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简介(4)

 期茶 2024-05-01 发布于安徽
31.母体自身抗体相关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MCHB)
流行病学:新生儿MCHB的总体发生率约1/20 000MCHB总体死亡率为15%~20%
临床表现: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完全性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发生往往成为永久性,90%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发病机制:母体内存在的抗SSA/Ro和抗SSB/La抗体通过胎盘传输给胎儿,损伤心脏传导系统,造成传导异常。
图片
Ambrosi and Wahren-HerleniusCongenital heart block: evidence for a pathogenic role of maternal autoantibodies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012, 14:208 http:///content/14/2/208
在第一步中,抗Ro52抗体可能与参与钙调节的胎儿心脏分子发生交叉反应,并启动心脏传导障碍,检测为一级房室(AV)传导阻滞。钙稳态的长时间破坏可能导致胎儿心脏凋亡增加,随后Ro和La自身抗原暴露于循环的母体抗Ro/La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调理后的凋亡碎片,可能导致产生促炎症细胞因子,连同抗体沉积和补体成分增加,将在胎儿心脏产生持续的促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永久性损伤和完全的房室阻滞。
32.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流行病学: Covid-19疫情之前,估计全球心肌炎发病率为每年每1-10/100,000人,最高危人群是20~40岁人群,男性高发。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中,心肌炎发病率为1.14%。在Covid-19疫情期间,每1,000例因Covid-19住院患者中有2.4例确诊或高度疑似心肌炎。
临床表现: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心脏功能受损,包括收缩、舒张功能减低和心律失常。少数患者进入慢性期,表现为慢性持续性及突发加重的炎症活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纤维化、心脏扩大。
发病机制:除了病毒感染的直接损伤之外,自身免疫也是其中一个机制。
图片
Lasrado, Ninaad; Reddy, Jay . (2020). An overview of the immune mechanisms of viral myocarditis. Reviews in Medical Virology, (), –. doi:10.1002/rmv.2131
由于病毒的溶细胞特性,细胞内和表面的心脏抗原可以被释放,从而诱导形成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抗体,并可以浸润心脏。另外,来自死亡的感染心肌细胞的抗原也可以被驻留的APC吞噬,并通过交叉途径诱导自我反应性T细胞反应。自身抗体通过补体激活促进组织破坏,而自身反应性CD4和CD8 T细胞分别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溶解机制介导组织破坏。另外,CVB3蛋白质组可能具有类似于心脏抗原的序列,这种拟态表位可以通过产生交叉反应的T细胞和/或自身抗体反应导致慢性心肌炎。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随着炎症的发生,新的抗原有可能由于表位的扩散而周期性地释放。这种恶性循环的持续可能是CVB3感染中发生慢性心肌炎的关键机制。
33.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
流行病学:SSc的发病高峰在45~65岁,儿童发病相对少见,女性好发,男:女为1∶4~1∶6。
临床表现:多脏器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除皮肤受累外,亦可影响内脏(肺、心血管、肾脏、消化道等)。男性SSc患者往往病情较重,更易出现弥漫性皮肤病变、指端溃疡和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预后相对较差。
发病机制:SSc的发展和发病机制是由血管系统、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诱导和加强的,随后导致血管病变、炎症、自身免疫和改变的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积累。早期血管损伤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免疫细胞浸润和小血管丢失。这些过程释放细胞因子、DAMPs和ROS,激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它们释放多种促炎和纤维生成细胞因子。B细胞分泌针对细胞核和其他几种抗原的自身抗体,并可能参与组织损伤。驻留成纤维细胞的激活是由几种纤维化细胞因子引起的。这些也可以导致(前)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成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分泌高水平的ECM成分进入受影响的组织,使受累组织严重硬化和僵硬。成纤维细胞表面表达的整合素可以感知到刚度的增加,整合素诱导信号,在恶性循环中进一步激活,最终导致过度的ECM沉积和凋亡。
图片
ROSENDAHLET AL.Pathophysiology of systemic sclerosis (scleroderma),Kaohsiung J Med Sci. 2022 Mar;38(3):187-195. doi: 10.1002/kjm2.12505.
3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流行病学:一些文献发表的数据,黑龙江省大庆市IBD的标化发病率为1.77/10万,广东省中山市的IBD标化发病率为3.14/10万。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约为1.0∶11.3∶1)
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黏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不超过6周病程的腹泻需要与多数感染性肠炎相鉴别。
发病机制:IBD的发生和病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宿主的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其他环境因素和宿主的免疫系统。
图片
Arthur Kaser et 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nu Rev Immunol. 2010; 28: 573–621.doi: 10.1146/annurev-immunol-030409-101225
35.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DH)
流行病学:多发于携带HLA-DQ2HLA-DQ8等位基因的高加索人群。
临床表现:DH被认为是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的特定皮肤表现,典型临床表现为头皮、肘膝关节伸侧、背部以及臀部等部位出现对称性、多形性丘疹、水疱,常伴瘙痒症状。
发病机制:针对谷氨酰胺转移酶(transglutaminase ,TG)的自身抗体(IgA),主要是针对TG2和TG3。
图片
Kaunisto, H.; Salmi, T.; Lindfors, K.; Kemppainen, E. Antibody Responses to Transglutaminase 3 in Dermatitis Herpetiformis: Lessons from Celiac Disease. Int. J. Mol. Sci. 2022, 23, 2910. https:///10.3390/ ijms23062910
36.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
流行病学:双峰年龄分布:儿童和年龄 >40 岁的成人,国外报告成人皮肌炎的年发病率为(5~10)/100万,男女比约为1∶2,而国内成人皮肌炎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以肌无力和多器官受累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皮肌炎(dermatomyositis)、抗合成酶综合征、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多发性肌炎、包涵体肌炎和重叠性肌炎等亚型。成人伴发恶性肿瘤的风险升高。
发病机制:起始事件是补体C3激活,形成C3b和C4b。随后就形成了新抗原C3bNEO和C5b-C9膜攻击复合物(MAC)。细胞膜攻击血管壁上的复杂沉积物,引起炎症。肌纤维随后发生缺氧损伤,导致肌纤维萎缩,特别是在最遥远和远离血管供应的周围的纤维。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细血管密度降低,肌肉纤维开始发生坏死和变性。
37.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
流行病学: 在世界各地区接近,约为(1~5)/10万,但在非白种人群如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北美洲(指美国原住民)等患病率较高。我国NMOSD的年均发病率为0.278/10万,其中成人为0.374/10万,儿童为0.075/10万
临床表现: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迅速进展,80%~90%为复发病程,临床事件间隔时间短则数日,长则数十年。少数为单相病程,例如孤立的视神经炎可存在数月至数年。临床症状与受累区域相关,如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急性脑干综合征,急性间脑综合征,大脑综合征等。
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NMO患者血清中存在NMO-IgG,其靶抗原是位于星形胶质细胞足突上的水通道蛋白4(AQP4),AQP4-Ab与AQP4特异性地结合后,产生一系列免疫激活反应,导致包括轴索和少突胶质细胞在内的白质和灰质的损伤。
图片
Edgar Carnero Contentti and Jorge Correale,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from pathophysiology to therapeutic strategies,Carnero Contentti and Correale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2021) 18:208 https:///10.1186/s12974-021-02249-1
38.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
流行病学:目前关于CLE患病率的有效数据较少。据报道,20%的CLE患者在3~5年内会转变为SLE。多达30%的CLE患者会发展出一种以上的亚型。CLE对发于30~40岁人群,男女比率远低于SLE。在所有SLE患者中,3/4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皮肤损伤,1/4的患者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瑞典的一项研究报道CLE的发病率为4/10万人。在CCLE各亚型中,DLE最常见,占 80%。DLE在非裔美国人中最常见,而SCLE主要发生在浅肤色的欧洲种族中,CHLE和LET也主要发生于欧洲。
临床表现:CLE按照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以下类型:急性CLE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ACLE),包括局限性和泛发性;亚急性CLE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SCLE),包括环形红斑型和丘疹鳞屑型;慢性CLEchronic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CLE),包括局限性和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疣状红斑狼疮(verrucous lupus erythematosusVLE)、肿胀性红斑狼疮(tumid lupus erythematosusTLE)、深在性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profundusLEP)、冻疮样红斑狼疮(chilblain lupus erythematosusCHLE)、Blaschko线状红斑狼疮(Blaschko linear lupus erythematosusBLLE
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上,CLE被认为是一种IFN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细胞毒性病变炎症,主要激活TLR非依赖性的先天免疫通路。在相应的遗传背景下,触发因素会导致细胞应激,进而导致细胞凋亡。由于几种缺陷机制(吞噬作用减少、DNAse/TREX1缺陷、IFN过度激活),导致坏死发生,释放DAMPs(如内源性核酸、HMGB1)、自身抗原如Ro52和细胞因子如CXCL趋化因子、白介素和IFN的不良反应。树突状细胞感知潜在的自身抗原,并将其呈现给附近淋巴结的淋巴细胞。这导致淋巴细胞分化,随后对角质形成细胞毒作用,以及产生自身抗体。被招募的pDCs在识别释放的核酸后被刺激表达I型和III型IFN,从而放大病变信息。
图片
D. Niebel et al.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An Update on Pathogenesis and Future Therapeutic Dire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023) 24:521–540 https:///10.1007/s40257-023-00774-8
39.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syndrome PMIS)/Dressler综合征
流行病学:发病率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5%
临床表现:低热、乏力和胸痛,胸痛以左侧更为多见;其后可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食欲减低、肢体水肿等表现。
发病机制:原因尚不清楚,被认为是免疫介导的。抗心肌抗体在患者的血液中升高。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抗体是该综合征的病因还是其结果。
40.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流行病学:约10%的生育年龄妇女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即全球约有1.76亿妇女为内异症患者;20%~50%的不孕症妇女合并内异症,71%~87%的慢性盆腔疼痛妇女患有内异症。
临床表现:痛经、不孕症和慢性盆腔痛
发病机制:EMS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局部炎症和免疫失调,炎症及其继发纤维化,可导致包括患者盆腔疼痛、消化系统或泌尿系统症状及不孕不育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图片

Philippa T K Saunders , Andrew W Horne,Endometriosis: Etiology, pathobiology, and therapeutic prospects,Cell. 2021 May 27;184(11):2807-2824. doi: 10.1016/j.cell.2021.04.0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