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多一少!糖尿病的 7 个症状,你中招了吗?

 板桥胡同37号 2024-05-02 发布于天津

01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但有些糖尿病患者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如果出现了以下 7 个症状,要小心了哦~


➊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➋ 食量变大

➌ 牙齿松动或者容易出现牙疼

➍ 体力下降

➎ 男性的性功能障碍

➏ 视力减退或者视物模糊

➐ 皮肤瘙痒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提示:任何年龄包括儿童、青年人、中老年人,都可能得糖尿病

图片

02

血糖是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

>>>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

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

空腹血糖>6.1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

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03

这些信号提示已被糖尿病“盯上”

——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密切注意血糖的变化。

✔有糖尿病家族史

尤其是父母、同胞、子女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或肥胖的人

身体质量指数(BMI)≥24和(或)中心性肥胖(男 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缺乏体力活动者

✔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黑棘皮病患者

✔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的患者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或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图片

04

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卒中(危险性增加2-4倍)

心肌梗死(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视网膜病变(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糖尿病足等(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05

控制血糖要“管佳嘴”

——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吃得巧

进食尽量定时、定量,根据体重、活动量等估算每日大概需要的能量,将这些能量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

进餐顺序上,建议先喝汤,然后吃素菜、荤菜,最后吃主食,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烹调方法多选蒸、煮、炖、汆、拌,避免煎、炸和红烧,减少油脂的摄入。

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

图片

06

控制血糖要“迈开腿”

——吃动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

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骑车等。其中,健步快走降血糖的能力最强。

存在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禁止运动,待病情稳定、专科医师评估无禁忌后,才可逐步恢复运动。

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以运动时心跳、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为准,或者运动中能说话不能唱歌的程度为宜。

运动时间推荐在餐后1个小时以后,既帮助控制血糖又能够防止发生低血糖等。

07

部分年轻人的血糖为什么会升高?

★超重或肥胖

过多的糖、游离脂肪酸在引起能量过剩、诱发肥胖的同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又要求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如此恶性循环。

★不健康的饮食

高油、高糖和过于精细的饮食,都是引发能量过剩、加重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的危险食品。

★运动量不足

久坐少动、低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使肌肉量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剩余过多,导致超重或肥胖。

★睡眠时间减少

如皮质醇这样存在昼夜节律的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堆积。

图片

08

控糖路上的常见误区

✘只有体型偏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

肥胖者患糖尿病几率确实要更大,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但其他糖尿病高危人群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

✘不吃主食就能降血糖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为了控制血糖,一点主食、一点碳水化合物都不吃,这样其实会造成营养不均衡。

✘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

无糖食品中只是没有使用蔗糖、葡萄糖等显而易见的糖成分,“隐形糖”并不少。如点心中添加的奶油、脂肪等含很高能量,经人体吸收代谢后依旧会大量分解为糖。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

水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及维生素,对机体的糖脂代谢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适量食用低GI水果,注意不要进餐后马上食用水果。

✘吃了降糖药就可以放肆吃了

即使服用降糖药物,“胡吃海喝”依旧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虽然药物可以达到降糖的目的,但是饮食对于血糖的影响显著。

重要提示:上述内容仅为医学科普信息,目的是提供一般性的健康知识,并不针对个体情况,内容仅供参考。您若发生任何健康问题,由于疾病发病情况的特殊性和个体情况差异性,请务必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和治疗建议。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