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虚气滞腹胀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新用户24329061 2024-05-02 发布于湖南

脾虚气胀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131篇原创文章

图片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因发汗不得法,伤及中气,使病邪传入太阴,导致里虚腹胀满的一首方。

本方以生姜半夏加大量厚朴以消胀满,加甘草、人参以补中虚,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又有腹胀满而中气虚者。

《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解读:发汗不得法,伤及中气而腹胀满者,就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组方配伍特点

《内经·藏气法时论篇》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

方中君以微苦性温之厚朴,善于下气行散,除胃中滞气而燥脾,泄满消胀最宜。

生姜味辛性温,宣散通阳,行胃中之滞气;半夏辛温,降逆开结涤痰,降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为伍,辛开苦降,温阳行气,使泄满消胀之力更强。

本方腹胀满因脾虚气滞而致,若只消不补,则脾气难复,邪气易于复聚。故佐以甘平之甘草补气健脾,并兼有调和诸药之。

然甘草补中之力尚弱,使以少量人参增强其作用。诸药配合,补而不滞,消而无伤,消补并行而不悖,法颇完密。正如清代医家缪遵义所说“立方大意,泄胀满之心,偏多于辅正,方中叙药之次第,即可见也。

首用厚朴,苦温以泄中焦之胀满,阳微则饮聚,此用生姜、半夏,辛通开泄,浊阴自散,三味用至半斤,重其权也,继用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稍助其止气,是意不在补,不过为厚朴之佐使耳”(《伤寒方集注》)。

在《伤寒论》原方中,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三者用量均较大,而用甘草二两,人参仅一两,行气消补之力明显大于健脾益气之功,即以消为主,以补为辅,对脾虚气滞之症,寓有治标宜急,治本宜缓之意。

故本方之用,贵在药物用量的比例上。伤寒方歌括云:“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既是对本方较为深刻的认识—脾虚腹胀气滞。


临床“四查四知”

一是查病机,知机变。本方在《伤寒论》中本为汗后脾虚,运化无权,湿浊内生,气机壅滞之腹胀满而设。仲景言“汗后”一以提示表邪已解,一以示发汗后损伤脾气而进一步导致腹胀满。

如成无己所言:“发汗后,外以解也。腹胀满知非里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与此汤和脾胃而降气。”

本方为消补兼施之良剂,仲景虽为“发汗后,腹胀满”而设,然有是证则用是方,故临床应用本方,不必局限于汗后,凡是脾虚气滞所致之腹胀满皆可用之。

二是查虚实知寒热。本证脾气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利为标,虚实夹杂,故腹胀满一症最为重要,它症则不甚突出,治之宜攻补兼施。故临床上须分清腹胀满之虚实寒热。

仲景在《金匮要略》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胀满一证有虚实之分,寒热之别。皆可因失治或误治产生。

《伤寒论》中下后满实证者,为阳明腹实、燥实内结证,其腹满特征是腹满持续不减,按之不濡,兼伴有大便燥结,腹痛,苔厚脉实等临床症状,治之宜承气汤之类泄热通腑。如论中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等。虚者,为太阴寒湿证,其腹满特征为腹满时减,喜温喜按,按之濡软,兼伴有大便不利,口淡不渴,苔白舌淡等,治之宜四逆汤之类温中散寒。如论中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等。

三是查“虚”“滞”,知主从。本方证属虚实夹杂之证。而虚与实,孰多孰少,又当斟酌而用之。故临床上运用本方 时 须 辨 明 “虚”与“滞”的 主从。对于脾虚气滞之腹胀满,以虚为主者,多微满而不胀,治疗上应以补虚为主,佐以理气;

以滞为主者,多满而且胀,治疗上又当以消佐以补虚为主。明乎此,宗其义,效其法,则可得心应手地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且常收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

四是查腹水,活变方。临证中气虚,又现腹胀满,体丰腹大、形似腹水,而详查无腹水,因胀满不能食,苔薄白润,其脉沉细,就有用本方的机会,在临证中如果里虚寒重的,还可以合理中汤,四逆汤,四君子汤一起合用。

此消胀散寒、降逆补虚,为治脾虚、气滞腹胀之方。临床使用以腹胀,喜温喜按,脉弱为目标。腹胀满一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伤寒论》有太阴、阳明之分。《金匮要略》有“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等论述。临床以大便燥结,腹胀不减,疼痛拒压,为阳明可下之证;便溏下利,胀满时痛,喜温喜按,属太阴温补之证。本证之腹满,呈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或微痛,腹壁柔软,饭后胀甚,着凉、食冷益胀,嗳逆呕恶,矢气不畅,并伴有体倦神疲,四肢无力,纳呆化迟,食后欲睡,肠鸣便溏,舌苔白腻,脉沉无力等症状。多发于汗、下之后,或有过用凉药之病史,为脾虚气滞,虚中挟实之证。

盖脾气虚弱,运化乏力,致气遏不通,或与痰饮相结,障碍升降,故而为胀为满。其治疗,纯以补气健脾则气机益塞,胀满益剧;单一攻下导滞,必中虚益甚。惟本方补泄并施,最为适宜。虽云虚实相杂,然毕竟以实为主,故重用厚朴下气除满,《本草汇言》云:“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厚朴温可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人参、甘草小量配伍,以中满忌甘也。若脾胃虚甚者,参草量酌情增大。虽古有七消三补之说,然须因人因症而异,亦可变七补三消,固不可墨守成规也。

金匮要略后面还有一个枳术丸,枳实配白术,枳实就相当于这里的厚朴半夏,白术就相当于这里的人参甘草,也是一个攻补兼施的处方。当然这里的枳实作用有很多,它不只是配白术攻补兼施,还能够收缩肌肉,增强肌肉的收缩力,治疗脏器下垂。当消化道的脏器下垂比如胃下垂的时候,消化功能是不好的,这个时候枳实配上白术尤其适合于这种脏器下垂的患者,这就是补中益气丸配上枳实治疗脏器下垂的效果更好的一个原因。为什么枳实能够促进肌肉的收缩,能够治疗脏器下垂呢?大家看大承气汤里就有这个药——芒硝,促进肠液的分泌,稀释大便。还有的药物促进肠道的蠕动,增强肠道的收缩,这里的枳实和枳术丸用的枳实,一个道理。只不过是大承气汤是一个阳明腑实证,所以就用大黄芒硝来配枳实,而枳术丸是一个虚实错杂,就用白术配枳实,就是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的意思,不过是一个用人参一个用白术,一个用厚朴一个用枳实。 

但是这两个处方有什么区别呢?因为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主要表现为腹胀,表现为气滞与气虚的并存,所以表现为腹胀,既有气滞又有气虚,我们讲的虚胀,以胀为主,而枳术丸主要以不欲饮食为主,所以一个选人参补气,一个选白术健脾。枳术丸主要表现中有一个不以腹胀为主,所以在枳术丸的基础上一发展就成了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治疗脏器下垂。所以枳术丸能够治疗气虚便秘,用大剂量的生白术加枳实。如果是阳明的实热便秘可以用大承气汤,大家可以去对举,一个用大剂量的白术,一个用大黄芒硝,都加枳实。

床医案解析

1.腹胀 。周某,男,45岁,煤矿工人,腹胀纳呆三年余,杂治不愈。2005年6月在省城某医院就诊,胃镜检査:浅表性胃炎。肠镜检查:结肠炎性息肉。超声波提示:肝胆肾正常。中西药服之,症不见轻,唯服乳酸菌素片胀可得减,停则胀满如旧,故每日三服,不敢少缺,2006年4月26日来忻求诊。

望其槁项黄馘,色枯少泽,形体瘦削,行立无力,舌质淡,苔白腻、根部发黄。询知腹胀终日,午后尤甚。饮食无味,饭后满闷不适,饥饿时方觉轻舒。腹不痛,时嗳逆,大便干秘不畅,日二三次,每临晨五点许,里甚急,便后心下空虚不适。背腹畏寒,稍冷则肠鸣,腹胀益剧。寻医多与理中丸或理中汤加桂附,然药后胀益甚。夜寐难,痰多黏稠。口干、口苦,不思饮。切其脉,沉弦细。诊其腹,腹壁薄,松软无压痛,心下微拒压。

脉症相参,此气滞脾虚,上热下寒证也。井下作业,寒湿侵袭,饮食无规,或饥或饱,久而久之,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水谷之精不济,则日渐尪羸;水湿之浊不降,则脘腹胀满,及纳呆、嗳逆、便难始终相伴。观其午后胀甚,大便不爽,心下拒压,便知证非纯属中虚。虚实相兼者,宜补泻同施,独以理中汤者,方证不相吻也。理中汤本为脾胃虚寒而设,兼邪实者非所宜也,故服后其胀益甚。口苦,痰稠,腹背畏寒,为气滞中焦,升降失调,致上热者热自发,下寒者寒自生;夜难寐者,胃不和也,胃和则自寐也。中虚、寒热互结之胀满,以三泻心汤为佳,本案腹胀属气滞中虚,宜宽中下气以行其滞,伍甘温以健中、辛苦调寒热。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

厚朴24g 半夏15g 生姜15g 炙草6g 党参10g 黄连6g 桂枝10g 附子10g 茯苓15g 五剂。嘱勿食难化之物,晚餐少食或不食。

二诊:腹胀减,大便较前为畅,便后不适感消失。胃纳仍差,痰多黏稠,口干苦,背畏寒,舌苔白腻,脉沉弦细。症有减轻之象,显示枢机启转,升降步轨。然病历三载,岂能愈于旦暮,宜守方续进。

原方加神曲10g 五剂。

三诊:腹胀止,胃纳增,嗳逆减,心下拒压不再,大便畅,临晨必行。寐好转,背仍寒。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脉证观之,气机业已通畅,升降亦渐有序,宽肠下气理当结束。接下之治,以脾胃久虚,中阳不足,一如硗土难以植茂,故建运脾阳,拯虚济羸应转为首务。拟理中汤加味:

党参15g 白术15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附子10g 茯苓10g 黄连6g 七剂后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来诊,彼面色红润,颐丰颊满,已非昔日羸容。

2.腹胀。马某,男,43岁,农民。病结核性胸膜炎,服雷米封等抗痨药治疗。近一周腹胀呕吐,粒米不进。乡村某医,不察脉证之虚实,不顾“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之训,认定通则不胀,胀则不通,予以攻下,然泻后腹胀如故。至此,本应接受教训,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反认为病重药轻,未泻彻底,又令顿服酚酞25片,憋胀益剧。不得已,乘马车进城就诊。患者面色萎黄,形容憔悴,舌质淡红,舌苔白腻,两手捧腹。口称憋胀欲裂,呕吐清水,口干不欲饮、更不欲食。诊其腹,腹胀如鼓,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切其脉,细缓无力。

脉证观之,此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浊之气凝聚不散,痞塞升降之路,故而为胀为呕。观其脉象细缓、喜手捧腹,便知其胀属虚,而非实滞。故屡屡攻下,胀不惟不减反益甚也。治当补中健脾,消胀化湿。待脾运一复,弥漫之浊气自然无存。拟:

厚朴15g 生姜10片 半夏10g 炙草6g 党参15g 茯苓15g 二剂

二诊:药后自觉气向下行,虽未解便而腹胀已轻。呕吐亦再未发生。继服三剂,腹胀全消,改拟六君子汤调之。

按:腹胀一症,当明虚实,分寒热,辨脏腑。脾虚必有少食不化,子夜胀甚,便溏,脉弱等症状。不可一见腹胀,便用枳朴硝黄,诛伐无过,致气益虚、胀益甚也。

图片

关注秦楚古方 | 守护人人健康

扫描二维码 咨询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