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穴位汇总:一看就懂!

 江海博览 2024-05-03 发布于浙江

2023 summer

图片
图片

在中医学中,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将对42种不同穴性及其对应的穴位进行详尽的总结,旨在为针灸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图片

穴位,如同药物一般,具有其独特的“性格”和作用,称之为穴性。了解和掌握穴性,对于中医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42种穴性及其穴位总结

1. 补气穴:如气海、关元等,可增强体力,提升机体的元气。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两穴共同作用于增强腹部的气机,对于气虚体弱者尤为适宜。

2. 理气穴:例如膻中、内关,有助于调节气机,缓解胸闷。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穴配合可缓解因气滞引起的胸闷。

3. 补血穴:包括脾俞、膈俞,有益于促进血液循环,补充血液中的养分。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位于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穴共同作用于调节血分,对于血虚引起的症状有良好效果。

4. 通脉穴:太渊、内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疾病。太渊穴位于腕掌侧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内关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可促进上肢的血液循环。

5. 止血穴:如上星、膈俞,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状。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膈俞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止血有显著效果。

6. 散瘀穴:委中、足三里等,有助于消散体内瘀血,缓解扭伤。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两穴配合对于跌打损伤有良好效果。

7. 通经穴:天枢、水道等,用于促进经络通畅,改善经痛。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1.5寸,水道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两穴配合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有良好效果。

8. 催产穴:合谷、三阴交,有助于促进分娩过程。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两穴配合可促进宫缩,缩短产程。

9. 通乳穴:乳根、膻中,用于促进乳汁分泌。乳根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五肋间隙,膻中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产后缺乳有良好效果。

10. 止呕穴:内关、足三里,可缓解恶心和呕吐。内关穴已在上文提及,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两穴配合对于呕吐有显著效果。

图片

11. 催吐穴:内关、中脘,用于需要诱导呕吐的情况。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两穴配合可用于急救时的催吐。

12. 止泻穴:天枢、大肠俞,有助于治疗腹泻。天枢穴已在上文提及,大肠俞穴位于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穴配合对于腹泻有良好效果。

13. 通便穴:天枢、足三里,用于改善便秘。天枢穴已在上文提及,足三里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

14. 生津止渴穴:金津、玉液,有助于缓解口渴,促进唾液分泌。金津、玉液两穴位于口腔内,通过刺激可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渴。

15. 发汗穴:合谷、复溜,用于促进排汗,降低体温。合谷穴已在上文提及,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直对腘横纹,刺激该穴可促使发汗,降低体温。

16. 止汗穴:阴郄、后溪,用于治疗多汗症状。阴郄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0.5寸,后溪穴位于手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两穴配合可缓解多汗症状。

17. 利尿穴:中枢、膀胱俞,有助于促进尿液排出,改善水肿。中枢穴已在上文提及,膀胱俞穴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两穴配合对于利尿消肿有良好效果。

18. 止咳穴:列缺、太渊,用于缓解咳嗽。列缺穴位于前臂,腕横纹上1.5寸,太渊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咳嗽有显著效果。

19. 定喘穴:列缺、四缝,有助于平喘,治疗哮喘。四缝穴位于手背,第二至第五指掌侧,近端指间关节的中央,两穴配合对于哮喘有良好效果。

20. 祛痰穴:丰隆、中脘,有助于祛除痰液,改善呼吸系统疾病。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中脘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祛痰有显著效果。

图片

21. 消食穴:足三里、公孙,有助于消化,缓解胃胀。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两穴配合对于消化不良有良好效果。

22. 消散穴:天井、少海,用于消散体内的肿块。天井穴位于臂外侧,屈肘时,尺骨鹰嘴的上方1寸处,少海穴位于肘横纹内侧端,肱骨内上髁的前上方,两穴配合对于肿块有消散作用。

23. 解毒穴:灵台、合谷,有助于解毒,治疗中毒症状。灵台穴位于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穴配合对于解毒有显著效果。

24. 消炎穴:少商、合谷,用于减轻炎症,治疗扁桃体炎等。少商穴位于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两穴配合对于消炎有良好效果。

25. 清热穴:大椎、曲池,有助于降低体内热量,治疗发热。大椎穴位于颈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两穴配合对于退热有显著效果。

26. 祛寒穴:神阙、中极,用于祛除寒气,改善寒性体质。神阙穴位于腹部,脐中央,中极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祛寒有良好效果。

27. 舒筋穴:肩髃、曲池,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肩髃穴位于肩部,当臂外展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曲池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舒筋活络有显著效果。

28. 抗疟穴:大椎、陶道,用于预防和治疗疟疾。陶道穴位于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穴配合对于抗疟有良好效果。

29. 壮阳穴:命门、肾俞,有助于提升男性性功能。命门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穴配合对于壮阳有显著效果。

30. 温中回阳穴:气海、关元,用于温中散寒,恢复阳气。气海穴已在上文提及,关元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温中回阳有良好效果。

图片

31. 袪黄穴:至阳、腕骨,用于治疗黄疸。至阳穴位于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腕骨穴位于手外侧,腕横纹上三寸,两穴配合对于黄疸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32. 祛风穴:风池、风府,有助于祛除风邪,改善风湿痛。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府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骨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两穴配合对于祛风解表有显著效果。

33. 升血压穴:内关、患门,用于治疗低血压。内关穴已在上文提及,患门穴位于手背部,当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两穴配合对于升高血压有良好效果。

34. 降血压穴:血海、足三里,用于调节高血压。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足三里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降低血压有显著效果。

35. 醒脑穴:水沟、百会,有助于提神醒脑,治疗昏迷。水沟即人中穴,位于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处,两穴配合对于醒脑开窍有显著效果。

36. 镇静穴:百会、定神,用于缓解焦虑和失眠。定神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两穴配合对于镇静安神有良好效果。

37. 镇痉穴:百会、大椎,有助于缓解痉挛和抽搐。大椎穴位于颈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两穴配合对于镇静止痉有显著效果。

38. 安神穴:百会、神门,用于安神,治疗失眠和焦虑。神门穴位于手腕掌侧,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两穴配合对于安神助眠有良好效果。

39. 开窍发音穴:哑门、廉泉,有助于改善语言障碍。哑门穴位于颈部,当哑门正中线上,第一颈椎下,两侧颈动脉之间;廉泉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下缘的凹陷处,两穴配合对于开窍发音有显著效果。

40. 抗痨穴:中府、肺俞,用于治疗结核病。中府穴位于胸部,当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穴配合对于抗结核有良好效果。

图片

41. 提托穴:提托穴、子宫穴,有助于提升内脏器官。提托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子宫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2寸,两穴配合对于提升子宫等内脏器官有显著效果。

42. 止痛穴:太阳、风池,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太阳穴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风池穴已在上文提及,两穴配合对于缓解头痛等疼痛症状有良好效果。

穴位治疗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了解穴性对于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疾病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穴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切勿自行盲目治疗。

图片

免责声明:疾病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药品,公众号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有此类疾病患者,最好找医生综合辩证诊治,切勿自行用药而备误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