于我国《易经》和《老子》,并称老子为真正的辩证法之父,可谓实至名归。华夏民族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老子乃世界上独一无二直接从探索宇宙奥秘揭示自然规律中,发现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于社会改革实践的创始人。说明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华夏民族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民族,所创立的以“道”阴阳学说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直逼物质世界的源头,且有确凿的文字依据和史实证明。尽管社会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从原始渔猎社会、农耕社会到后来工业社会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或进一步朝未来更理想社会发展,无论社会制度如何变换更替,其运动发展必须遵循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经历蕴含着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洗礼,才逐步走向美好的明天。自然规律告诉世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关键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征程中,必须理性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握方向才能不断进步。而且要求统治者都必须坚持“以下为基”形成以民为本、深根固袛的政治体制,让广大民众充分享受“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幸福生活。这也是老子在著述中,从头到尾再三强调要努力追寻的奋斗目标。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老子》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是老子对“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统治者发出“吾见其弗得已”的明确警示信号,指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妄想把体现大众集体意志的天下占为己有,人民不允许是不会得逞的。这里的“神器”二字是从精神层面用于指代国家,意思是国家是体现人民意志的容器,不能私自凭武力占为己有。做为国家的统治者必须遵循事物运动发展规律,领导人民探索自然,把握运动规律,目的在于驾驭自然趋利避害,为人类生活创造美好未来。历史证明,凡是少数人欺压剥削绝大多数人的政权必然会垮台;能让绝大多数百姓过好日子的社会才是长治久安的好社会。原貌《老子》没有题名,整篇总共五千余字,故称《五千言》或《五千文》;学术界为体现作者思想,则名之为《老子》。把《老子》改名《道德经》,这是没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所为。若照书中内容而言,题名《养生经》则更为恰当;因为所论述话题均与养生有关。不但自然要养生,社会也要养生,人类更要养生。因此这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养生经》。所谓养生就是要遵循“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自然法则,保持正面与反面因素之间能相对稳定的中和状态,做到“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辱”、“ 知其白,守其黑”,要有能够包容正反两面的宽大胸怀,不至于因矛盾激化而破裂,同时注重发挥正能量作用去抵消负面的影响;而且要以压制为宗旨,不以消灭为目的,“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绁,光而不眺”的中和状态。这就是符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要避免物极必反由量变而质变。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趋利避害”是祖先在开天辟地创建美好家园中长期奋斗形成的共同理念。《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老子所以把这一大段写在文章的前面,作为开头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进一步发挥,从逻辑关系讲,其作为文章论述总纲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这是警示世人,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还得善待自然。自然是哺育人类的母亲,还是教诲人类的导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于足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况于人乎?”自然不但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来源,还以它的精神启迪人类的智慧。人类在改造自然中要怀有敬畏之心建设美丽的家园。《老子》曰:“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臘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社会的安宁是人类生活美好的保证。 《老子》最后以“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作为文章的收尾。旨在画龙点睛亮出,文章针对的主要目标与重点对象。《道德经》将《老子》整篇文章生生剁成八十一段,从而把这一句割为两半,分别放在第三十五章与第三十七章的位置。如此做法,完全是为了体现“九九归一”、“转老还童”、“返璞归真”的道教理念。不仅改变了文字原来所表达的意思,还破坏了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充分暴露出篡改者唯心主义的思想意识与宗教色彩。《道德经》也成了一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术造假典型。《老子》曰:“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话是对“道”为何物?进行科学观测后的实验结果报告。“望”是对“道之物”的静态描述,“忽”是对“道之物”的动态形容。“幽”是视觉感受,“明”是听觉感知。“请”是指“道之物”的内涵,“真”是指“道之物”的外貌,“信”是表示其中蕴涵的规律性。这种详尽而具体的描述,说明老子对“道之物”的内部结构认识已达到非同一般的精确程度。这是今天现代科技手段,必须采用高倍显微镜甚至电子对撞机才能观察到的现象,竟然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能做到,实在太不可思议了!根据《老子》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述内容:“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进行分析,他所观测的对象是个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更摸不着的“道之物”。他试图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分别提取相关信息,由于“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也就是说,他根本无法从三方面入手只好结合在一起进行。然后将信息按照遗传关系来推断“道”的过去历史。“其上不攸,其下不忽”说的是“道之物”显现影像的痕迹极为纤细短暂,而且观测过后又“复归于无物”,这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几乎是一闪而过,所以用“忽恍”二字来形容。说明这“道之物”是个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但他是借助什么样的仪器设备进行观察的呢?没有说。能做到如此细致入微的观测,不借助先进工具肯定是办不到的。再从他对观察到“道”的组织结构分析报告“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的描述中可以知道,“道之物”的内部蕴含不简单:在其基因中不光有物质因子还包含着精神因子。说明,由“道”而生的任何物体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统一体。意味着根据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源说,产生的每一具体物件,都有各具不同的性质、性状、性能、性格。性质与性状铸就物件的壳体,性能与性格造就了物件的精神。物件的壳体是物件精神的存储器,所以老子将它形容为储蓄泉水的深谷,称精神为“谷神”。人的精神指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一般心理状态。因此养生的正确途径是要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入手,偏执一方的做法是荒谬而达不到效果的。就个人而言,能使肌体充满活力才是好身体。古人把生命体征,概括为“魂”与“魄”。“魂”为精神,“魄”指体质。身体的活力来自于“魂”与“魄”的紧密结合,而且肌体与精神都需要靠补充营养来支撑。所以支撑生命的营养也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两种。物质性的营养来自于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精神性的营养来自于全社会的精神世界。人的性命是魂与魄的结合,魄是物质的组合,魂是精神的汇聚;两者是生命的活力所在。个体的精神是大脑与神经的配合产生意识与表情;群体的精神构成了体现集体意志的精神世界。身体是精神的容器,由体内脏器与管道相链接,进行新陈代谢,滋养肌肉与骨骼维护肌体的健康。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相互有机结合生命才有了活力。人们往往只专重体质的健壮而忽略了精神的强大。《老子》指出:“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渴”。为了表达身体承载精神的作用,老子以虚拟“谷”与意识形态的“神”形象地作为解释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虚拟的“谷”指的就是身体“魄”,所谓“神”也就是俗称的“魂”。健壮的体魄必须与充满活力的灵魂相配合才会有生命力。在唯物论者眼里,灵魂是精神形象化俗称,世上没有可以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因此《老子》曰:“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翻译成白话意思是:负载着青春活力的营气(指灵魂)与体魄紧紧地合抱在一起,能够不分离吗?环绕周身运行的意念之“气”使器官、关节活动柔和,能调节得像婴儿一样吗?把面容身体都修整得漂亮干净并对着镜子仔细检查过,能够做到一点瑕疵都没有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不用去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吗?自然界生育的大门在开合,能够没有母性的角色吗?对社情民意要看得明白、听得清楚,能够不用去调查了解吗?万物生的生、长的长,生出之后生命是不能一直保有的,长成之后是不能一直保持最佳的主宰地位。这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能够生生不息保持健康、和谐、发展,称为“玄德”的道理。这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华夏民族伟大的科学宗师、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创始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者老聃向世人揭示的独到真理。他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过程之中,都不可能永远保持最完美的状态,这是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更新换代新陈代谢所决定的。人的性命有长短但不可能永久。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延长生命存在,但无法逃避客观的死亡规律。为了延长生命运动的周期,他特别关注人体成长过程的变化,还把它作为研究自然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参照样本。如:“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是本着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以人体的健康状况作为参照考察自然与社会,判断“含德”与“不道”的蓝本。如:“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这里的“闷”字,原文是闷字当中的心上多一口的古文字,字义应为连接体内器官的渠道。意思是,堵塞了体内器官连接的通道,封闭了器官体外的进出门户,他全身就会感到气闷而觉得昏昏沉沉不舒畅。打开被堵塞的通道,让进出门户畅通无阻,他终身就不须要去求医问药了。能够看到细小的东西叫明,能够抓住最柔弱的东西叫做强;运用他的生命智慧,恢复他的清晰意识,不要再遗留下身体上的病根,就叫做恢复正常的健康状态。又如:“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这段话就是引用上面的解释,用以比喻组织系统用人不当造成的后果。意思是说,知道情况的不肯说话,说话的人不知情况,这就像是体内堵塞了管道,关闭了门户一样;就要针对所以不肯说话和不知情况的原因,采取“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的针对性解决办法,让这些人端正态度改变作风,使各部门信息畅通运行正常。《老子》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自然界的“人”和社会上的“民”展开的。总的一句话,他是把关注民生,使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作为衡量是否遵循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准则。他用人体的健康状况来作比喻,体现了道学文化是“以人为本”,强调“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传统优秀文化。古语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何正确认识人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译成白话就是:生命出来就叫“生”,生命回归就叫“死”。在生命周期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占十分之三,处于老化衰亡期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样人类才生生不息繁衍下来。在死亡的人数中,不是自然衰亡,而是在活动中致死的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人类必须用性命去拼搏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曾经听说有个善于保护自己性命的人,在山路上行走从来不避开犀牛和老虎,进入作战的军中也从来不披铠甲和带兵器;犀牛没地方刺进它的角,老虎没地方抓住它的爪,敌兵没办法找到下刀的地方。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身上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人有生就有死,出生,入死,各约十分之三,因此保证了社会人口的基本稳定,其余还有“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这是由于恶劣自然环境和战争造成的人口死亡。换句话说,为了应付斗争的需要,就得“善执生”也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身体素质也就是养生,以减少在与凶禽猛兽搏斗和保卫家园战争中的非自然死亡。实际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份关于人口问题的调查报告。通过分析明确人口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从“善执生”方面着手,提高生命质量,稳定人口增长率,经受人生征途种种艰难险阻的挑战。由此可见关注社会民生的博大胸怀。《老子》曰:“死不忘者,寿也。”是说人的寿命不是用个人性命长短作衡量,是以他人的“不忘”为准则。也就是说,性命只是个人“出生入死”的旅程时限,所指的构成“魄”的物质,随着死亡的到来,会因丧失生长力而被分解回归自然。《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意思是说身体里承载的精神是不会死的,不但不死,还好像母性的生殖系统还会在精神世界里凭感染力进行繁殖。寿命则是属于精神领域的概念,指的是精神形成的“魂”是以在精神世界里感染力的存在为标准。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性命长短,而在于人生对社会贡献价值大小,因此真正创造伟大人生的人是永生的。父母赋予下一代生命,新一代在前辈们所创造的财富中吸收营养茁壮成长。同样新一代要创造更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回报上一代并培育下一代贡献力量。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历程。对社会进步作出伟大贡献的人,当他走完人生道路时,他遗体中的取之于自然界的物质,最终都会毫无保留地回归于自然。 “谷神不死的意思是说在人生旅途中所散发出的精神,将会永远活动在精神世界里。就像老子,他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为探索宇宙奥秘,揭示世界起源与事物运动发展规律,创建有道社会奋斗了一辈子,给世界留下了一本凝聚一生心血的著述。他的思想与智慧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永远照亮着人类通向美好未来的前进脚步。我们常说要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来之不易,为了人类社会的繁荣昌盛,我们都要热爱生命,用有限的性命创造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从而成就无限的寿命,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二〇二二年元旦写于温州安澜寓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