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振悟死生

 祥宏讲夷坚 2020-07-09

宋代段子:主人公不简单,20出头对生死大事已经有很深刻的认识。有些人生而知之,这是有可能的。人生下来不是一张白纸,聪明愚笨,很早就能看出来,所以说人不平等也是一种客观现实。

【原文】

蔡振,字子玉,闽县人。年甫冠,从乡先生郑东卿学《易》,忽悟死生之理。其家在鼓山下。

绍兴十七年,闻莆田郑樵入山从老僧问禅,振作书抵樵,论儒释之学。樵见其年少而论高,疑假手于人,亲扣之,益奇怪,乃见东卿,问振所学。东卿曰:“不知也。”

十九年四月,振来谒东卿,问《尚书·禹贡》,得疾归家,遂笃,叱出其妻,呼弟抡,告以死。令抡把笔,口占一诗,曰:“俟同舍生来吊,可出示之。”其语云:“生也非赘,死兮何缺?与时俱行,别是一般风月。”诗毕而逝。


【白话语音文字版】

蔡振(字子玉)是闽县(福州古县名)人,年刚20,跟着本乡先生郑东卿学习《易经》。有一天,他忽然就了悟死生之理了。蔡振家住福州鼓山脚下。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蔡振听说莆田有一位郑樵进山参访老僧有所感悟,就把自己悟到的一些人生道理写信给郑樵讨教,主要内容是关于儒释两家的一些道理。郑樵知道蔡振才20岁,感觉他水平很高,怀疑这书信有可能是蔡振找什么高人帮着写的,感觉不大可能是这么年轻的蔡振写的,于是郑樵专门儿跑到福州来考察蔡振。

郑樵见到蔡振一聊天,觉得这小伙子不错,理论水平真的挺高。郑樵去见郑东卿,问蔡振到底学的是什么东西?哪来的这么高级的理论呢?郑东卿说:“其他我不知道,反正我只教过他《易经》。”

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四月,蔡振来找郑东卿请教《尚书·禹贡》这篇文章,得病以后就回家了,感觉这人马上就不行了。他让妻子回娘家(任其改嫁)了。然后又招呼弟弟蔡抡说:“你进来,你哥哥我马上不行了,你把纸和笔拿来,我要口占一诗。你来记录。我去世以后,我的同学们肯定来吊唁。你可以把这诗给他们看。

他最后这几句话是这样写的:“生也非赘,死兮何缺?与时俱行,别是一般风月。(简单解释:人活着并不是一个负担,现在很多人都说活得累,蔡振并不这么看;死亡也没有什么遗憾、后悔和缺失的;生命不管是到了哪天,到了什么地方,一切顺其自然即好;此次生命结束以后,可能就开始了一个新生。)”写完这几句话,他就死了。

【祥宏点评】:20出头的蔡振因为学习了《易经》,对生死已有这么深的感悟,真不简单!这几句话透露了他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与豁达态度。他的诗里有种欣喜之情,对未来充满自信;人生一世,生死大事。人最重要的就是生死问题。人不管活得长,活得短,如果最终了悟生死大道,这辈子就没白活;蔡振因为学习《易经》而悟道,说明《易经》里面有大智慧;据说《尚书·禹贡》(四书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