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的四诊导论

 怡园藏玉 2024-04-30 发布于湖南

四诊 内经

灵枢第四·邪气脏腑病形 难经
望 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 --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 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 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切而知之谓之巧

比较《类经》、《难经》的望闻问切:

十度』:度脉、脏、肉、俞、筋; 度上下、度阴阳气、度君、度民、度卿。

(《素问第八十·方盛衰论》)

· 『五度』:度人→脉、脏、肉、俞、筋(《素问第八十·方盛衰论》)

· 七诊 《素问‧ 三部九候论》

黄帝问曰:何以之病之所在?

岐伯答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

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息太息,大约一息脉当六至。

(1) 常息──呼2⊕ 吸2⊕ 换息1= 脉五动。

(2) 太息──呼2⊕ 吸2⊕ 换息1⊕ 太息1= 脉六动。

02.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03.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04.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温病;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濇曰痺。

05.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疎乍数曰死。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

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所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

情。

1. 上观下观──上观:察其神色声音(面部)、下观:察其形体逆顺(身体)

2. 八正五中──八正邪:候四时八风之正邪,以察其表。五中部:审五藏五行之部位,以察其里。

3. 大小────即大小二便。

4. 人情有三──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同道人之情。

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察明,故能长久。

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来谈谈黄帝内经

的问诊重点吧

言而可知者也。 《素问第三十九·举痛论》

★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

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素问第七十七·疏五过论》

★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素问第七十八·征四失论》

★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歧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

令人悬心善飢。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

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灵枢第二十九·师传》

黄帝内经的问诊 1

饮食 居处 暴乐暴苦

形体 情志 气 脉

始乐后苦 精气

伤于毒 寒热

黄帝内经的望诊 1

形体分类 《灵枢‧ 卫气失常篇》

类型 外形  身之寒温  肥瘦大小  气血多少  结论

肥  

脂(肥) :腘肉坚,皮满。

   肉坚,卫气外泄

粗理→寒;细理→热。

    其身收小。

     血清,气滑少,→不能大。

    虽脂不能大

膏:

腘肉不坚,皮缓。

肉淖,卫气收藏,

粗理→寒;细理→热。

多气而皮纵缓

故能纵腹垂腴

多气→热→耐寒 纵腹垂腴

肉 皮肉不相离 身体容大 多血→充形→平 上下容大

众人

皮肉脂膏,

不能相加

不大不小 血气不能相多

(1)「脂」者:紧而满,故下文曰:肉紧身小。

(2)「膏」者:泽而大,故下文曰:肉淖垂腴。(※腴者:脐下之少腹也。)

(3)「肉」者:皮肉连实,而上下相应者,故下文曰:身体容大

黄帝内经的望诊 2

v 五形人: 《灵枢‧ 通天篇》

类别 特性 体质 说明

1.太阴之人:

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恶出,心抑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

多阴无阳→血浊卫厚→缓筋厚皮

外似忠厚,内心奸狡。

太阳之人:

小贪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无恩。

多阴少阳→小胃肠大

暴虐贪小,幸灾乐祸

少阴之人:

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虚说,志发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

多阳少阴

大言不惭,有始无终

少阳之人:

諟谛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

多阳少阴→经小络大→实阴虚阳 

自高自大

阴阳和平之人:

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顒顒然,愉愉然,旋旋然,豆豆然。

众人皆曰君子

重阳之人 :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

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

故神动而气先行。

阳实

黄帝内经的望诊 3

v 容色诊法: 《素问‧ 玉版论要

篇》

上下左右

各在其要

容色 治法 预后

色浅 汤液主之 十日愈

色深 必齐主之 二十一日愈

色大深 醪醴主之 百日已

色夭面脱 不治 百日尽已。

黄帝内经的望诊 4

v 人的五行分类 《灵枢_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行 外观 个性特质

木形 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 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

火形

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

疾心行摇,肩背肉满。

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

好颜急

土形

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

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安心

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

金形

方面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

发踵外,骨轻

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

水形

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

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

不敬畏善欺绍人。

黄帝内经的望诊 5

v 形气 : 《 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形之缓急 表现

形充而皮肤缓者 则寿

形充而皮肤急者 则夭

形充而脉坚大者 顺也

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 气衰,衰则危矣

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 骨小则夭矣

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 肉坚则寿矣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 肉脆则夭矣

气胜形者 (平人) 寿

气胜形者 (病而形气脱者) 死

形胜气者 (病而形气脱者) 危

黄帝内经的望诊 6

v 身形候脏腑 : 《 灵枢‧ 师传篇 》

藏之侯:

说明 外观表现

肺,为之盖 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 骷骨有余,以候

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 欲知坚固,视目大小

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 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 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腑之侯:

胃为之海。 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

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鼻隧以长。 以候大肠

目下果大。 其胆乃横

鼻孔在外。 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约

  

  黄帝内经之闻诊探讨:

黄帝内经的闻诊


v 病变的声音: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声知病

证型 表现 病机/虚实

中气之湿 声如从室中言 中盛藏满,气盛伤恐实

夺气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 气虚而郑声虚

神明之乱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

避亲疏。

此浊气上逆,心神已乱实。


v 嗅气味: 《素问·金匮真言论》

味办病

病所 其嗅

肝病 臊

心病 焦

脾病 香

肺病 腥

肾病 腐

一起来看看黄帝内经中的切诊吧: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1:

诊法常以平旦 《素问‧ 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诊法如何?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

可诊有过之脉。

v [note]: 平旦者,阴阳之交(卯时5~7点)。人身营卫之气,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阳分,夜行阴

分。迨至平旦,复皆会于寸口。

v 有过之脉:脉不得中,而有过失。

1. 脉者,气血之先:

2. 气血─→盛、衰、寒、热、微、平。

3. 脉 ─→盛、衰、迟、数、弱、和。

① 常脉: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此皆其常。

② 有过:反者为逆,凡此之类,皆有过之谓。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2

部位 上竟上 上附上(寸) 中附上(关) 尺 下竟下

胸喉

肺 胃 肾

少腹腰股

膝胫足中

内 胸中 脾 腹,两旁季胁

内 膻中 膈(胆) 腹,两旁季胁

外 心 肝 肾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3

春 夏 秋 冬

应 规 矩 衡 权

义 圆之器 方之器 秤衡 秤锤

气 发生 茂盛 俱成 闭藏

脉 圆滑 洪大方正 浮毛而见于外 沉石而伏于内

v 脉合四时

阴阳规矩

v 持脉之

大法

春 夏 秋 冬 内 外

位 浮 在肤 下肤 在骨 藏象 经脉

如鱼之游

在波

泛泛乎

万物有余

蛰虫将去

蛰虫周密

君子居室

按而纪之 终而始之

虽浮动

而未全出

洪盛于外 洪盛渐敛 沉伏在骨 藏象有位 经脉有序

医脉寻踪讲座资料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4:

v 四时藏脉之太过不及

常 脉

太过 (病在外) 不及 (病在中)

脉 病 脉 病

软弱虚而滑

端直以长

实而强

善忘,忽忽眩冒

而巅疾

不实而微 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来盛去衰 来盛去亦盛

身热,肤痛而为

浸淫

来不盛

去反盛

心烦,上见咳唾,下为气

轻虚以浮

来急去散

毛而中央坚

两旁虚

气逆,背痛愠愠

毛而微

喘,呼吸少气而咳,

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沉以搏 如弹石者

解迹脊脉痛,少

气不欲言

如数者

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

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5:

v 胃气与四时藏脉:

春 夏 长夏 秋 冬

微弦 微钩 微软弱 微毛 微石

得春胃之冲和 似春 似春 似春 似春

弦多胃少→肝病 钩多胃少→心病 弱多胃少→脾病 毛多胃少→肺病 石多胃少→肾病

肝邪之盛,胃气之衰 心火偏盛,胃气偏衰 胃气不足,土王时得之 金气偏胜,而少和缓 水气偏胜,而反乘土

但弦无胃 但钩无胃 但代无胃 但毛无胃 但石无胃

胃气已绝,肝真藏脉见 似春 似春 似春 似春

邪病

胃而有毛→秋病 胃而有石→冬病 软弱有石→冬病 毛而有弦→春病 石而有钩→夏病

秋脉于春得之为贼邪

胃气尚存,故至秋而病

冬脉于夏得之为贼邪

胃气尚存,故至冬而病

火土气衰,水反乘

故至冬而病

金气衰而木反乘 水气衰而火反侮

※春夏之邪病─→以贼邪的角度 ※长夏秋冬之邪病─→以反乘的角度

今病

毛甚 石甚 弱甚 弦甚 钩甚

木被金伤

不必至秋,今即病

火被水伤已深

不必至冬,今即病

火土大衰

不必至冬,今即病

金气大衰,木寡于畏

不必至春,今即病

水气大衰,火寡于畏

不必至夏,今即病

※春夏之今病─→以相克的角度 ※长夏秋冬之今病─→以大衰(反侮)的角度

藏真气

藏真散于肝

肝藏筋膜之气

藏真通于心

心藏血脉之气

藏真濡于脾

脾藏肌肉之气

藏真高于肺

以行荣卫阴阳

藏真下于肾

肾藏骨髓之气

春木用事,其气升散 夏火用事,其气炎上 湿土用事,其气濡润 秋金用事,其气清肃 冬水用事,其气闭藏。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6:

脉象之顺逆 《素问‧ 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

v 脉之顺逆:

易已 (病无他) 难已

阴阳 脉从阴阳 (阳病得阳脉等) 脉逆阴阳 (脉病相反)

四时 脉得四时之顺 (春弦夏钩秋毛冬石) 脉反四时;不间藏

v 形气脉色

之顺逆:

预后佳 四难

形气 相得──→可治 相失──→难治

色 泽以浮─→易已 夭不泽─→难已

从四时─→可治

弱以滑─→易治  取之以时

逆四时─→不可治

实以坚─→益甚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7:

五藏之脉气有常数 《灵枢‧ 根结篇

01.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

02. 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

03.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

v 代:

1. 意义──更代之义。

2. 脉象──于平脉中,1. 忽见软弱,2. 或乍疎乍数,3. 或断而复起。

3. 原因──藏有所损,则气有所亏。(真气乏而求代脉)

v 五十动后的代脉,为正常──常代。

04. 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

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

v 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

05. 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之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疎也。

v 代脉: 40 30 20 10 <10   △动一代

v 藏气: 1 2 3 4 5   △藏无气

v 死期: 4 3 2 1 ─   △年死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8:

脉位《素问第十七·脉要精微论

部位 上竟上 上附上(寸) 中附上(关) 尺 下竟下

胸喉

肺 胃 肾

少腹腰

膝胫足

内 胸中 脾

腹,两旁季

内 膻中 膈(胆) 腹,两旁季

外 心 肝 肾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9:

环境情志对脉象之影响: 《素问‧ 经脉别论》

人之居处动静勇怯

脉为之变

病 因 见 证

夜行 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 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 喘出于肺,淫气害心

度水跌仆 喘出于肾与骨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10:

五藏常脉: 《素问‧ 宣明五气篇》《素问‧ 阴阳别论》

五藏 真藏脉死期 常脉 鼓 说明

肝 18 弦 鼓一阳──→钩 阳盛急脉─→来盛去衰

心 9 钩 鼓一阴──→毛 微阴之气─→轻虚而浮

脾 4 代 鼓阳胜急─→弦 微阳之气─→端直以长

肺 12 毛 鼓阳至绝─→石 阳气沉潜─→沉潜如绝

肾 7 石 阴阳相过─→溜 阴阳柔和协调,脉和缓

黄帝内经的脉诊大要 11:

真藏脉: 《素问‧ 玉机真藏论》

真藏脉是指人体五脏六腑的脉搏出现异常,预示着人将不久于人世。

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对真藏脉有详细的描述。真藏脉是指五脏六腑的脉搏失去了正常的规

律,变得虚弱、急促、或坚搏等。

真藏脉的出现,往往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衰竭的表现。因此,在黄帝内经中,真藏脉被认为是死亡的征兆之一。

根据真藏脉的不同表现,可以判断出人的死期。例如:

v 肝脉弦急,如循刀刃,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v 心脉坚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v 脾脉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v 肺脉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v 肾脉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当然,真藏脉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死亡。如果能够及时治疗,还是有可能挽救生命的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诊断:

黄帝内经的阴阳诊断 1

·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

· 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为至绝,做朔晦具合以正其理。

· 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

· 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阴阳生

虚实

阴之生实

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 阴气上逆则下虚,虚则阳邪凑之,而成实证。

阴之生虚

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

因寒饮食,寒气薰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 寒气充满,血脉凝濇,阳气散去,而成虚证。

阴阳生

寒热

阳虚生外寒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寒气留于外→寒栗。

阴虚生内热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气热→热气薰胸中→内热。

阳盛生外热 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外热。

阴盛生内寒 厥气上逆,寒气积胸中不去→血凝泣→脉不通→脉盛大以濇→中寒


2024医脉寻踪讲座资料

黄帝内经的阴阳诊断 2:

v 重阳之人: 《灵枢‧ 行针篇》

v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

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v神不先行──此人颇有阴。

v何以知之──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

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


黄帝内经中的虚实诊断:

黄帝内经的虚实诊断 1

v 气血虚实: 《素问‧ 调经论》

气血虚实

此言气分血分

阴阳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乱于经,气血离居,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气并

于阳

惊狂

张志聪

血⊕ 阴→阴盛血实→阴盛而惊

气⊕ 阳→阳盛气实→阳盛发狂

说 明

血⊕ 阴→阴盛→阴偏盛而惊

气⊕ 阳→阳盛→阳偏盛而狂

血并于阳,气并

于阴

炅中

吴 崑 血⊕ 阳→表寒;气⊕ 阴→里热

说 明

血⊕ 阳→血实于外→外热

气⊕ 阴→气盛于内→里热

故为热病

血并于上,气并

于下

心烦惋

善怒

甲 乙 心火为阴邪所蔽→烦闷

吴 昆 阳⊕ 下→肝木为阳所炙→善怒

说 明

血⊕ 上→血液壅逆于上→心烦

气⊕ 下→气郁于下不舒→易怒

血并于下,气并

于上

乱而

喜忘

张介宾

血⊕ 下→阴气不升

气⊕ 上→阳气不降

阴阳离散→神乱喜忘

说 明

血⊕ 下→血蓄下焦→健忘

气⊕ 上→气扰于上→心乱

黄帝内经的虚实诊断 2:

v 五脏虚实: 《灵枢‧ 本神篇》

五脏虚

肝→藏血→舍魂 虚──恐 实──怒

心→藏脉→舍神 虚──悲 实──笑不休

脾→藏营→舍意

虚──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

实──腹胀,泾溲不利

肺→藏气→舍魄

虚──鼻塞不利,

少气

实──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舍志

虚──厥(元阳不

足)

实──胀(寒气盛)

2024医脉寻踪讲座资料

黄帝内经的虚实诊断 3:

重虚重实: 《素问‧ 通评虚实论》

重虚

脉虚→不象阴→滑者生,濇则死

重实

脉满

气虚→言无常 气热

尺虚→行步恇然 大热病→邪气炽盛于气分血分

四海虚实:

 《灵枢‧ 海论》

四海逆顺

四 海 有余 → 邪气有余而实 不足 → 正气不足而虚

气 海 气满胸中,悗息面赤 气少不足以言

血 海 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病 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病

水谷之海 腹满 飢不受谷食

髓 海 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的虚实诊断 4:

v 三虚三实: 《灵枢‧ 玉版篇》、《难经‧ 四十八

难》

天之

三虚三实

三虚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贼风→伤之

三实 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贼风→不能危

人之

三虚三实

脉 虚──濡;实──紧牢 包括:气血盛衰、邪气强弱

虚── 出、言、缓

实──不出、不言、急

包括:传变、证状、病势

(触诊)

虚──濡、痒

实──牢、痛

外实内虚──外痛内快

内实外虚──内痛外快


黄帝内经的虚实诊断 5:

虚实常变: 《素问‧ 刺志

论》

虚实之要

常→反此者病 变→此谓反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 气盛身寒,气虚身热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 谷入多而气少,谷不入而气多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 脉盛血少,脉少血多

虚实决诊:

《素问‧ 玉机真藏论》

五虚五实

五虚(正气衰竭)

皮寒,脉细,饮食不入,气少,泄利

前后

五实(邪盛正不支)

皮热,脉盛, 腹胀 ,闷瞀,前后

不通

时有生者

浆粥入胃泄注止─→虚者活 正气逐渐恢复

身汗得后利───→实者活 汗排外邪,泄除内邪,邪去人自安


黄帝内经中的顺逆诊断

黄帝内经的顺逆诊断 1:

v 五逆: 《灵枢‧ 五禁

篇》

五逆

证 状 病 因

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 真阴败竭

病泄,脉洪大 孤阳邪盛

着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 元气不济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下后血

衃,血衃笃重

精血去而亡阴

寒热夺形,脉坚搏 脾阴伤而真脏见


黄帝内经的顺逆诊断 2:

v 五逆缓急: 《灵枢‧ 玉版篇》

诸病皆

有逆顺

[缓] ─→ 顺 ─→ 不过十五日死 [急] ─→ 逆─→ 不及一时而死

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

一逆也

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

是二逆也

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

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

逆也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

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

五逆也。

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


黄帝内经中的气血诊断

黄帝内经的气血诊断 1

v 皮肉气血筋骨之病: 《灵枢‧ 卫气失常篇》

病位 病在皮 病在血气 病在肉 病在筋 病在骨

特征 色起两眉薄泽 营气濡然者 唇色青赤黄白黑 目色青赤黄白黑 耳焦枯受尘垢

v 脉血不符: 《素问‧ 刺志篇》 病机 说明

脉小血多 饮中热 必饮酒中热之病,酒行络脉,血多行于外,而虚于内,故脉小。

脉大血少 脉有风气,水浆不入。 风为阳邪居脉中,故脉大;水浆不入,中焦无以化生,故血少


黄帝内经的气血诊断 2

v 经气绝证: 《灵枢‧ 经脉篇》

《灵枢‧ 经脉篇》 《难经‧ 二十四难》 阴气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

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

三阴气俱绝,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失志,

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

阳气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

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

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

流,即气先死。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黄帝内经中的特定诊断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1:

v 八虚五夺: 《灵枢‧ 五禁篇》

八虚

定义

即八溪,为筋骨之隙,气血所流注者,以候五脏。

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

病理 留住者,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

所候

气留于两肘─→肺、心 肺→尺泽;心→少海

气留于两腋─→肝 期门、渊液

气留于两髀─→脾 冲门、气冲

气留于两腘─→肾 阴谷、委中

五夺

形肉已夺、大夺血、大汗出、大泄、新产大血─→均不可泻。

※ 形肉新产血汗泄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2:

v 诊寒邪: 《素问‧ 通评虚实论》

寒气

暴上

脉满而实

实而滑──→生

实而逆──→死

脉实→邪气盛;滑→胃气尚足以抗邪

脉实逆,兼有濇象→生气已经衰竭

脉实满,头热手足寒

(手足寒→阴逆下)

(头部热→阳逆上)

春秋───→生

冬夏───→死

邪气盛而阴阳乖离→上实下虚

气微上下→生;阴阳各偏盛→死

脉浮濇身热→死

脉浮濇→气血俱虚;濇身热→阴虚阳外

阴阳俱虚脱→死

其形尽满

脉急大坚,尺濇

不应

脉急大坚→肾阳虚不化水,水溢肌腠

尺濇不应→水溢外气血不荣肌表,尺肤

从者───→生

逆者───→死

从──手足温暖→阳气尚能达于四肢

逆──手足寒凉→阳气衰竭不达四肢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3:

v 诊肠澼: 《素问‧ 通评虚实论》

胃脉 诊胃脉

实────→胀

虚────→泄

实→邪盛

虚→胃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

肠澼

便血血痢

身寒───→生

身热───→死

身寒→热不盛,营气未伤

身热→阳气过盛

下白沫寒痢

脉沉───→生

脉浮───→死

脉沉→脉证相符

脉浮→脉证不符

下脓血脓血痢;

大瘕泻

脉滑大──→生

脉悬绝──→死

滑大→胃气未衰

悬绝→胃气已衰

身不热,脉不悬绝

脉滑大──→生

脉悬濇──→死

悬濇→胃气已绝

滑大→胃气未绝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3:

v 诊肠澼: 《素问‧ 通评虚实论》

胃脉 诊胃脉

实────→胀

虚────→泄

实→邪盛

虚→胃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

肠澼

便血血痢

身寒───→生

身热───→死

身寒→热不盛,营气未伤

身热→阳气过盛

下白沫寒痢

脉沉───→生

脉浮───→死

脉沉→脉证相符

脉浮→脉证不符

下脓血脓血痢;

大瘕泻

脉滑大──→生

脉悬绝──→死

滑大→胃气未衰

悬绝→胃气已衰

身不热,脉不悬绝

脉滑大──→生

脉悬濇──→死

悬濇→胃气已绝

滑大→胃气未绝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4:

v 诊乳子: 《素问‧ 通评虚实论》

乳子

病热,脉悬小

手足温

──→生

手足寒

──→死

产后新虚,脉宜悬小,不宜实大

逆冷→脾气衰绝,阴气暴逆

中风热,喘鸣肩息

(马脾风)

脉实缓

──→生

脉急疾

──→死

喘鸣肩息→风热逆于阳位

脉实大而往来和缓→脾胃之气在其中

脉急疾→胃气已绝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5:

v 风雨寒湿伤人: 《素问‧ 调经论》

传遍 虚实

风雨伤人

皮肤→孙脉→络脉→大经脉→

气血与邪并,客于分腠间

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

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痛。

寒湿伤人

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

卫气去,故曰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

足以温之,故快然不痛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6:

v 十二经所败:《素问‧ 诊要经终篇》

经脉 症状

太阳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

阳明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

少阳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环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

先青白乃死。

太阴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

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

少阴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

厥阴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

注: 仲景之用《九针》以立六经者在此可见其本源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7:

v 病变的声音:《素问‧ 脉要精微论》

证型 表现 病机/虚实

中气之湿 声如从室中言 中盛藏满,气盛伤恐实

夺气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 气虚而郑声虚

神明之乱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

避亲疏。

此浊气上逆,心神已乱实


黄帝内经的特定诊断 8

v 尺肤的表现及主病

表  现 主 病 表  现 主 病

尺肉

弱 解迹安卧

尺肤炬然

先热后寒 寒热

脱 寒热不治 先寒久大热 寒热

尺肤

滑而淖泽,泽脂 风 人迎大 夺血

濇 风痹 尺坚大,脉小甚

少气、悗有加,立

麤如枯鱼之鳞 水泆饮

独热

臂中独热 腰腹热

热甚,脉盛躁 温病 手所独热 腰以下热

热甚,脉盛滑 病且出 肘所独热 腰以上热

寒,脉小 泄、少气 肘前独热 膺前热

掌中 热/寒 腹中热/腹中寒 肘后独热 肩背热

鱼上 白肉有青血脉 胃中寒

肘后麤以下三四寸

肠中有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