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惊鸣:干部人才永远跟不上?三招让干部成长提速

 万里潮涌 2024-04-29 发布于浙江
图片
  • 文 / 夏惊鸣,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业务副总裁,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导师

  •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根据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打造干部铁军》主题授课内容整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未经本人审核)

图片

我们说,和干部选拔标准‍‍同等重要的是成长机制。尽管我们讲‍‍将军是选出来的,但企业的‍‍人才跟不上怎么办?人才永远跟不上,这看起来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能做的,唯有‍‍减少差距,或者想办法找到好的办法,‍‍能够更快地减少这种差距。‍‍比如,‍‍加强内部的管理流程、制度建设,员工到岗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加强业务培训。包括建好‍‍后备梯队,将业务目标分步走等,这些都是企业的常规做法,也都需要时间。

01

成功企业干部快速成长的三个抓手

我总结了成功企业‍‍干部快速成长的秘诀,它有三个核心抓手:

图片

‍‍第一个抓手是‍‍以人为核心,把目标管理做透,培养干部队伍打胜仗的能力以阿里“中‍‍供铁军”的运作模式为例。中供铁军就是‍‍指“中国供应商团队”,它是阿里巴巴做To b业务的队伍,在阿里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中国有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崛起都与这些人才有关。‍‍美团迅速发展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把阿里做To b业务的CEO‍‍干嘉伟挖了过去,而且干嘉伟又带走了一大批事业部的‍‍人才。

阿里的中供铁军可以说是互联网地推业务的黄埔军校。‍‍‍‍我跟其中一个在供应链公司做CEO的朋友探讨过整个阿里中供铁军是怎么形成的。‍‍他谈到几点:首先,阿里‍‍能够创造出非常漂亮的概念——早启动、晚分享、‍‍中间抓陪访,‍‍这是区域经理和区域主管的责任。‍‍‍‍早启动,即早上定下一天的目标‍‍共识。中供铁军可以把目标管理做到以天为单位,‍‍更有周、‍‍月、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目标;‍‍晚分享是这一天下班后,复盘、比对所有人的成绩优劣,并由成绩好的人分享当天的做法及原因。比如,某人在某天的业绩非常好,是因为他与老客户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之后,‍‍主管或者区域经理还要找到那些‍‍做得不好的原因,通过复盘寻找改进方案;中间抓陪访‍‍是指,所有的区域经理或主管都‍‍要亲自带领新手或者业绩较差的员工,陪同他们访问客户。通过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你做我看、我做你看等方法,促进员工能力的成长。

所以,所谓的早启动、晚分享、‍‍中间抓陪访,其实就是一个目标管理的PDCA循环。如果全国一盘棋,所有的“铁军”都能这样,‍‍是不是就能创造良将如云的局面?并没有出奇不意的概念、行为,就是这么简单的流程,只要‍‍大家按部就班地严格执行,所有人,包括主管、区域经理、大区经理、CEO,从上至下都做好目标管理——实现什么目标、实现情况、复盘、中间的辅导,相信我们的人才都能够获得极其迅速的成长。

第二个抓手是‍‍岗位角色建设,也称为关键岗位能力建设。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集中出现一些关键角色、关键岗位的人才短缺,无论外部招聘还是内部提拔、培养,都是短板。内部提拔之后最大的问题是‍‍胜任力不匹配,背后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能力不足。而‍‍能力不足最主要体现哪些方面?体现为‍业务能力的不足。‍‍绝大多数刚提拔到新岗位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就要进行‍‍岗位角色能力建设。

比如,研发型企业‍如果采用项目经理制,最缺乏的两个关键岗位‍‍往往是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而且,提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上来,也还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很多企业立项混乱,真正有产出、有效果的项目并不多。一些企业将其归因为流程问题,于是建立项目流程、产品规划流程,之后,一切都得不到改变。比如,产品经理一定要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这个岗位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产品规划。但是,‍‍做产品规划是不是要有市场洞察?洞察之后是不是要有策略、有目标、有关键任务?对于这些要求,产品经理全部清楚、明白,但是具体到市场洞察环节,他依然不知道何去何从,因为他不清楚客户的情况、竞争的情况,‍‍或者虽然知道,但似是而非。

‍‍太多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战况的‍‍把握不足,以及策略思维的缺乏。这时,即便是掌握了战况,到底要用什么样的策略赢得竞争,也不知道。所以,我们的产品的规划流程‍‍很专业,大家也都在很认真、很辛苦地执行,但是内容错了,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个时候怎么办?‍‍围绕这个关键岗位角色做专项的集中培训,‍‍甚至给出一致性的工作场景。‍‍很快,有悟性的人得到了提升,不行的人就淘汰。一边是成长,一边是选拔、淘汰,‍‍这才是关键岗位的角色建设。

‍‍在岗位角色建设中,也包括了‍‍储备干部梯队的成长建设。

还是以阿里为例,核心是抓两头:一头抓储备,‍‍一头抓高管。

图片

为什么抓两头?第一,任何企业的职级都是金字塔式的,‍‍越往上职位越少;‍‍第二,‍‍在良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上面的职位都是从下面提拔上来的。这样,如果储备干部不健康,素质、价值观、‍‍能力都不合格,说明我们的整个梯队都不合格,企业还怎么发展?‍‍所以,人才梯队建设一定要抓两头。

‍‍有的人不知其所以然,‍‍看到别的企业设置管培生岗位,也跟风这么做。其实,这种储备干部的方式,就决定了未来人才梯队的质量不高,要么合格的干部不足,‍‍要么不好选拔。

为什么企业抓储备干部需要重视内部管培生?‍‍我们先来看阿里优秀销售M0的培训内容。

图片

首先是优秀销售的一天。这是一整天的课程。就是说,作为一个即将升任主管的人,我对我的下级这一天是怎么做的,要做到心中有数。不然就没有办法指导他。接下来还有三天的课程,分别是每天的“早启动、晚分享、中间抓陪访”的具体做法,不然就无法找到其中的问题。比如,阿里的晚分享是有设计的,首先要看当天的报表,谁做得好?销售人员会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分享?分享之前,还要引导业绩突出的员工,按照正确的逻辑去分享;中间抓陪访,也要培训员工学习每一个步骤,并且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举措。‍‍第五天的培训,是如何做好员工辅导、怎样去帮助他,这是一个核心。最后一天的课程是优秀主管的一天,用来培训一个未来的主管。要提前把应做的事情一件件地历练过,才会形成培养基层管理者的基本模式或者套路。‍‍

有些公司的培训看似内容丰满,实质上并不清晰,学员听课之后,仍然一头雾水。所以我认为,越是面对基层,越是不要讲得太多。到底应该怎么做,就是简单的几条。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执行,而且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如此,业绩肯定会好起来。

‍‍阿里的这个培训计划,还有一个特点,即除了一线员工,所有人都知道主管以上的干部都应该怎么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很好,这里面‍‍还存在一个二八原则——真正能够做出业绩并且做得很好的人,通常只占20%。因此,‍‍这20%的员工会成为阿里的储备干部。那么,阿里‍‍一线假如有1万人的话,就拥有了2000个储备干部。如果中层也有20%的高绩效人群,那么就拥有了400个干部的接班人。依此类推,在这个“金字塔”的上面几层,就形成了80个中高层、16个高层,以及4~5个统领全局的储备人才梯队。

上述培训内容,结合了‍‍基于打胜仗的领导力的五个要素,说明基层管理者要具备目标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因而在“抓两头”培养管理者的时候,不要导致基层的混乱。‍‍它本质上就是抽调优秀的主管,一起总结和复制‍成功经验的过程。它和一线是“一张皮”,能够实现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打胜仗的目的。

由此看来,干部或者领导者做目标管理,就是要‍‍让所有的主管依照规定动作,把事情做透、做好,从而实现目标。因此,快速‍‍培养基层管理干部的核心就是抓目标管理、‍‍抓PDCA循环,围绕目标管理把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复制下去。它首先要确保团队能够打胜仗,然后才是在‍向上提拔人才的时候,考察其他的素质能力。‍‍这是一个更快‍缩小人才差距的办法,也是一个核心抓手。

最近,我们也在帮助一家光伏企业做“铁三角”的组织建设,这是华为率先采用的一种针对大客户营销的组织模式,其中有三个关键角色:客户经理、解决方案经理、交付经理。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角色的职责都被描述得清清楚楚,‍‍但是局面还是一团乱麻,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做。我给出诊断以后,首先归因于没有关键岗位的角色建设,所以企业内部干部的角色认知出了问题。华为当年就是如此。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围绕着角色认知开展组织建设,比如把解决方案小组里的研发人员调到售前。这类调整,并没有影响原有的汇报关系,但是对他的角色认知的提高却能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十世纪末,我国‍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自2022年始,又进入了大力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缺少哪些人才?缺少“国家代表”,即能代表国家的“总经理”,因为没有人做过。‍怎么办?只能培训。培训中,讲巴纳德(美国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讲计划管理、时间管理等都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围绕着国家代表这个角色,做好几个核心职责建设:1.明确国家代表要履行的责任;2.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战略;3.遇到跨文化团队的开发者要整合前后台资源;4.运营结果的责任者要确保目标达成和风险可控;5.营造和谐的商业环境、树立正直的公民形象、‍‍建设良好的客情关系。

图片

再细分下去,‍‍每一个职责又要做好哪些事?‍‍理解公司战略、制定本地战略沟通与共识、匹配资源监督与实施,等等。在确保做好的基础上继续细化,还要把上述的每一个关键点都具象为具体的任务、动作。这个阶段,所有的项目培训都是实战,做不好的“回炉”改造,‍‍就是上一堂课所提出的“揉面”。这就是岗位角色认知建设。

图片

项目的早期培训‍‍大概就是如此,它是一种‍‍短平快的方式,先把‍‍岗位的认知建设好,后期‍‍围绕着关键岗位角色,认知、深化和完善营销岗位的学习地图。如此,‍‍集中6个月的培训,大量的准合格人才将脱颖而出。

图片

岗位角色认知建设是短平快的,可以少走弯路。‍‍揉一揉,让上岗者迅速建立认知,形成系统之后继续深化,就实现了升华——这是第二个抓手。

第三个抓手是共同纲领。它‍‍类似于当年的《华为基本法》,而且是非常有效的。‍‍企业内部有很多的矛盾、冲突、纠结,问题往往出自大家不同的认知。高管团队的认知‍‍能不能统一?老板的认知能不能回到这里,并统一形成承诺?只有真正思考想清楚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大家才会同心协力地建立起成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并不折不扣地给予落地实施。

很多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慢慢形成了矩阵制,既有事业部,也可能会有产品线。产品线上有产品经理、研发有项目经理,因此人才要向‍这个方面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一不小心,企业就会变得非常混乱,立项有很多,有效产出却很有限。‍‍注意,这种比例并不符合二八原则,甚至连1:9的比例都保证不了。

图片

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没有产品规划流程和项目流程导致的,但有些企业尽管在这两个流程上下了很大工夫,情况依然一团糟。所以,真正的原因并不在此,而‍‍是作为关键角色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围绕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投入专项岗位角色认知建设,才能真正扭转糟糕的局面。‍‍‍‍

产品经理的职责是什么?他履行职责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具体应该怎么做?要就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一展开调查,一次通不过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要‍‍不断“折腾”起来,促使这些干部的思维、‍‍意识、能力快速成长,局面才能得到改观。

所以,只要抓住这三个抓手,企业就一定能更快地解决人才跟不上标准的问题。

02

《华为基本法》的带来的启示

抓住了统一认知、‍‍岗位角色建设两个抓手,我们回头再重点讲一讲第一个抓手——‍‍以人为核心把目标管理做透,培养我们的干部队伍打胜仗的能力。

首先请问,我们是否了解《‍‍华为基本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经常讲,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二次创业阶段,但它不是企业真正的第二次创业,而‍‍是指企业抓住了一个机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营收规模越来越高、组织人员越来越庞杂。这个时候,企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组织能力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步伐,‍‍通常会出现以下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领导者善变,‍‍今天一个观点,明天一个主张,后天又来一个“妙招”,兵无定法、变来变去。现在培训很发达,‍‍今年大家听说一个模型,回去也要建模型、求变革;‍‍明年听人讲阿米巴,回去就划小核算单位;后年又听说了一个新模式,于是又发起一轮折腾……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上面变幻莫测,下面自然茫然无序、手足无措。

‍‍‍‍第二个现象是,组织内部思想不统一,甲说这样,乙说那样,鸡同鸭讲,妨碍了业务的发展,使管理一线的效率越来越低。

第三个现象是,‍‍企业做了很多管理活动,但似乎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大家都认为华为的成功是分钱的成功,也认同分钱的重要性,但发现,分钱之前,一切都还平静,分钱之后,反而抱怨之声不绝不耳。‍‍分钱分得好是激励,分不好则只有短期效果,从长期看,一定是不利的,后面的问题会越来越多,陷阱也会越来越多。分钱没分好,有些企业就开始寄希望于绩效管理,最后也是作茧自缚、民怨沸腾。所以,什么‍‍都搞不好,是这个阶段的特点。

‍‍第四个现象,是内部协同越来越困难。在这一阶段,企业普遍认为,内部沟通往往比外部沟通‍‍更难。

第五个现象,空降兵越来越多,却很难存活。

‍‍第六个现象,‍‍人才缺乏与人员臃肿并存。企业内部,一边是无人可用,一边又有大量冗员。

‍‍第七个现象,过去一些优秀的传统和做法正在逐渐稀释和异化‍‍。

普遍现象一定具有普遍的规律,其原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即系统性缺失。二次创业期的企业不论大小,‍‍只要没有完成组织能力建设、没有形成良性的管理体系,都有组织能力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问题或特点。一些千亿级企业亦如此。

‍‍‍‍系统性缺失怎么理解?企业创业期相当于小船,小船的动力和转向依靠人力划桨就解决了。同样,小企业靠几个能人的业务能力和团队的领导力就能成功。但‍‍大船靠人划桨能行吗?万吨级货轮,仅靠人力是不行的,要有发动机、传动轴、液压系统、通信系统、电子系统,等等。‍‍那么,没有完成‍‍组织能力建设的企业,‍‍是小船状态还是大船状态?如果两者都不是,那便‍‍是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靠人能行吗?有了管理、制度、流程就够了吗?还要有整个系统的良性配合。这就像是货轮有了‍‍发动机,但是两个齿轮是错位的,传动轴也还没打造好……处于中间状态的企业‍‍千头万绪,老板腾挪变换、左冲右突,却于事不补、劳而无功,其背后的核心原因一定是体系没有形成,包括内部的思维都不一致。

‍‍空降兵”为什么难以存活?因为‍‍系统不一样。比如一个人长期在纽约生活,对家门口的餐馆、便利店、理发馆、银行、商场都非常熟悉。突然有一天,他来到了深圳,一开始是不是也会发懵?让他给自己买个汉堡包充饥,也要费尽周章。这是为什么?系统不一样。更何况,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系统还没有形成,岗位上的人就像走马灯,今天是这个人,明天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怎么管理?此时的‍‍空降兵之难,要远远难于从纽约到深圳,更加类似于“荒野求生”的状态,目力所及之处,没有一点点可以利用的资源。一些‍‍‍‍素质或者潜质非常好的人,知道‍‍先去熟悉环境,着手调查研究,争取和大家混在一起,摸透这个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规律。这样一来,办什么事该找什么人,就一清二楚了。但在情况还没有摸透的情况下,一上来就信心百倍地行使指挥权,最终肯定会铩羽而归。因此可见,系统性缺失的企业,必然陷入方方面面的困境。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华为基本法》的作用是什么呢?

图片

‍‍首先要帮助企业家和中高层完成了系统思考。很多企业家有很多的智慧,但他的思维是跳跃式的。企业处于千头百绪的阶段,‍‍老板却没有经验。‍‍我们做咨询,面对的第一大任务通常是改造企业家,‍‍或者帮助他完成系统思考,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长足的发展‍‍。‍所以,‍《华为基本法》的第一个价值,也可以说是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帮助任正非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思考,让他不再变来变去,至少大大减少了他变来变去的情况。过去,任正非也是善变的,各种“翻烙饼”“揭伤口”,好不容易建好了一个体系,没过多久又变了。加上不断有新的干部涌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把火”,导致企业“旧疤添新血”。造成这种善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老板对此没有想透。‍‍没想透,人就没有主心骨;没有主心骨,就禁不住游说。结果几年以后回头看,光阴付之一炬,企业毫无起色,而且导致了中基层疲于应付、如坠雾中。

我们经常讲,企业不同阶段的转型,‍‍首要的是企业家的转型,而企业家的天花板就是企业的天花板。类似于天花板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帮助企业家完成系统思考,‍‍让他在管理顶层的原则思路上长出主心骨,‍‍这是《‍‍华为基本法》第一个价值。

‍‍华为基本法‍‍第二个价值是,核心高管或者骨干员工要对企业的方向和路径形成共识。这里更强调的是核心高管层,‍‍因为随着管理范围的增加,管理的难度也会变大。当年,彭老师带队为华为做咨询,第一个项目是办事处的建设与营销体系考核。那时,任正非提出要从县级市场向省级市场转型的目标,因此彭老师他们设立的考核指标中,就出现了“‍‍省级市场的营销收入增长”等内容。对此,营销负责人认为这个咨询团队在信口雌黄。他的理由是,作为“巨大中华”中的一员,华为在‍‍县级市场可与巨龙、大唐、中华等企业竞争,但向省级市场转型,要遭遇的对手就是北电、朗讯、阿尔卡特、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等世界500强企业,这相当于拿着鸡蛋碰石头,是一种纯粹的“找死”。

他说的对不对呢?其实是对的。但是问题来了,任正非提出,要向省级市场转型,要保证营销收入的增长;营销老总认为这是行不通的,‍怎么办?任正非认为:“在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基本命题?‍‍背后有什么样的规律?要按照什么样的指导原则?‍‍我们都没有想透,没有达成共识……”他说,“看来,这个问题不是理论能够解决的,要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他开始抓‍‍立项,做《基本法》。具体怎么写,要有哪些内容,不知道,但可以明确的是,要解决企业持续发展‍‍背后的指导原则,让大家形成共识。

反反复复三年,《华为基本法》诞生了。这部企业法的诞生标志不是书稿的完成,而是在华为内部形成了共识。这个过程很重要。《华为基本法》开篇第一句话:我们要在电子信息领域‍‍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精神成就顾客的梦想,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这是华为的愿景,也是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并作出承诺的一种原则,是华为未来要成就的自己。这时,‍‍我们再与营销负责人沟通的时候,禁不住说笑道:朋友,你连中国的省级城市都搞不定,‍‍怎么能做世界级领先企业?此时大家已豁然开朗,已形成共识,所以不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哈哈一笑,尽显意气风发。

所以,《华为基本法》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促使大家真正地思考企业的成功逻辑,并形成了共识和承诺。

我曾经在‍西北为一家餐饮企业做咨询。这个企业有两个元老级副总,能力较差,‍‍其中一个因经营不当为企业带来了几千万元的亏损。老板一直想换掉他们,但是又怕担上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骂名。要架空他们,又怕这两人起负面作用。一筹莫展之时,他找到了我。我说,你们可以着手做一个类似《华为基本法》的顶层设计方案,明确企业要做成什么样,怎样做才能成功,要用什么样的人,企业目标达成了怎样分配,以及,干部必须坚守的纪律,等等。做完之后,要组织大家讨论,‍‍形成共识,然后让每个人签字宣誓——‍‍一定会为了达成企业目标而坚守原则,并坚定地按照原则判断对错,把事情做好。

对于我的建议,这位老板是高度认可的。但他还是拿不准,要不要开除那两位高管。这时我不免问他:你想不想实现目标?想不想让企业的共同纲领变成一张废纸?我希望他能够按照共同纲领提出的原则,与这两位高管展开离职面谈。结果,大约一周以后,这位老板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事情顺利解决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两位高管并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而是很爽快地同意了离职。并且,他们的离职也没有在员工中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大家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了。

‍‍这仅仅是一个‍‍辞退的案例。我认为,订立所谓的企业法,其目的并不仅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但它说明了‍‍形成共识的重要性。因为根据企业共同纲领和‍‍组织原则展开面谈,是组织对个人的共识。《华为基本法》或者我们所提出的干部标准无一例外,所起到的也是同样的作用——形成‍‍核心团队的共识。

因此,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即共同纲领设计出来以后,必需要形成共识。如果企业家不坚定,下面的心力就会紊乱,共同纲领的作用将会大大减弱,甚至是失效的。出于这样的原因,党的一些重大政策、决议,也‍‍一定要组建专门的宣传队伍进行宣贯。否则,没有大家的研讨和认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解读,从而影响共识的形成。当然,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也要‍‍马上修正。

《华为基本法》的第三个作用,是绘制了“管理大厦”的总图。‍‍前面说过,管理之所以有难度,首要的原因是,它是一个系统。如果系统的‍‍齿轮之间咬合不好,工效就一定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华为为了鼓励员工去艰苦地区工作,对‍‍一系列的举措,包括薪酬、评价、用人等,都进行了相应变革。‍‍假设其中只有一个有变化,其他不变,措施就‍‍一定不能落地。两个变,一个不变,效果也一定会打折扣。‍‍比如,薪酬不变,但没有艰苦津贴,哪怕后面会有职位的晋升,员工的心里也会打鼓——‍‍万一业绩不好怎么办?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升的。

因此,《华为基本法》的诞生,就形成了华为这座“管理大厦”的总图,它有核心理念、‍‍宗旨、愿景,也有核心的价值观,明确了公司如何发展、如何经营、如何营销、如何研发,以及‍‍生产供应链怎样做、组织怎样搭建、人力资源、财务和审计怎样开展工作,等等,是明确了“管理大厦”总图的指导原则之后‍‍形成的共识。

华为的一位绩效主管给我们介绍了《华为基本法》中的绩效管理体系及其‍‍指导原则,‍‍言明了绩效方案的思路。他说:‍‍假设各个体系都能严格遵照执行,我们的管理体系大概率会形成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这是华为基本法的第三个作用。

《华为基本法》的第四个作用,即‍‍团队建设的核心抓手。它规定了‍‍营销、研发、‍‍生产供应链、组织、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等‍‍各个体系的指导思想,促使大家认真思考、研讨并取得共识。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了各自的体系应该怎样建设。

有一次‍‍在帮助一个企业做顶层设计的时候,老板跟我开玩笑‍‍说,夏老师,‍‍你们做管理咨询,不但要收我的钱,还得让我听你的话。‍‍我说,这不能算高人,真正的高人不但要收你的钱,还能让你听自己的话。‍‍这是个什么概念?是管理咨询能够倒逼企业自己想明白,倒逼企业自己推进工作。

现在,为公司做顶层设计的过程,我和我的咨询团队都不会直接给出方案,而是要求企业家及各个体系的高层一定要闭关三天,各自琢磨怎样才能‍‍做好团队建设,‍‍通过这个过程想明白,体系怎样搭建。如果他能够“完成作业”,其实水平就提高了。

在没有想明白的情况下,事情是做不对的。只有想明白了,将事情做对的概率才能大大提升。‍‍这也是我们干部‍‍尤其高级干部快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有些时候,我们也把‍‍‍‍原来的《华为基本法》称为企业文化。它后面会演化成三大纲领,‍‍作为一个核心抓手,这是我讲的‍‍华为基本法》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