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5岁时,母亲罗孟华没事总往教堂跑,有人问为何,罗孟华回答说

 铁血老枪 2024-05-01 发布于上海
杨振宁5岁时,母亲罗孟华没事总往教堂跑,有人问为何,罗孟华回答说:“我丈夫是留洋的,一旦回来休了我,我就抱着儿子去教堂住……”

1920年代的中国,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影响了无数普通家庭。合肥,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屡遭战火洗礼。在这一环境下,罗孟华和她年幼的儿子杨振宁正面临着无数不确定的未来。丈夫杨武之已经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留下罗孟华独自应对家庭与生存的重担。
故事的开端,是罗孟华频繁前往教堂的情形。在当时,这种行为引起了邻里的好奇与猜疑。教堂不仅是精神寄托之地,也是她应对生活困境的一种策略。每当地方军阀激战,炮火纷飞,罗孟华便会抱起杨振宁,跑向那片相对安全的圣地。
杨振宁的童年充斥着不安与逃难的记忆。从三岁起,他便经历了数不清的“跑反”,这些经历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尽管生活困难重重,但罗孟华始终坚持教育儿子。在杨振宁四岁时,罗孟华就开始教他认字,这种教育方式简单却充满母爱的智慧。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她用剪出的纸片一字一字地教导儿子,这成为了杨振宁学习的基础。
罗孟华在教堂的门口稍做停留,她的脸上留有为数不多的安详,仿佛这片圣洁之地能给予她短暂的庇护。杨振宁,一个拥有早熟智慧的五岁孩子,紧紧握着母亲的手。他能感受到母亲掌心的颤抖,这是担忧与不安的直接传达。母亲的眼神虽然坚定,但眼角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忧虑,让这位年幼的孩子心生怜惜。
罗孟华请来的那位老师是村中的教书先生,他的学问深厚,对古文经典如数家珍。《龙文鞭影》是一部浓缩了汉文化精华的书籍,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哲理思考,对于一个刚学会认字不久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但杨振宁对知识有着近乎天生的渴望,他的聪明和对文字的敏感,使得学习这部古籍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的是理解和吸收。
老师每天下午都会准时到杨家,他带来的不只是书本知识,更像是一个全新世界的钥匙。罗孟华总是在一旁静静地坐着,看着儿子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她的心中既有骄傲也有隐忧。她知道,这样的学习对于杨振宁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她也清楚,外面那个充满变数和危险的世界,随时都可能打断他们的平静生活。

每当夜幕降临,杨振宁在烛光摇曳中复习白天的学习内容,罗孟华则在一旁缝制衣物,耳边听着儿子稚嫩的声音背诵古文,她的心逐渐沉淀。尽管她对丈夫的归期充满不确定,对可能的家庭变故心存恐惧,但看到儿子一天天成长,她的决定也愈发坚定。
教堂成了罗孟华心灵的避风港,每当她感到孤单或是绝望,她就会去那里寻求安慰。教堂的牧师对她总是非常友好,他不仅在精神上给予她支持,还时常帮助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村里的人开始对罗孟华的频繁出入教堂表达出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认为她是在寻求心灵的慰藉;而有的人则猜测她可能是因为家庭的不幸而寻求教堂的庇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振宁对《龙文鞭影》的学习更加深入,他不仅能够背诵书中的篇章,还能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罗孟华看着儿子的成长,内心的复杂情绪无法言表。她开始意识到,无论未来家庭会面临何种变故,她已经通过教育为儿子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杨武之归国的一刻。他对妻子的忠诚和教育才能表示赞赏,解除了罗孟华多年的担忧。


参考资料:
大学数学教育的先驱——杨武之. 中国科普博览. [2024-01-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