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功除了方法,还有一件事很重要......

 杨念亲 2024-04-30 发布于湖北
湖南长沙华德福学校“让心神清明的一剂良方”讲座记录(一)
讲师:隆法
文字整理:Julia
编辑:客某


练功这件事情,有老师没老师都要坚持。

今天的工作坊会教一整套方法。

2013年我开始跟我的老师一边学拳也一边教拳。
我其实很小就开始学拳了,不过中间中断了。后经贵人介绍,27岁才开始了太极拳的学习之旅,虽然有些武术的童子功,但复功也吃了一番苦头,不过因为有了这个复功的经历,我对自己身体从弱到强的过程有一个非常细节的观察

我发现,学一个方法时,大部分人都可以很快学会但有点很难,就是把握方法的火候。

我在教学中发现,这是现代人的一个难点。在练习的过程中,方法其实已经学会了,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不能把握好火候而导致停下来。比如刚开始,因为有新鲜感,所以太努力,太想要得到,导致自己找苦吃,最后不得不停下来。

还有一种是火候不到,一开始没有利用好自己学习的热情,火候不够,只是知道这个方法很好,并没有积累实践,知道了并不代表熟悉了。日久久了就怠慢了,觉得已经知道全部,其实未必。就像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而不行,实为不知。表面看起来好像知道了,非常里面非常细节的部分,你还没有熟悉。比如你刚进到一个房间,只能看到有四面墙壁,稍微熟悉了,你看到墙上有斑驳有蜘蛛网,这些小的细节,不是你一进入房间就能发现的。它是深入到一个事情的里面,逐渐会发现这些细节。只有能够坚持的人,能够有心的人才能够发现。很早就说知道的人,可能就没有这个深入学习的缘分。



杨澄甫大宗师的《太极拳之练习谈》这篇文章提到,有两种人很难学成,一种是天才既具,但稍有成绩就自满了;另一种是极求速效的,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成,其要领动作全不得当。

我们这次工作坊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这不是速成,学了方法,回去要细心揣摩,日积月累的练。

我们今天会教拉筋,跪坐,站桩。由跪坐而讲站桩,由站桩而讲身形,由身形而延伸到太极拳的基本步伐。表面看,学的东西似乎很多,但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今天拉筋后,从跪坐到站桩到基本身形,其实讲的是一个东西,会跪坐了就会站桩了,会站桩了,就会太极拳的基本身法了,带着这个基本身法动起来,就可以学如何更细节的行拳了。

关于学习这件事,希望专心跟着练,不要担心动作记不住,我们会把一整套图片发给你们,不用考虑强记这些动作,要把忐忑不安的心,想要抓取知识的心放下,单纯地感受,进入状态,享受练功带给你的舒适。


入手前,这里有几个要点说一下:

一,太极拳是觉知运动,要带着觉知去运动。
觉知运动可以分两层意思,粗浅的一层是,我的手抬着,我知道我的手抬着;
精细的一层叫“觉盛而知,运极而动”,“觉”就是我去感受一件事物,不加任何思考和标签评判的,只是单纯地观察,这个叫觉。
放下那些我觉得已经知道了的感觉,会发现自己又知道了一点,又知道了一点,慢慢的,我把那个很容易升起的那个我知道了的心渐渐放下。不要带有太快的太主观的知道,等待这个觉慢慢的茂盛,由这个状态而得到的知,更接近真知。如果你敢于打破它,或者你可以压根就不建立它,久而久之,你会不断接近真知。就像道德经里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的时候,不去贴标签,我就能得到那个妙。我的太师傅说,这句话很高,它不是一个知识,是一个功夫。随便一件事情,你能保持别那么快地进入一个主观的状态吗?很难。你有深入地去学习和持续的观察吗,还是只是人云亦云?很少有人能细细地去了解。
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功夫,是向内的功夫。
我们学太极拳,认张三丰为祖师。这个拳,一曰以武入道,二曰修身养性,三曰技击为末技。我们说这个,不是一个具体的形式,是公道、是天道、无形无相......。大学里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点捏合到一起这个至善所达到的道,就接近我们说的道了。我能够不那么快地升起那个知道的心,慢慢地有了觉有了静定的功夫,开始知道一个事情有一个起始,有一个本末,我们说的是这个道。所以这个道和每个人都有关系,并不是离你很远的。至善什么意思,就是越来越好,难道你不希望你自己越来越好?身边的事物越来越好?谁没有一个想要这个世界光明的这个心?只是,偶尔被什么东西给抹平了,被眼前的一个什么东西给罩住了。当你静下心来的时候,你肯定希望我的孩子、先生、父母都是好的,希望这个世界都是好的,在至善的路上走向,这就是走在去往的路上了。以武入道说的是什么?这些年我一直在做武学启蒙,启的是什么,就是一个道心。希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尽量少被迷失,或者这个迷失的障碍,给它磨的薄一些。我们说的以武入道,不是说要出家,我们说的是真常大道
修身养性,离每个人也不远,对于我想要亲近那个道,修身养性就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方法。
修身养性具体要怎么做?
有非常多的方法,比如古人说的“三十六行”,比如“琴棋书画”,这些技艺都可以帮助你亲近道。
修身养性可以使一个人平和健康。中医说的情志病,七情之伤,喜怒哀思悲恐惊,平和了,离这些伤就远了。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修身养性,我如何通过工作坊的这套方法,进入到一个平和的状态,非常舒服。你可以通过太极拳达到,也可以是其他技艺。去观察如何通过你的这套方法这门技艺,达到一个平和的状态。我要记下那份平和的状态,多与这个平和在一起。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当你知道平和那个状态后,学着带着这个平和的状态去涉世(事)时,能使自己处在发而皆中节的状态,比较冷静松弛的状态去处理事情,这也是功夫,这是拳脚以外的功夫。这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东西。
我希望你们知道跟着我练功是在练什么,我希望大家通过学太极拳和我一起去接近这个道。这个跟大家的健康、生命质量有非常大的关系。什么叫我好了?我周边一切事物都好了?小孩子为什么多数喜欢亲近妈妈,因为小孩子天然能感受到谁是松弛的,谁是紧的,我也曾经自责过,为什么原来我的两个儿子更喜欢亲近妈妈,谁不喜欢跟一个性格好的人在一起?
最后,我们说回到一个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千万不要认为今天学的东西就是腰腿伸一伸的东西,我们这套东西跟中国文化是相融的。我自己就深深地受益于这些东西。我曾经是一个非常难以自律的人,谁都年轻过,哪怕你年长了,也未必能自律,未必能平和,有些人还愈演愈烈。我曾经身体非常差,从小打点滴,27岁前是个药罐子。只要我回国,我母亲就帮我去买各种在美国很难买的药。最后通过练太极拳,修身养性,脱离了原先这种体质,也升华了自己整个人生。

我希望大家知道,中国文化,不只是文化,它是一种功夫。如果你摸到了平和的状态,你带着平和的状态回到生活当中去做事情,这就是实践。当你在生活当中觉得不行了,再回到一个特定的形式,比如回到练功的状态,练功会引导你进入平和的状态,在这个平和中去浸染自己,再回到生活中去历练,反反复复,就这么简单。不行了,就回去练练,可以了,拿出去试试。这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什么是运极而动。先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有时候你越是想一个东西,越着急越想不起来。倒是不那么急,停留在的这个阶段,让自己一会,反而很自然地想起来了。李辛老师曾举例说“中国人在饭桌上有个习惯,特别怕冷场,一旦空下来,总有人想要说一句什么来填满”。我觉得很对,其实突然安静下来不说话,这个状态挺好的,如果你习惯了空一空,停一停,其实是很难得的契机,和这个空白待一会,很难得。运极而动这个,是让你空一空。打拳之前先不要动,先观察一下,让自己带着很舒服的感觉,让它流淌出来,就像临下雨前的天空那个感觉,就叫,也叫蓄,太极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觉盛而知、运极而动,就是没有想法地去做一个动作,像一朵花让它盛开,在酝酿中在变化中让动作自然去生成。初学时,当然不容易找到这个状态,但要努力去慢慢探索体会。

我们在拉筋中,会讲到一个用。比如我会说,你要用意向两边拉开。生出一个向外伸出去的想法,或者我要想象去接近两边的墙壁,身体就会生出一个拉伸的想法。通过这套动作,会达到一个打开的状态。但是不能伸得太过,太过会僵。比如我要用筷子去夹一个东西,微微伸出去去碰那个东西。所有的动作都是微微做意不是过度用意

休息十分钟,然后我们来(开始)拉筋......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